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中文化成分的处理模式 周世清【Summary】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及文化的交际行为正确理解文化语境是翻译的前提语境制约翻译,翻译依赖语境文中探讨了文化语境与翻译的关系,并对文化成分的处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和阐释Keys】文化语境 翻译 文化成分 处理模式翻译是一个理解与表达的过程理解以忠实地再现源语的表达意义为目的即用目标语对源语文化语境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文本进行阐释的活动文化语境是重要的语言学研究范畴之一许多学者从不同层面对文化语境进行了研究每种语言都根植于自身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价值观念中等,并具有特定的特征,这种反映语言特征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文化语境”[1] 翻译是跨语言的交际行为,它取决于目标语听者或读者所获取的信息[2] 译者既要准确传达原作的意义,又要满足目标语读者的要求翻译远远不是单纯的字面意义理解,而是受文化的制约与影响[3] 精确的理解原作意义是翻译的基本前提文中探讨了文化语境和翻译的关系以及文化成分的不同翻译策略一、文化语境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KasparMalinowski)最早把语境分为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并指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
伦敦学派弗斯(J.R. Firth)将其发展为“语义存在于语境”的理论,即情景语境包括交流双方的语言表情体态及双方所处的环境等韩礼德(M. A. K. Halliday)进一步发展弗斯理论,并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前者主要指语言系统内部的关系,后者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二、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制约文化语境指不同语言所依附的文化、社会规约、认知风俗等由于各语言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翻译中常遇到语义误解、词汇空缺等情况因此译者必须对介入的两种文化语境有全面、透彻的理解一)源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制约如果原文意象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译者可考虑用目标语读者熟悉的意象来代替或者省去原文的形象,代之以该表达式的含义如:“你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带有明显的中国地域色彩,如直译“不到黄河”,对中国文化背景不熟的译语读者很难理解源语的文化内涵,因此舍弃原文意象进行意译,反而显得言简意赅如“You really dorefuse to give up until all hope is gone”. 可见译者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对源语的文化语境进行恰当处理二)译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
如“亚洲四小龙”是指上世纪70 年代至90 年代间经济迅速发展的四个亚洲经济体,显然“龙”被附加了中文特定的文化色彩,是吉祥权威的象征如将其直译为“Four AsianDragons”,译文读者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因为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凶猛的野兽,是邪恶的象征所以,有译者将其译为“Four Asian Tigers”,更确切、自然,对等地传达了原义三、文化成分的处理文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语境意义李运兴教授在《语篇翻译引论》中,就文化成分的处理提出了几种模式:文化直入(the Go-ahead Mode); 文化阻断(the BlockModel);文化融合(the Integration Model);文化诠释(theAnnotation Model);文化归化((the Adaptation Model)实际上,这五种模式可以从源语表达形式在译语中的对应关系来剖析:(一)文化直入文化直入指在译语中直接再现源语文化表达方式当源语表达方式意义在译语中意义不对等时,多采用此方式如“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Shakespeare),英国的夏日犹如中国的春天,舒适宜人,故莎翁把thee(you) 比作夏日,赞美其性情温顺善良。
虽然将“summer”译为“春天”更符合其深层意义,但summer 为整首诗的中心意象,所以将其译为“夏日”更可取[4](二)文化阻断文化阻断指源语表达形式意义无法在译语中再现,源语表达形式消失,文化内涵被阻断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曹雪芹《红楼梦》)译:(a case of )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杨宪益、戴乃迭)“西施”带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而两位译者将其归化处理为地道的英语谚语,源语文化内涵缺失英译加注不失为一种可取的翻译策略,如“西施”:Xishi,a famous beaut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B.C.) of ancient China.(三)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指音意兼顾,源语表达方式以一种新语言融入译语比如从英语借鉴到汉语中的词语:vitamin ( 维他命)、green food( 绿色食品)、golf( 高尔夫) 等;从[来自wwW.L]汉语借鉴到英语中的词语:丢脸(lose face)、磕头(kowtow)、纸老虎(paper tiger) 等这种音、意兼顾的译法无疑是两种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四)文化归化文化归化指源语表达形式略去,文化意义丧失,以译语表达形式代替之如:咱们没拜过天地,没喝过交杯酒,不算两口子 (许地山《春桃》)译:We never worshiped Heaven and Earth together. Wenever drank from each other’s wine cups. How can anyonesay we’re husband and wife? (Tr. Sidney Shapiro)“拜天地”和“喝交杯酒”是中国婚嫁时的文化传统,“两口子”是汉语中对夫妻的特有称谓译者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文化观念,采用了归化模式,译语读者可通过母语感受源语文化中特有的风土人情五)文化诠释文化诠释是指在译语中源语文化概念不能被顺利接受时,用诠释法为其提供一些语境或情景信息如:众人道:“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听了,笑向贾珍道:“正亏提醒了我此处都妙极,只是还少一个酒幌……”(曹雪芹《红楼梦》)Hawkes: “In this case the ancients[来自Www.lw5u.coM] have already provided the perfect name: ‘Apricot Village’.” Jia Zheng knew that he was referring to the words of the fainting traveler in Du Mu’s poem:“Where’s the tavern?” I cry, and a lad points the way To a village far off the apricot trees.He turned to Jia Zheng with a smile: “Yes. That reminds me. There’s just one thing missing here: an inn-sign…”对于未读过杜牧《清明》的目标语读者来说,无法将“Apricot Village”和“tavern-sign”联系起来,更难以体会题写“杏花村”的含蓄与诗意。
Hawkes 采用了诠释法,弥补了两者之间的语意空缺,是在考虑到源语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寻求的一种最佳翻译法[5]四、结语文化语境是语际转换中重要的基本作用机制,是语言使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远远高于任何法规、理论和基本词义等[2] 翻译过程中要兼顾源语和目标语社会文化语境,既要发挥译语优势,又要充分表达源语文化内涵,使其能被译语读者顺利接受译者要努力培养文化意识,探索其文化内涵译者具备双语文化能力比双语能力更重要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 年度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中青年基金项目“批评隐喻分析视阈中汉语政治语篇研究”(课题编号:16K-5)的相关性成果作者简介:周世清(1983-),女,山西忻州人,文学硕士,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公共课部, 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与认知语言学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