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六章 超声与诊断超声与诊断自 70 年代来国内开始应用超声显像法诊断 胆系疾病后,现已几乎取代了传统的口服 和经静脉 X 线胆道造影术,成为临床最基 本和最有价值的胆系疾病诊断方法,近年 来外科开展的腹腔镜先进手术方法,亦主 要依赖于超声诊断,在术前适应症的选择, 术中难度的预测,使术中的安全性,减少 中转传统开腹手术,超声诊断起了举足轻 重的作用,对超声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一节第一节 胆道系统的解剖概要胆道系统的解剖概要 胆道系统是指肝脏分泌的胆汁自毛细 胆管排入十二指肠的通道结构通常分为 肝内及肝外两部分,肝内胆系由毛细血管、 小叶间胆管及逐渐汇合成的左右胆管组成, 肝外部分由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 囊管组成 (图 6-1) 一、左、右肝管左右肝管均在肝纤维包膜内肝实质外 右肝管长约 1cm,右肝管长约 1.7cm,直径 均约 0.3cm,在肝内横沟深处左内叶下缘处 两者汇合成肝总管 二、肝总管肝总管长约 3cm 左右(1.0-7.0cm)直 径约 0.4-0.6cm在肝、十二指肠韧带上缘 行走于静脉的右前方,下行与胆囊管汇合 成胆总管 三、胆总管胆总管长约 7-8cm(3-10cm) ,直径约 0.6cm(0.3-1.0cm) ,管壁厚 0.2-0.3cm,按 照解剖走行和毗邻关系将胆总管全长分为 四段: 1、十二指肠上段:自肝总管与胆囊管 汇合处至十二指肠上缘,长约 3cm,位于 门静脉右前方,肝固有动脉右侧;(为临 床胆总管切开探查、引流和置放 T 形管的 常用部位) 2、十二指肠后段:自十二指肠上缘至 下腔静脉之前段胆总管,位于门静脉右前 方,长约 1-2cm; 3、胰腺段:指走行于胰头内部的胆总 管,约 2/3 的人穿过胰腺实质,1/3 的人位 于胰头背侧的沟内,下行中继续向右弯曲,位于下腔静脉前方,长约 3cm(此段管腔 较窄,结石容易停留,胰头癌,胰腺炎易 在此引起阻塞) ; 4、肠壁内段:此段斜穿十二指肠降部 内后壁,末端在肠壁内扩大形成 Vater 壶腹。
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部,长约 0.5- 2.5cm(约 70%-80%的胆总管与主胰管在此 汇合共同开口) 四、胆囊 位于肝右叶脏面的胆囊窝内,长约 5- 9cm,直径约 2-3.5cm,容量 30-50ml,是 一梨状膜性囊,分底、体、颈三个部分: 底部游离,体部借结缔组织与肝连接,附 着于肝脏胆囊窝,颈部部分较膨大,为胆 囊颈壶腹部 (胆囊底部下方游离面与结肠 肝曲部接触,因此,严重的胆囊炎可累及 毗邻肠管,甚至与肠管贯通而形成内瘘) 五、胆囊管 胆囊颈部屈曲延伸为胆囊管,长约 2- 4cm,直径约 0.3cm,内有 3-7 个螺旋瓣图 6-1 胆总管分段解剖示意图①胆囊底;②胆囊体;③Hartman 囊;④胆囊颈;⑤胆囊管;⑥右肝管;⑦左肝管;⑧肝总管;⑨胆总管;⑩主胰管第二节第二节 检查方法检查方法 一、仪器条件 实时超声仪,可用凸阵式、扇扫式或 线阵式,成人一般选用频率约为 3-3.5MHz 探头,肥胖者用 2.5cmMHz 探头,儿童宜 用 5.0MHz 探头选用腹部状态的彩色多 普勒及频谱多普勒检查二、检查前准备 1、应空腹检查,故检查前禁食 8-12 小时; 2、超声检查应安排于胃肠及胆道 X 线造影之先,或造影后 2-3 天再做检查。
3、横结肠干扰较重者可灌肠排便后检 查 4、小儿或不合作患者可给予安眠药后 在睡眠状态检查,急诊病人不受以上条件 限制,可及时进行检查 三、体位 1、仰卧位:这是常用体位,病人舒适, 检查方便,效果好 2、左侧卧位:该体位使肝脏和胆囊向 左下移位,并配合深吸气动作,充分利用 肝脏和胆囊作为声窗,减少胃肠气体干扰, 提高肝外胆管的显示率,观察胆囊颈部结 石及追踪胆总管中、下段病变均有良好效 果;饮水后,对于显示胆总管胰腺段长轴 亦效果良好 3、坐位或立位:用于胆囊位置稍有变 异者,观察胆囊结石的移动、泥沙结石的 沉积层及观察胆囊底部病变情况 4、胸膝卧位:观察胆囊或肝外胆管内 结石的移动,有助于与肿瘤鉴别 四、检查方法: 1、胆囊扫查方法 先行普通呼吸状态观察胆囊的位置、 形态,再将探头置于右肋缘下,或肋间行 纵切、横切及斜切面,嘱患者深吸气后屏 气,变动探头方向取得胆囊的一系列长轴 或短轴切面 2、胆道扫查方法 1)肝外胆道扫查方法:于右上腹行纵 切及横切面扫查在纵切面上,可从显示 门静脉右干至主干的切面,可显示肝外胆 道的长轴切面,再从肝门部由上向下作一 系列横切面,直至胰腺以下平面,可显示 肝外胆道的一系列短轴切面图像。
2)肝内胆管扫查方法:与肝脏扫查方 法相同,观察肝脏各切面上门静脉各级分 支附近肝内胆管部位 3、提高胆总管显示率的方法 1)脂餐法:空腹检查后进食脂餐,餐后 45 分钟至 60 分钟内复查,观察胆道内 径的变化及有无异常图像 2)尽量排除胃肠道气体:①素食 1-3 天,停食产气类食物(豆类、薯类)和奶 制品②检查前停止服用胆类药物 24h③ 必要时检查前一天服用适量消胀药物,如 二甲基硅油片,每次 1-2 片,一天三次, 连服几天④清洁灌肠 3)体位法:俯卧位或胸膝卧位 4)横切面追踪观察法:在横切面上自 左右肝管汇合成肝总管处开始向下逐渐移 动探头追踪观察胆道的圆形液区 五、特殊超声检查法 1、脂餐试验:胆囊的收缩与排空功能 受神经、体液和食物的影响因此,让受 检者服用对胆囊收缩作用影响最大的油脂 餐后再做对比性的超声影像学检查,用以 评价胆囊收缩功能 2、三维成像:其优点是能较二维超声 图像更清晰的揭示胆系内外病变的空间关 系,还可方便的获得胆系冠状面(C 平面) 超声成像信息 (图 6-2)图 6-2 胆囊 C 平面(箭头所示)声像图A.纵断面观 B.横断面观 C.冠状面观3、超声内镜:是指内镜直观下的超声 检查,即在胆系疾病诊断中,采用胃镜导 入超声探头完成超声检查。
(图 6-3) 4、彩色多普勒超声:利用彩色多普勒 超声有助于胆管与血管结构的鉴别,特别 是对血管和胆管的解剖位置发生变异的病 例做超声下胆道置管手术时,可提高穿刺 成功率和安全性 (图 6-4) 5、对比造影技术:在 CT、MRI 诊断中,对比造影术是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工具图 6-3 内镜超声诊断胆总管A.内镜声像图;B.螺旋 CT 影像本例胆总管结石直径 4mm,箭头所指为结石图 6-4 彩色血流成像识别门静脉与胆总管 解剖位置本例解剖位置变异,图示肝门部管道结构(纵断面观)为门静脉在前,肝外胆管在后与正常解剖结构相反6、谐波成像技术: (1)自然谐波成像技术:又称组织谐 波,是通过改善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来达到 进一步提高超声成像质量的目的在胆系 疾病诊断中,这种技术特别适用于对深部 的病灶如肥胖的病人、胆囊颈部结石和胆 总管远端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能克 服肠腔气体伪差的干扰及提高胆系小结石 声影的显示质量 (图 6-5) (2)对比谐波成像:对比谐波成像造 影技术主要涉及领域是提高彩色多普勒血 流检测敏感性和它的成像质量,能最大限 度增强有诊断意义的多普勒信号,又能最 大限度图 6-5 胆囊自然谐波成像A.常规声像图 B.自然谐波声像图图 6-6 胆囊小隆起性病变的对比谐波成像A.常规彩色血流造影技术检查未见彩色血流信号 B.对比谐波成像后检测到胆囊壁血流,明显提高了显像敏感性的抑制多普勒信号的噪音。
在胆道疾病彩 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中,有文献报道,采用 对比谐波成像造影技术后,多普勒信号的 强度可被提高 10%-30%左右 (图 6-6) 第三节第三节 正常超声图像正常超声图像 一、胆囊的位置与毗邻 正常胆囊位于右上腹腔近锁骨中线腹侧 面,内侧与胰头和十二指肠为邻,底部接 近横结肠,大部分胆囊的前壁与肝右前叶 脏面紧贴,而胆囊后方是右肾胆囊颈部 位置较深且偏头端,底部位置相对表浅,尤其是老年瘦者,个别胆囊底部可达脐部 (图 6-7)图 6-7 正常胆囊声像图二、胆囊的形态与大小 胆囊纵切面呈梨形,横切面呈卵圆形, 它是一个轮廓清晰、壁薄、充满液体的囊 性结构腔内充满胆汁,为透生良好的无 回声区,囊壁光滑、厚度均匀,正常胆囊 长径小于 10cm,横径小于 3.5cm,囊壁厚 度小于 3mm胆囊常呈折叠状,于左侧卧位 深吸气时或站立位可伸展开,属于正常形 态 正常胆囊管较细,平均内径约 1.8mm, 超声不易显示,胆囊管扩张时需与肝总管 或胆总管鉴别 三、胆道的位置与正常值 1、 肝内胆管:正常肝内胆管与门静 脉伴行,一般只能显示门静脉左 右支腹侧的左右 肝管,内径通常小于 2mm,当内径大于 3mm 时,可提示为肝内胆管扩张。
二级以上的 肝内胆管分支受超声仪器分辨率的限制, 多数难以清晰显示2、肝内胆管:主要超声定位标志是门 静脉、下腔静脉和胰头上段肝外胆管与 门静脉伴行,中、下段肝外胆管与下腔静 脉伴行,胰头是使下段肝外胆管成像的理 想透生窗之一在纵断面上,超声显示正 常的肝外胆管呈细长纺锤状,其上、下端 直径比中间段直径略细, 胆管壁回声明亮,纤细、光滑多数学者 认为成人正常肝外胆管直径应小于 6mm,儿 童正常直径小于 4mm,老年人可略大,但一 般不应大于 10mm,当肝外胆管内径大于 10mm,可明确诊断为肝外胆管扩 张 第四节第四节 胆囊疾病胆囊疾病 一、特殊表现的胆囊结石 1、填满型结石 声像图主要表现: (1)胆囊失去正常的轮廓和形态 (2)胆囊内胆汁无回声区明显减少或已 经消失 (3)胆囊腔内充满细小密集光点、光斑 或团块状回声,胆囊轮廓不清晰,胆囊床 处仅见一弧形光带,并伴有较宽大声影 这一特征表现成为“WES 征” (囊壁-结石- 声影三合一征) (图 6-8)图 6-8 填满型胆囊结石(WES 征)胆囊内可见弧形强回声伴宽大声影2、泥沙样结石 声像图表现为直径约 1-2mm 左右的小颗 粒状或斑片状强回声的微小结石。
如其后 方有明显声影则较易诊断,如没有典型声 影或声影模糊,则易造成漏诊可采取以 下方法提高显示率:①适当调整声束方向, 使声束与小结石界面的夹角保持在 90°左 右,并让结石处于声束聚焦区之内;②利 用高频超声(7.0-10Mhz)进行检查以上 方法已被证明能够提高声影的显示率或改 善声影的图像质量,是减少泥沙样结石漏 诊的重要措施泥沙样结石非常微小,平 卧位时常沿重力方向呈现沉积状平铺于胆 囊后壁,在声像图上仅表现为胆囊壁毛糙、 增厚和回声增强 (图 6-9) 3、小儿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在某些种族人群中有特别高的 发病率,且胆固醇结石可呈家族性声像图表现:与成人相比,但其轮廓鲜明, 常伴有典型声影,绝大多数患儿的胆囊声 像图 6-9 泥沙样胆囊结石胆囊内可见多发小颗粒强回声伴细小声影图 6-10 小儿胆囊结石女性,9 岁,胆囊内多发小强回声伴声影图清晰可见,极少有胆囊萎缩 (图 6-10) 4、囊壁内结石胆囊壁内即罗阿窦内可见 2-3mm 大小强 回声光斑、光点,其后伴彗星尾状的强回 声影,体位改变时不移动,一般为多发 5、胆汁浓缩、胆泥淤滞当超声检查胆汁内出现较多点状、雾状 或胆泥(不伴声影,低至中强回声不规则 片状、团状物或球状物)强回声,即可判 断为胆汁浓缩或淤滞。
这种现象的出现多 提示胆道有功能性或病理性异常存在胆 泥常与胆囊结石共存 (图 6-11) 二、胆囊炎 1、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胆囊壁的急性炎症95%由胆结石阻塞胆囊管引起当 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胆囊管时,可造成 局部组织粘膜发生缺血或损伤引起一系列 炎图 6-11 胆泥和胆囊结石胆囊内新月形中强回声(胆泥)内可见强回声伴典型声影(结石)图 6-12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二维超声显示:胆囊壁增厚,呈“|双边征” ,胆囊内可见多发强回声伴声影症反应,刺激胆囊收缩和分泌大量粘液, 造成胆囊腔压力骤升,进而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