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免疫检验(精品)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6.50KB
约3页
文档ID:459990620
免疫检验(精品)_第1页
1/3

第二节 补体总活性测定补体总活性测定方法是以红细胞的溶解为指示,以50%溶血为判断终点,称为CH50补体活化途径不同,应用不同的激活物可活化不同的补体途径基于经典途径的CP-CH50(临床常规项目)应用于C3旁路检测的AP-CH50(尚未列入检验常规),MBL途径活性测定的可靠方法暂未建立一)CH50测定法的原理应用绵羊红细胞(sheep red blood cell, SRBC)和其相应的抗体(溶血素),作为能诱导补体活化经典途径的指示物和激活剂补体能使溶血素特异性结合的绵羊红细胞溶解,当溶血素和绵羊红细胞浓度恒定时,溶血程度与补体含量和活性相关将新鲜待检血清作不同稀释后,加入反应体系,测定溶血程度,以50%溶血时的最小血清用量作为判定终点,可测知补体总溶血活性血清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测定 原理: SRBC+溶血素 致敏SRBC +不同稀释度的待检血清(补体) 37C030分 以发生50%溶血的实验管为终点管,则该管血清中含有一个补体单位补体总量计算: 1 CH50(u/ml)= × 稀释倍数 引起50%溶血管血清量(ml)为什么要以50% 溶血作为判断终点?在适当、稳定的反应系统中,溶血反应与补体的剂量依赖关系呈现“S”形曲线。

在轻微溶血和接近完全溶血时,补体量的变化对溶血程度的影响不大,即溶血对补体量的依赖不敏感但在30%~70%溶血时,补体含量仅出现较小的变动,溶血程度也会发生较大的改变因此,通常以50%溶血作为判断终点,而不用100% 溶血,因其相对不敏感二)CH50测定方法红细胞浓度的调整:绵羊红细胞(SRBC)采自绵羊颈静脉,制备脱纤维羊血或用阿氏(Alsever)血液保存液制成抗凝血,4℃保存备用使用前,调制成2%~5% SRBC悬液为使红细胞浓度标准化,可吸取少量红细胞悬液,加入20~30倍的稀释液,在542nm波长处测定吸光值以调整红细胞浓度 溶血素滴定:溶血素可通过SRBC免疫家兔获得,一般无需纯化试验前需先行加热56℃ 30min或60℃ 3min以灭活补体溶血素有商品销售,可按标识效价稀释使用自行制备的溶血素需进行滴定,确定使用浓度,在补体活性测定中,大多使用2个单位溶血素效价稳定,一般使用3个月后再作重新滴定2.技术要点:(1)溶血素滴定:(2)正式试验(3)50%标准管的配制5%SRBC1ml 离心弃上清 + 蒸馏水0.5ml 红细胞全溶 + 0.5ml1.8%NaCl混匀呈等渗 + 1ml5%SRBC混合 + 巴比妥缓冲液0.5ml混匀 即50%溶血标准比色管。

(4)结果观察: 肉眼观察和用分光光度计(A542nm)测出与50%溶血标准管最近的一管,求出总补体溶血活性三)方法评价与临床意义方法简便、快速,但敏感性低,补体的活性除与反应体积成反比外,还与反应所用的缓冲液、SRBC的数量以及反应温度有关 总补体活性的参考范围为50~100U/ml CH50增高见于:急性炎症、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等CH50降低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严重肝病尤其是肝坏死,可判断肝受损程度第三节 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常作为单个补体成分的检测指标:C3、C4、C1q、B因子和C1酯酶抑制物等测定方法: 免疫溶血法 (检测单个补体成分的活性) 免疫化学法(检测单个补体成分的含量) 自动化免疫散射比浊法一、免疫溶血法定义:是根据补体参与抗体介导溶细胞作用的级联效应特征建立的单一补体成分检测法指示系统:以SRBC-抗SRBC为激活物和指示系统参照体系:以人为设计的缺乏某种补体成分的血清为参照结果判度:若有溶血发生,表明待检标本存在参照血清所缺乏的补体成分,且溶血程度与此补体成分的量呈正比,仍以50%溶血为终点。

参照血清常称之“R(remove)”试剂,即去除某种补体成分之意已能筛选到的血清有人C2缺乏、豚鼠C4缺乏、小鼠C5缺乏和家兔C6缺乏的血清 免疫溶血法常用于C2、C3、C4、C5、C6等补体成分的检测其中以C3、C4两成分的检测更为常见 C4活性测定1.原理:去C4血清(氨水处理的豚鼠血清)+致敏绵羊红细胞 红细胞不溶解+含有C4的待检血清 红细胞溶解 溶血程度与待检血清中C4活性呈正相关2.技术要点:① 制备无C4的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EAR4) ② 将待检血清稀释一系列倍数,加EAR4,孵育,观察溶血程度(方法同CH50测定)3. 方法评价该方法要用新鲜RBC、溶血素、豚鼠血清、影响因素多也可用平皿法: 用EAR4制备琼脂板 打孔 加样 以溶血环直径大小判断C4活性 用免疫化学法检测C4含量,简单、特异、重复性好,但不能反映其活性4.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7898.67±1893.40u/ml用于检测先天性补体缺乏;含量降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原发性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二、免疫化学法免疫化学法分类 1.单向免疫扩散2.火箭免疫电泳3.透射比浊法4.散射比浊法前两种方法:手工操作繁琐、耗时长、影响因素多、结果重复性差,已趋于淘汰。

后两种方法:通过仪器对补体的C3、C4、B因子等单个成分进行自动化测定 C3含量测定(单向琼脂扩散法)(也可用火箭电泳或免疫比浊法) 原理及方法同前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 男:0.86~2.52g/L; 女:0.86~2.06g/L含量降低见于:反复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病、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比浊法:比浊法原理 借助补体的抗原性和与相应抗体反应的前带现象建立的补体单个成分定量检测法比浊法不足 必需以过量的某种补体相应抗体为保证自动免疫比浊法 反映所测补体成分的绝对量,可进行标准化流程管理与质量控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