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1.51KB
约3页
文档ID:396637535
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_第1页
1/3

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引言:贝尔托特?布莱希特(BertoltBrecht,1898-1956)是20世纪最具革新精神与独创性的戏剧理论家、剧作家之一他的戏剧理论吸收了包括中国戏曲在内的多种戏剧模式,独创叙述体戏剧――通过“间离效果”使观众将现实世界与舞台上的幻觉世界区分开来,引发观众的理性思考布莱希特认为:戏剧不仅要唤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更要启发观众的思维,促使其保持清醒的理智,批判舞台上所发生的事件,从而获得教育布莱希特反对在舞台上创造逼真的生活气氛去迷惑观众的情感,反对观众与剧中人的“感情的融合”换句话说,就是要观众和舞台上的一切保持距离,考虑自己应该如何对待剧中的问题,从而提高理解社会现象和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他认为这样对于观众才更有教育意义本文将布莱希特的“叙述体戏剧”作为核心内容,从其产生原因、具体内容及现实意义三方面来进行论述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产生说到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就不得不提及西方传统戏剧理论它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以“净化”为其特征的学说,奠定了西方古典戏剧的结构与特征,两千多年来一直是西方传统戏剧必须遵循的原则与方法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特点是强调戏剧对生活的模仿作用。

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与传统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理论相悖,打破了传统戏剧给观众制造的幻觉,重铸戏剧的社会功能他反对观众和剧中人物的一体化,以便使观众能够超越戏剧所表现的现实,进而改变他们置身于其中的社会对此,布莱希特写道:“戏剧艺术这种社会作用的转变使得有必要完全改变戏剧艺术的手段于是,布莱希特从社会学的反思转到了对戏剧美学的探索,从改变舞台与观众这一最基本的关系入手来建立自己新的戏剧样式,这就是以陌生化效果为特征的叙述体戏剧叙述体戏剧”的主要内容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戏剧的结构上,整部戏的每一场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联,一般都是以人的一生为主题这种结构上的叙述性特点还表现在故意加进一些叙述性因素,主要包括灯光、字幕、演唱、旁白来将每个片段联系起来,或评述剧中人的行为间离效果(Verfremdungseffekt)”是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中的一个独创术语其要义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布莱希特认为:一切熟知的事情,就因为其熟知,人们就以为理所当然,而放弃理解;第二,“间离效果”就是借助艺术手段“除去所要表现的人物和事件,众所周知,明白了然的因素”,使它们失去为人们所熟知的假象,揭示它们的社会本质。

第三,在艺术欣赏中,“间离效果”不是单纯诉诸于感情,而是强调理性,破除舞台幻觉,触发观众艺术鉴赏中的理性激动,引起观众深刻的联想和冷静的思考第四,陌生化效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对舞台表现的人物,事件及其社会过程,采取一种批判的、探讨的态度,促使他们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作出有益的评判,促进人们改造世界的行动主要包括演员与角色的间离、舞台与观众的间离在布莱希特看来,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使观众与他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相隔绝他们所获得的仅仅是一种放弃理性思考后的感官快感他对抗雄踞欧洲剧坛两千余年的移情一一共鸣理论,提出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叙述体戏剧"布莱希特希望演员"汇报”角色,而不是成为角色强调演员不必在表演中隐瞒“他做、他说”的性质他并不是要反对演员有体验地表演角色,而仅仅是反对演员完全转化为角色他允许在理性和情感之间建立一种辩证关系当然,两者之中的主导方面必须是理性,对于遵循布莱希特原则进行创作的演员,首要的事情就是观察自己的角色他主张演员不必与角色融为一体,他可以脱离角色实行旁观式的表演,甚至可以跳出角色,发表议论通过“间离效果”的使用,观众的“共鸣”心理受到压抑,幻觉被破坏,从而保持对舞台的理性审思。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现实意义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进入了发达的科学技术时代人们忙忙碌碌地共同从事有组织的现代化大生产,彼此却越来越陷人孤独、分裂的精神境地生产不断飞跃的同时,却带来日渐蔓延的精神贫困但更可怕的是,大多数人都如行尸走肉般生存于昏沉沉的迷梦之中,失去了对现实的批判力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种种摧残人性的事件,在他们眼里依然麻木布莱希特创立的“叙述体戏剧”,就是希望通过艺术的方式来教育人们掌握改变社会生活的科学方法,“间离效果”就是这种新科学方法在戏剧中的运用这种在表演和观剧时的“间离效果”,其着眼点并非仅仅限于戏剧艺术本身,而是蕴含着引导正确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政治功能布莱希特有意创立一种具有先民政治面貌和积极作用的戏剧演出,这种戏剧演出不仅能表现世界,而且能促使人们去变革这个世界通过对戏剧情节和寓意的理性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改变自己、改造社会,以使其进步的目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