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史记》中李广形象研究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2.63KB
约8页
文档ID:53106832
《史记》中李广形象研究_第1页
1/8

《史记》中李广形象研究一、李广形象的分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 ” 《史记》的安排上,卫青的诸多副将中只有李广设有专传,就连功名显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传也是附在卫青传之后,可以想见司马迁对李广的重视程度,这既是司马迁的思想感情的价值取向,也是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人才思想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司马迁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挑重担而毫不推辞的先秦士风的留恋、推崇和效尤, 具有司马迁特有的理想色彩纵观全传, 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刻画了李广这个人物形象,并寄予了深厚的情感:1、 勇而过人,才气无双李将军的英勇在当时及后世都是有口皆碑的,其人武功精湛、 作战勇敢、 潇洒随意、放情任物,为司马迁所称道与赞赏全传写李广之勇的地方相当多,几乎充斥全篇李广之勇,渊源有自: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广家世世受射” (按:以下引文凡未标明出处者,皆引自《李将军列传》)李广一出道,就表现出非凡的武功而博得汉文帝的称赞:“孝文帝十四年, 匈奴大入萧关,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在以后的无数次征战中,李广都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大智大勇。

司马迁选写了几个典型事例:匈奴大入上郡, 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 生得一人, 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 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 以为诱骑, 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 “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 ”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犇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广之勇经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一位艺高胆大、 有勇有谋的才将形象跃然纸上后世俗云:“入千军阵中取上将人头,如探囊取物形容李广相当贴切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

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 ”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 射杀追骑, 以故得脱 于是至汉, 汉下广吏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 当斩,赎为庶人即使是被俘匈奴,也是那样的勇而不怯,于万军之中得以生还,比贰师将军李广利勇敢千倍,司马迁因之极叹其勇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干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 ”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会日暮, 吏士皆无人色, 而广意气自如, 益治军 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临危不惧、 临阵不乱, 其子也颇具乃父风范,以李敢之勇更衬李广之勇,读来令人心仪不已。

2、 “敬事而信,节用爱人”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此喻李广,虽是有些以大喻小,不尽贴切,但“敬事而信,节用爱人”四字,李广当之无愧敬事”就是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信”有两层意思,一是“敬事”必然诚信,言行不一的人不可能会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二是由于 “敬事” 而得到他人的信任 李广对于他所从事的军事活动有一种天然的自觉,这除了出身的原因之外,也是天性使然 (见以下引文)关于“良家子”, 《史记索隐》说: “如淳云‘非医、巫、商贾、百工也’” 陈直先生说: “良家子从军与一般戍卒不同之特点,在自给车马,,, 其身份当比戍、田卒为高,与应募士皆为一种资历名称,不是形容之名词⑴雷海宗先生认为: “工商人没有军事义务 ”⑵当兵的都是“士乡”, “这些‘士’大概都是世袭的贵族,历来是以战争为主要职务的 ”⑶李广“以良家子从军” ,多少带有先秦时代“士”的遗风,具有恪尽职守及“士为知己者死”等特征因此能够以军事作为一生之中的头等大事,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 杀首虏多, ,,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力战”、身先士卒就是“敬事”,李广由此取得了士兵的信任作为一军之将的李广真正作到了“节用爱人”,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李广死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李广的“力战” 、仁爱士卒、疏财傲物、宽缓不苛,与霍去病(见《卫将军骠骑列传》 :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赉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梁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膘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相比形成鲜明对照,是司马迁为之激赏动情的又一动因3、号令不烦,师徒向之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司马迁写李广传的第三个动因就是李广的“号令不烦,师徒向之” 《周易· 系辞上传》有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喜欢这种“简易不烦”的作风,这体现在《史记》的许多篇中,这是和他讨厌当时儒生的繁文缛节、酷吏的舞文弄法, 追求原始儒家 “大道贵乎简”的作风 (如“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 ‘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 ” 《论语·雍也》 ) ,喜欢道家的“清净无为”相一致的简易之道也是古代哲人共同追求的人生至理,阮籍在其《乐论》中有一段话最能解释“号令不烦”的道理,“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淡,故无声无味,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此自然之道,乐之始也。

⑷李广自己“号令不烦”,他也极怕烦琐,其“引刀自刭”的原因之一就是“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从这一点可见当时酷吏之烦琐可怕,案情审理未竟,恐怕就会死于狱卒之手,有周亚夫的先例,李广的顾忌也不是多余的,司马迁也曾有过牢狱之灾,对此可能深有同感所以在文末,司马迁感慨万分地写道: “传曰: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对于“号令不烦,师徒向之”的李将军表示深深的同情和尊敬,并给予很高的评价4、战功卓著,声名远扬李广在生前身后皆因其为人敦厚,作战英勇,体恤士卒,号令不烦而英名远播,就连他的敌人对他也是既怕且敬: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单于素闻广贤,令曰: “得李广必生致之 ”左右以为广名将也雷海宗先生通过分析先秦两汉的兵制后得出结论,认为:“战国时代的兵可用,汉时的兵不可用,只有遇到才将率领时才能打胜仗⑸李广为人“讷口少言”,没有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那样的豪言壮语,却英名远播、威振遐迩,完全是由于他以杀敌报国为己任, 全身心的投入,全不计较个人得失,因而赢得了生前身后人们的无限崇敬。

孔子说: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在这一点上,李广可以无憾了司马迁写道:“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可以说极尽褒扬二、李广形象的典型意义及其悲剧的深层原因我们根据 《史记》 所述可以看出李广这样一位个性极强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历史上不乏与之命运相似的人物,其悲剧的形成既有来自汉朝统治者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最根本的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对人的个性的遏制与残杀:1、汉王朝用人唯私、排挤迫害有才能的人的用人政策,是李广悲剧形成的直接、客观的原因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徒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催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天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 广谓其麾下曰: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 岂非天哉! 且广年六十余矣, 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俗曰: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汉武帝既用之,又阴使卫青掣肘,在人员调配上明显看出偏私,李广性情刚烈、脾气太大,忍不住恶气,受不了这来自内部的诸多压力,可叹李广没有老将黄盖的运气,黄盖遇明主可以愿打愿挨,李广未遇明主,又不愿打愿挨, 终至无可收拾《李将军传》所载的李广的战绩,粗略统计一下,简繁共有十几处之多,每一次打仗,李广莫不身先士卒,杀敌良多,许多次甚至都是坚苦卓绝,以少胜多的恶战,遗憾的是最后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直至最后为皇帝及其亲信逼杀司马迁对此深表不平:“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

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