文档详情

统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后提升练 (含解析)

gu****iu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8.50KB
约6页
文档ID:202290208
统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后提升练 (含解析)_第1页
1/6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后篇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提供了反面教材有鉴于此,北宋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A.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B.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C.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答案C解析北宋为了解决地方割据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例如,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地方财政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设置通判监察地方等,从而加强了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故C项符合题意2.隋唐时期,士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宋朝,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这一变化(  )A.抑制了官僚腐败 B.增添了政治活力C.降低了官员素质 D.确立了官僚政治答案B解析宋朝崇文抑武,大批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队伍的士人拥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增添了政治活力,B项正确3.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朝(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在宋朝相权不断被分割,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宋朝二府三司制使得中央集权加强,故B项错误;官员增多的必然后果之一就是行政效能降低而非提升,故C项错误;多相设置,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故D项错误。

4.宋太祖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渐增,建国初22万人,到宋真宗时91.2万人,这说明(  )A.边患日趋严重 B.立国政策改变C.军人地位上升 D.藩镇拥兵自重答案A解析宋朝一直实行崇文抑武的立国之策,执行养兵的政策,这些都没有改变,军队人数的增加是因为边患越来越严重,A项正确5.“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这段话反映的是(  )A.北宋与辽的友好往来 B.北宋向契丹送纳贡金C.宋辽之间的贸易往来 D.北宋向辽交纳“岁币”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北宋向辽交纳“岁币”的官方文书,不属于经贸往来,故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D项正确6.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史称“庆历和议”关于这次和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夏取消帝号 B.西夏向宋称臣C.宋送西夏“岁币” D.确保战争不再发生答案B解析“庆历和议”规定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故选B项7.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该诗句表现了作者(  )A.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B.对田园生活的赞美C.对北宋孱弱的愤懑 D.对北宋改革的迫切答案C解析材料中王安石对“输与官家事夷狄”表达了不满,这里的“事夷狄”是指送给辽“岁币”和送给西夏“岁赐”,王安石希望北宋富国强兵,摆脱“事夷狄”的窘境,C项正确8.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府兵有着较强的战斗力北宋王安石为了改变“积弱”局面,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借鉴了唐朝府兵制的(  )A.寓兵于农,兵农合一B.士兵服役期间免征赋役C.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D.士兵定期更换驻地答案A解析在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A项正确9.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见干戈”这说明宋辽议和(  )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答案B解析本题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宋辽之间边境的安定繁荣,与北宋、辽的军事力量无关10.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答案A解析王安石变法理财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其措施主要调整了封建国家和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故选A项。

11.宋高宗与金签订绍兴和议,宋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宋以向金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的稳固从此以后(  )A.宋金呈南北对峙状态B.南宋政权归顺于金朝C.女真族金朝入主中原D.宋金之间以和平为主答案A解析绍兴和议以后,南宋对金称臣,南北一直呈对峙状态,故A项正确宋金对峙,向金称臣,但后来又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故B项错误;金朝在和议之前已经进入中原地区,故C项错误;和议之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多次战争,故D项错误12.“丞相秦桧任人唯亲,使得南宋的官员阶层乌烟瘴气,地方上的税收有一部分被地方官员劫持由此可见,宋高宗时期的南宋政权(  )A.外强中干,守内虚外 B.吏治腐败,财政空虚C.外戚专权,祸国殃民 D.宋金对峙,世为侄国答案B解析从题干来看,南宋政府任人唯亲,风气不正,官员阶层乌烟瘴气,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二材料二 (庆历中)时患州县赋役之烦,诏诸路上其数,俾二府大臣合议蠲减。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七十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府”的性质和职能参考答案(1)特点:沿袭唐末五代制度;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文武之事,号称“二府”影响: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枢密使掌武事,宰相掌文事,互相牵制和依赖有利于政治的稳定2)性质: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属于决策机构职能:不但可以决策军国大事,还能参加有关赋役制度以及法制问题的决策解析第(1)问,“特点”要根据材料信息,从“沿袭前朝”和“分权”两个方面回答;“影响”要注意从枢密院设立的目的和影响两个方面回答第(2)问的“性质”要答出决策性,“职能”要答出决策的内容和表现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但也有学者认为,崇文抑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示例一观点:宋朝崇文抑武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论述:宋朝实行崇文抑武国策,在政治上铲除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安定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理学兴起。

综上所述,崇文抑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示例二观点:宋朝崇文抑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论述:宋朝强化皇权,实施崇文抑武国策,军事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大量文职官员的设置,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冗费的局面,财政支出紧张,国力虚弱综上所述,崇文抑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宋朝军事上的失败有重要关联示例三观点:宋朝崇文抑武国策推动了宋朝社会繁荣,同时也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论述:略,兼采示例一与示例二的论述综上所述,宋朝崇文抑武国策既有积极意义,又有社会局限性,因此,对国家政策的评价,应该采取全面辩证的方法,既要看到其积极之处,又要看到其不足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核心不在于如何看待崇文抑武国策,而在于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达到观点与论据的统一赞同这一国策需要指出崇文抑武国策的积极影响,反对这一国策需要指出其消极影响也可以辩证地分析这一国策,解答也更为顺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