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儿童唐诗三百首全集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沈全期

碎****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17KB
约10页
文档ID:274595839
儿童唐诗三百首全集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沈全期_第1页
1/10

儿童唐诗三百首全集: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沈全期【作品简介】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由沈全期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用乐府题目来写思妇愁怨的七律诗,也名《独不见》、《古意》,故蘅塘退士把它编入卷六七言律诗,而不编入卷四七言乐府诗先写夫妇双栖于京都,如同海燕双栖玳瑁之梁然后写到阔别十载,少妇思夫之苦一扬一抑,其意自现在手法上诗人借镌刻环境,渲染气氛,以衬托人物心情,到达了增加抒情颜色的效果如以“海燕双栖”,衬托少妇独处;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衬托“十年远戍”、“音书断”之思愁;以“月照流黄”衬托“含愁独不见”的愁绪语言构思新巧,读来清爽无限更多唐诗观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全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浪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解】 补阙:官名。

职司规谏乔知之同州冯翊人武后时任右补阙迁左司郎中 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乐府解题》:“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疑为副题乔补阙为乔知之,武则天万岁通年间任右补阙,诗当作于此时 卢家少妇:代指长安少妇借梁武帝《河中之水歌》诗意:“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郁金堂:以郁金香和泥土壁的房子 堂:一作香 海燕:燕的一种,又名越燕,紫胸轻小,多在梁上筑巢 玳瑁:属海龟,这里是指以玳瑁为饰的屋梁,极言梁的珍贵精致龟甲美观可作装饰品 砧(zhēn):捣衣石,古代捣衣多在秋晚 催木叶:指砧声至秋而起,树叶也随秋而落 戍:驻守 辽阳:在今辽宁省境内大辽河以东之地,唐时置辽州,派重兵驻守,古时为东北边防要地 白狼河:白狼水,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两《唐书》《奚传》说奚国国境南接白狼河,即此 丹凤城:指京城长安一说因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故名,后便为京城之别称按:恐即凤阙之意汉建章宫有凤阙,后世也借指帝城,唐代民居多在城南 谁为:即“为谁”,一作“谓”。

更教:一作“使妾” 照:一作“对” 流黄:杂色丝绢,这里指黄紫相间的丝织品,泛指衣料古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韵译】 卢家少妇,深居郁金香涂抹的闺房;一对海燕,双栖在玳瑁装饰的屋梁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他去白浪河北,而今音讯全部隔断;她在京师城南思虑,更觉秋夜漫长 有谁能了解她,单独怀思不得相见;偏偏明月透过纱窗,照着黄色帷帐! 【评析】 这首七律,是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此诗的仆人公是一位长安少妇,她所“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仆人公在寒砧到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此诗对后来唐代律诗,尤其是边塞诗影响很大,历来评价甚高姚鼐说它“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更多唐诗观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卢家少妇,名莫愁,梁武帝萧衍诗中的人物,后来用作少妇的代称。

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玳瑁是一种海龟,龟甲极美观,可作装饰品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大地描绘女仆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饰起来,无比芳香,无比华美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双栖”两字,暗用比兴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这位“莫愁”女或许有所感受吧此时,又听到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的砧杵之声秋深了,天凉了,家家户户忙着预备御冬的寒衣,有征夫游子在外的人家,就更要非常加紧了这进一步勾起少妇心中之愁寒砧催木叶”,造句非常奇警清楚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有意主宾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事实上,正是寒砧声落叶声汇合起来在催动着闺中少妇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孤独,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 颈联出句的“白狼河北”正应上联的辽阳仆人公想:十年了,夫婿音讯断绝,他现在境况怎样?命运是吉是凶?几时才能归来?还有无归来之日?一切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连思念都没有一个准着落因此,这位长安城南的思妇,在这秋夜空闺之中,心境就不单是孤独、寂寥,也不只是思念、希望,而且在担忧,在忧虑,在惴惴担心,愈思愈愁,愈想愈怕,以至于不敢想象了。

上联的“忆”字,在这里有了更深一层的表现   寒砧声声,秋叶萧萧,叫卢家少妇无法入眠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前六句是诗人布满怜悯的描述,到这结尾两句则转为女仆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诗句构思新巧,比之前人写望月怀远的意境大大开拓一步,从而增加了抒情颜色 这首诗,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亲密结合海燕双栖玳瑁梁”衬托“卢家少妇郁金堂”的孤独孤独,寒砧木叶、城南秋夜,衬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尾联“含愁独不见”的情语借助“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便显得余韵无穷论手法,则有反面的映照(“海燕双栖”),有正面的衬托(“木叶”、“秋夜长”),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仆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也未脱尽齐梁以来的浮艳习气,却显得境地广远,气概飞动,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直下”(《诗薮·内编》卷五)之感 【讲解】 此诗题目一作《古意》,一作《独不见》,都是乐府旧题 这是首乐府诗格式仍属七律.主题是写闺怨,这类题材在唐代诗人笔下屡见不鲜,具有时代特征。

这首诗在同类题材中被诗评家誉为“体格丰神,良称独步”(胡应麟《诗薮·内编》),是唐代七律的奠基之作 全诗从多侧面塑造出一位空阁独居的少妇形象诗一上来就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写“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以玳瑁装饰的画梁上双栖海燕的亲昵得意来反衬深居郁金堂的那位卢家少妇生活的孤独和内心的孤独 更多唐诗观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中间四句用两两对称形式刻画这对少年夫妇生离死别的哀愁:丈夫远戍辽阳,妻子独居长安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农历九月,已是深秋气候,京师长安一带西北风飒飒送寒,萧萧落叶伴随着邻家厨房里模糊传出的阵阵刀砧声而飘落,少妇很自然地想到别家团聚的欢快,自己独居闺中的凄楚,从而对长期应征戍边的良人的思念感情油然而生,不能自遣更何况“白狼河北音书断,丹风城南秋夜长”!远征辽阳的丈夫长期没有音讯,存亡未卜,独居长安城南的妻子又遇上深秋的漫漫长夜,无法入睡这两联前后照应严密:“白狼河北音书断”照应“十年征戍忆辽阳”,“丹凤城南秋夜长”则照应“九月寒砧催木叶两条线索,相互穿插勾联,明写长安的妻子,暗写辽阳的丈夫地点由长安到辽阳,万里迢迢;时间则分别十年,音书断绝。

长安的妻子空闺独守,秋夜忆念良人,这是明写的而征戍辽阳的丈夫,音汛渺然,是死是活,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可能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已成为战斗的牺牲品,也可能是“城头铁鼓声犹振, 匣里金刀血未乾”,还在鏖兵苦战中…… 最终两句更从正面一点,对表现全诗主题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卢家小妇在深秋月夜,思念久别远戍的丈夫愁肠百结,情景是够凄惨的了谁知这时夜空的明月却非常皎洁,将银灰色的月光悄悄地洒在她的罗衣上,显得非常的严厉、静悄! 多美妙的少妇形象!又是多不幸的身世! 全诗通过一个少妇秋夜思念戍边丈夫的生活剪影,向读者呈现一幅战斗破坏人们和平安静生活,给一个原本可能是幸福家庭带来消灭性灾难的形象画面,使读者很自然地对诗中的仆人公一明写的卢家少妇和暗写的出征的丈夫的不幸遭受深表怜悯 这首诗表现技巧也很精彩,开头运用比兴手法,以玳瑁梁上双栖的海燕反衬这对少年夫妻常年离别的不幸中间两联对偶工致,不但句对,而且词组也对,“白狼河”与“丹凤城”均为地名,“白”和“丹”均为颜色、“狼”和“凤”均为动物,构成律诗中的工对完毕一联运用设问句式,“谁谓”、“更教”,一气贯穿究竟,造成含蓄蕴藉、“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心雕龙·隐秀》)的意境,读来情味深长。

【介绍】 沈全(佺)期:(656年—约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初唐诗人青少年时代曾事漫游,到过巴蜀荆湘上元中进士及第,后任考功员外郎,预修《三教珠英》,任通事舍人,转给事中中宗复帝位,杀张易之,其幕僚被流放岭南经儋州,过交趾,达州流放地遇赦量移台州录事参军景龙中入修文馆为学士,作文学侍从其诗多属应制,带六朝绮靡文风,然前期模山范水之作,及流放中感时伤怀之章,尚有骨力与宋之问齐名,世称“沈宋”唐代五七言律体至沈宋而定型 沈佺期的诗多宫廷应制之作,内容空洞,形式华美但他在流放期间诸作,多抒写凄凉境遇,诗风为之一变如《初达□州》、《岭表逢寒食》、《□州南亭夜望》等诗,思念京华和家室,情调凄苦,感情真实,与应制之作迥异代表作《杂诗》三首,写思妇与边塞征人的两地相思,有反对穷兵黩武的意义他还创制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诗薮·内编》卷四)其中《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一名《独不见》)一首,语言流畅,气概充足,沈德潜《说诗□语》评为“骨高气高,色泽情韵俱高” 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的近体诗格律谨严周密,史论以为是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

中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钱良择《唐音审体》说:“律诗始于初唐,至沈、宋而其格始备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更多唐诗观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沈全期曾经被贬谪荒远之地,他所写的非宫廷应制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优秀的篇章尽管沈全期还没有摆脱齐梁的影响,但这些诗都有肯定的生活体验作根底语言的锤炼,气概的流畅,和齐梁浮艳之作不同在格律形式的完整上,更为历代批判家所推崇沈全期对诗歌的奉献,主要是在声律方面《新唐书·沈全期传》说:魏建安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周密及之问、全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沈全期关于诗律的言论,并未有所但是,从现存南北朝、隋、唐诗歌来看,南北朝阴铿的《夹池竹》、《昭君怨》,徐陵的《关山月》、《斗鸡》,庾信的《蒲州刺史中山公许乞酒一车未送》、《舟中望月》等约二十多篇诗,已暗合五律规格隋及唐初以来,暗合格律的五律更增加了至于七律,则庾信的《乌夜啼》,隋炀帝的《江都宫乐歌》、《江都夏》等篇已具雏形,到杜审言已完全合格。

【英汉对比】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香, 海燕双栖玳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