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chapt19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94.93KB
约70页
文档ID:48340495
chapt19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_第1页
1/70

虚词——代词• 虚词学术史: • 我国传统的语文学研究,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古人叫做“ 实字”和“虚字”虚字大体包括现在所说的代词、副词、介 词、连词和助词这和现代的语法研究有一定的差别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能不能充当句子成分是区分实词和虚词的一个便于 掌握的标准1898年,马建忠《马氏文通》问世, 将实词分为名字、代字、动字、静字(形容词)、 状字(副词)5类,它们都能充当句子成分;将虚 词分为介字、连字、助字(语气词)、叹字4类, 前3类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叹词虽然可以独立 成句,但是是封闭性的,不能与其它字组合,不能 用来表示一件实事或表达一种实情,因此也归入虚 词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马建忠以后,语言学界在讨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能单独 充当句子成分的数词、量词,并将“助字”更名为“语气词” 助词也与以前的“助字”不同,包含了结构助词、语气助 词、音节助词3个小类从大类看,总共是11类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文言文中,每100个词中,大约有30个左右虚词上古 (先秦两汉时期)文章中所用的虚词总数在150至200个 之间,常用虚词大约有70个,其中最常用的有40个左右 。

• 每类虚词都有它们的共性,是应该掌握的;还有许多虚 词有较为独特的个性,因而必须注意每个虚词特有的语 法规则及其语法意义也应该了解每个虚词如何语译, 但应在掌握其语法规则的基础上了解,尽量避免比附现 代汉语相应的词和孤立的背诵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各种研究文言虚词的专著和介绍文言虚词的工具书大 都遵循这种传统标准,从早期的研究到现在的工具书 编写都是这样我国最早讨论虚词的专著是元人卢以 纬的《语助》此书有66个条目,对135个词或固定 结构进行了解释或是分析同一虚词的多种用法,或 是比较相近虚词用法的不同,比起以前对虚词的解释 ,要详细的多了特别是书中把文言虚词和当时口语 中的俗语虚词相比较,这对我们研究宋元时的俗语虚 词很有用处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清代袁仁林《虚字说》对虚词研究的路子大体和《语助》 相同,对虚词所表达的“神情声气”描写比较细致它的一些 说法后来为《马氏文通》所继承《语助》和《虚字说》 对虚词的研究主要属于语法研究的范畴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和词汇研究关系更密切的是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他“自 九经三传、秦、西汉之书,凡助语之文,遍为搜讨,分字编 次,以为《经传释词》10卷,凡百六十字。

前人所未及者 补之,误解者正之,其易晓者则略而不论此书主要是为 解释经传而作,主要内容是纠正前人把虚词当作实词之误, 以及阐发一些虚词久已湮没的古义在这些方面,王引之作 出了巨大的贡献《经传释词》一书,在训诂学史上有很高 的地位但是,此书着重对具体字词的训释,而没有系统研 究虚词的一般规律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刘淇《助字辨略》成书比《经传释词》早,但流传不广 ,影响不如《经传释词》大它所释的虚词不限于经传 如卷五“莫”字条:“包何诗:‘莫是上迷楼’莫是者, 方言,犹今云‘恐是’也又《宋史·岳飞传》:‘莫须有三 字,何以服天下?’莫须,犹莫是也 • 此外,杨树达的《词诠》、杨伯峻的《古汉语虚词》、 何乐士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都是虚词研究的重要参 考书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代词(pronoun/ pron.)• 代词的结构功能一般具有实词的特点,可 以用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但它们并不具有像一般实词那样的词汇意 义,它们只有语法意义,即表示称代、指 示、疑问等在这方面,代词表现出虚词 的特点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可以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无定代词、 辅助性代词。

上古汉语只有第一、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由指示代 词(其、之、它[佗、他]、彼)兼任人称代词也没有 单复数之分,有时候得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当然,加 上“等”、“辈”、“侪”等表复数则意义更为精确指示代词也没有单、复数之分,通常没有远指和近指的 区别此、是、斯、彼、夫等例外 • 一、人称代词 •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 • “吾、我、予、余”都是第一人称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 和定语吾”多用于主语少用于宾语予”和“余”是一个 词的不同写法 • 今者吾喪我《莊子·齊物論》) • 居,予語汝!(《莊子·達生》)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第一人称代词还有一个“朕”字,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 规定为皇帝的专用自称,此后历代皇帝都沿用“朕”在秦 以前,一般人也可以自称为“朕”如: • 二嫂使治朕栖孟子·万章上) •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離騷》)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而、乃” • “女、汝、尔、而、乃”都是第二人称代词,经常用 于主语、宾语和定语女”和“汝”是两个字写一个 词;在古书中“尔”和“乃”都有两种写法:“爾”和“尔” 、“乃”和“迺”乃”字用作第二人称代词本为少见, 并常用为定语。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 (《左傳·宣公十五年》) • 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哉? • (《史記·平原君列傳》) •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 (《漢書·項羽傳》)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3.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夫” • “之、其、彼、夫”,在文言文中,常常指代第三者,可 以对译为“他”、“她”、“他们”但它们不是真正的第三 人称代词,而是指示代词上古汉语里没有第三人称 动词,表述中需要时,就用指示代词指代其人到中 古时期,才发展出了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他”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則公室從之 (《左傳·晏嬰論季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左傳·莊公十年》) • “他”字上古的含義是“其他”、“別的”,即可 指物,也可指人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經·小雅·巧言》) 到了唐代,“他”才发展成为第三人称代词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4.单数和复数 •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单数和复数的词形没有差 别要了解某一代词所称代的是单数还是复数, 经常要靠上下文义辨识 • 在人称代词或人称名词之后,可以加一表示多数 的名词如:等、属、辈、曹、侪,以表示多数 。

但要注意,这些词不等于现代汉语的“们”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齊師伐我《左傳·莊公十年》) • 吾與汝畢力平險《列子·湯問》) • 吾儕何知焉?(《左傳·昭公二十四年》) • 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鴻門宴》) • 欲使汝曹不忘之耳《后汉书·马援传》) • 总结:古代汉语中表示人称复数的方法有两种:第一, 用单数人称表示人称复数第二,在人称代词后架“侪 、属、曹”等字表示人称复数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5.谦称与尊称 •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 (《左传·齐桓公伐楚》) • 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 •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 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 • (《史记·孝文本纪》) • 仆非敢如此也 • (司马迁《报任安书》) •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子将若何?(《左传·晏婴论季世》)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战国策·齐策一》) • 先生奈何而言若此!(《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 足下事皆成 • (《史记·陈涉起义》) •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战国策·魏策四》) •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研讨:找出以上例句中的谦称与尊称,并说明古人是怎样 来表达谦称与尊称的 • 总结:谦称与尊称都不是代词,都是名词,但在句中所起 的作用与代词是相同的古汉语中的谦称有“寡人、臣、妾 、仆、愚”等,其中“寡人”是君主专用的谦称,“妾”是女子 所用的谦称古汉语的尊称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 ”等另外,古人自称名是谦称,称他人的字是尊称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二、指示代词:此、斯、兹、是、然、者、所、他(它) • 1.指示代词是指代事物(包括人)、行为和性状的词,有 近指指示代词、远指指示代词、旁指指示代词 • 此、斯、兹 • 此、斯、兹都是近指指示代词,经常用来指代事物,用于 主语、宾语、和定语,可语译为“这” • 斯,从斤其声,形声字本义为砍,《诗经.小雅.斯干》: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 •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 挹彼注兹《诗经·大雅·泂酌》) • 彼一時,此一時也。

《孟子·公孫醜下》) • 总结:古汉语的近指代词有“此、是、斯、兹”等,可译为“ 这”;远指代词主要有“彼”,可译为“那”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2.泛指與特指代詞 • “之”是泛指代詞,經常作賓語 ;“其”是特指代 詞,經常用作定語 • 之子於歸,遠送於野 • (《詩經·邶風·燕燕》) • 姜氏欲之,焉辟害? •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 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 • (《史記·西門豹治鄴》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总结:“之”既可以翻译为“这”,也可以翻译“那”,是泛指 代词,经常作宾语,偶尔作定语其”只代的是特定的 人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个”、“那种”,是特指 代词,经常用作定语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3、特殊的指示代词 • 例句: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 •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述而》)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荀子·劝学》) •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 (《左传·襄公十五年》) •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总结:“然”、“尔”作指示代词用,其特点是作谓语, 等于现代汉语中的“这样”、“那样”;“焉”特点是兼有 指示代词与语气词两种词的特性,能指代一定的范 围与方面,同时还能够表示句末的停顿语气,可理 解为“在这里呀”、“在这其中啊”等。

诸”的特点是合 音而成,用于句中是“之于”,用于句尾是“之乎”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三、疑问代词:谁、孰、何、曷、奚、胡、恶、安、焉 • 指人的疑問代詞“孰” : • 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 •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 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盡心下》) • 孰為夫子?(《論語·子路從而後》) • 总结:“孰”用于疑问句中,主要用来指人,也可用来指 事物主要用于选择疑问句中,并且不能出现在宾语的 位置上,也可以用于一般疑问句中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指事物的疑問代詞 “何、胡、曷、奚”等, •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 (《荀子·天论》) • 胡不見我于王?(《墨子·公輸》) • 子奚哭之悲也?(《韓非子·和氏》) •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 • 总结:有“何、胡、曷、奚”等,其中“何”的使用范围比 较宽泛,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胡”、“曷 ”、“奚”使用范围较窄,一般尝作状语使用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指處所的疑問代詞 有“安、惡、焉”等,可以作 賓語,但常用作狀語,表示反問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史記·鴻門宴》) • 沛公安在?(《史记·鸿门宴》) • 学恶乎始?(《荀子·劝学》) •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 总结:有“安、恶、焉”等,既可作宾语,也可作状语 。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四、无定代词:或、莫 • “或”和“莫”是古代汉语所特有的无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