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曲笔 说辨诬陶惫炳陈寿撰《三国志》,素有曲笔 之称《晋书·陈寿传》云?“或云丁仪、丁姨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解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傻参军,误为诸葛亮听诛,寿父亦坐 被凳诸葛瞻?亮长子 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晋书》成于唐初,是以南齐减荣绪《晋书》为兰本而兼采诸家之说据金毓敝先生考证,两晋南朝人撰晋史者共 二 十三家,而晋人所撰有十一家《晋书·陈寿传》 所列二事,当为晋人所记,可惜诸书均已亡佚,无从查考此说究何所出此说影响很大深恶曲笔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便据此痛斥陈寿,说是“记言之奸贼,载 笔 之凶人,虽肆诸市朝、投界豺虎可也”? ? ?史通·曲笔》后世学者徒以耳食,信之不疑,辗转相传虽曾有人据实申辨,影 响反而不大关于陈寿索米一事,须先得解决一个 问题,那就是丁仪、丁壤的政治建树和文学成就究竟如何,是否有立传的资格曹魏时代的文豪诗人、三曹而外,莫过于“建安七子”孔融位高望重,而系 汉 臣,《三国志》中无传其余六人惟有王集立了传,陈琳、阮 鸭、应场、徐干、刘祯皆附于《王聚传》后二丁也附于《王案传》后。
附传云?“自颖川邯郸淳、繁钦、陈 留路粹、沛国丁仪、丁滨、弘农杨修子河南荀纬等亦有文采,而不在此七 人之 列此外,魏文帝的智囊、文友吴质,魏晋之际的名士阮籍、秸康,也都附于此若说陈寿因索米不得竟不为二丁立传,则文学造诣胜于或坪于二丁者甚多,岂尽与陈寿有私怨而被摈不能立传吗!如果二丁在政治军事方面有重要建树,当然应立专传,而事殊不然裴松之《三国志注》广引《魏略》、《魏书》等书,对二丁事迹叙述较详,但说来说去,无非 说明二丁和杨修同是曹植的“智囊团”成员,曹氏兄弟争夺王 位继承权,杨修、二丁为曹植划策献计,效力甚多于是,曹操先将杨修处死曹不继魏 王 位,又诛二丁另据《刘澳传》载,丁仪曾与他共论礼 刑,而语焉 不详二丁事迹不 过如此,显然是不足 以立传的尤其值得 注意 的是,《陈思王植传》明载?“文帝即王 位,诛丁仪、丁庚并其男口自惭孤陋寡闻,至今未见有关史岌载明丁仪有子 当时得 以幸免而后仕于晋朝,如据此 纪载,丁仪之子不存,陈寿米将谁求!索米之说,不攻自倒《晋书》多琐碎诡谬之说,赵翼曾经 列举事实证明其实,《晋书》的病源 正来之于诸家晋史因而,“或云”一词,已可见《晋书》作者也并未确信其事,而丁仪之子无名,更可见 出于传闻。
看来,陈寿索米,事属莫须有为什么这样莫须有的事会传闻 如 此 之广!又为什么会有人制造 这种不实之词呢!尽管诸家晋史都已亡佚,但还是可以从侧面看出一些消息西晋 统一南北前后,中原门阀 世族对益州、江左地方势力是岐视 和 排 挤的东吴“二俊”陆机、陆云 虽 见重于张华,而被别人骂为“貉子”,终于遭到冤杀,就是一个典型事例陆氏门望崇高,尚且如此,何况陈寿!再从 陈寿的遭遇来看,也可以清楚陈寿为张华赏识,欲举以为中书郎,为荀助所嫉,排挤出朝,陈寿借口母老,不去就职再由杜预推荐,授御史治书,又以母丧去职最后,“母遗言令葬洛 阳,寿遵其志,又坐不 以母归葬,竟被贬议《晋书·陈寿传》 几年后,得 了个有名无实的太子中庶子,还未拜官便病死 了陈寿遭受排斥、攻汗,并不是他与别 人 私怨的间题,而是中原世族排斥异己的表现那么,陈寿索米之类的不实之词,出于中原世族的攻汗,应当说是不成问题的后人对此信而不疑,也有其原因自晋以来,因子孙显赫而得佳传者有之,因子 孙赂遗而得佳传者也有之,直至唐修八史,其风犹存这样,索米之说在人们看来,不消说是想 当然之事,信而不疑刘知几正是这样,才不加辨别 地痛斥陈寿不见 他把尧舜禹的“禅让”和王莽、魏、晋的“禅代”等同看待吗!对于诸葛亮,陈寿是很推崇的。
他曾整理诸葛亮集,奏呈于晋朝,在《上诸葛氏集表》中,陈寿对诸葛亮作了很高的评价?“⋯于是外连 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 信,无 恶 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 然也⋯”他还歌颂 诸葛亮死后,深为百姓怀念?“一至今梁益之民,咨述 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 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 以远譬也孟柯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 道 杀 人,虽死不忿’信矣#“·”他又在《诸葛亮传》后 评论说?“诸葛亮之 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 制,开诚心,布公 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 释,游 辞巧饰者 虽轻必戮∀善无 微而不赏,恶 无纤而 不 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 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 内,咸畏 而爱之,刑 政虽峻而无恐者,以其用心 平而劝 戒 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一”这 些 评论对诸葛亮是何等的钦敬、何等歌颂!特别是强调其开诚布公,信赏必 罚,值得我们从中理解陈寿的用心正史之中,往往于本人纪传中盛美其美,乃至全 无瑕疵,而在别传却揭 出真象,暴 露其短。
《三国志》也不乏其例然而,陈寿对 诸葛亮则 不 然,既 在本传后推崇颂扬,又在别人传中加以印证,使两者相得益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陈寿在《李严传》和《廖立传》所用的笔法李严以罪 废 为民,徙梓撞 郡,对诸葛亮毫无 怨艾陈寿特书他“闻亮卒,发病死”∀并且指明,这是因为他“常冀亮当 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三国志·李严传》 廖立自恃甚高,以为当任诸葛亮之副,以罪废徙汉山郡,不 但不 怨恨诸葛亮,而且相信诸葛亮秉公用人,他会有起用的机会陈寿又特书?“闻 诸葛亮卒,垂泣叹曰?‘吾终为左枉矣#’”并且把姜维不能 起用廖立来做陪辛寸从以上所引陈寿的评论 和叙述来看,可见陈寿对诸葛亮凳其父一事并无 怨慰之意,他写 李严、廖立,也正写出了他自己的心迹赵翼《廿二史札记》卷 六《陈寿论诸葛亮》条中,认 为把陈寿 说成 对诸葛亮挟私寓贬 的人是“真不知轻重者”,可 称 确 当之论陈寿 评诸葛亮 洲等 略非长,无应敌之才”,是被 斥为挟 私寓贬的 主要依据对于这个问题,必须仔细考察,认真分析,以辨明是非下面先把陈寿的两段评 论节录出来?, ∃ %二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 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件,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 众,未能有克。
一亮 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 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二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软!”从这两段话来看,非但不能说陈寿挟 私寓贬,恰恰足 以证明他实事求是,立论公允首先,人无全 知 全能,有其长必有其短封建史书?尤其是官修正史 每有溢美虚夸之词,尤其是对一些“明君令主”?绝大 多数是开国之主 加以神 化,一切功德、一切智慧,一概归之,把 他 们描画 成至善至美、全 知全 能的神飞主宰这 不 但是封建 文化专制主义的产物,而且是典 型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这 种记 找是应当摒弃的封 建糟粕陈寿评诸葛亮,兼 言其短 长,在这方面恰恰是符合唯物 论和 游证法的这正是我国史学遗产的可贵之 处陈 仔论 诸笃亮 娜长,意思深 长他 强调理民治 戎之 长,又指出奇谋将 略 之短,很有分寸,而又能 分别轻重不言而喻,治 国理民为本,武备 以治戎 为先,这是根本大计陈寿于此,乃 是盛赞诸葛亮得其根本,虽 然北伐无功,而势弱力寡的蜀汉却能屹立一方 而不 亡《三国志·魏延传》载?魏延“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 道,会于撞 关,如 韩信故事,亮制而 不许。
这并不是认 为诸葛亮 奇谋不及魏延,而是肯定诸葛亮 胸有全局,不求侥幸,这种稳扎稳打的谨慎态度,正是他人 所不能及的陈寿论诸葛亮北伐无功,不是主要归咎于其军事才能不足,而是着限于 当时形势和魏 蜀双方力量的对比,也就 是说,基本原因是“众寡不作,玫守异体”至于“所与对敌,或值人杰”,不过 是虚晃一枪的姿态而已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夺也”,这句话透露 了 陈寿对 诸葛亮的极大惋惜,也 透露 了他对诸葛亮聪明才智的无 比崇敬陈寿 论 诸葛亮“奇谋为 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看 来不是把他与 同 时代的人物相比,而是就 他本身的才能作比较从《三国志·诸葛亮传》和有关人物的传 记来考察,陈寿笔 下 没有纪载一件诸葛亮无 谋致败的事即以街亭之役论,《诸葛亮传》明载?“?马 谩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 合 区所破”显然,这不是诸葛亮无谋,而是马傻 不 听布署此外,接连纪载诸葛亮斩王双,走郭淮,杀张 部,而每次 退军主要 都是因 为军粮不 继人们只 看 到陈 寿评诸葛亮的两段话,却不去仔细考察《三 国志》中有关诸葛亮 用兵作 战 的全 部纪载,便 断 定陈寿低 贬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当 然也就不能了解陈寿的深意 了。
即使对于晋朝的开 创之主 司马爵,陈寿 也并不 认为他 的军事才能优于诸葛 亮尽管陈 寿以“亡国 大夫”的身分 仕于普 朝,不得 不 称颂司马豁为“人杰”,然而他却没臼味心 曲笔,贬低 诸 葛亮 ? &者葛疮∋ ( % ∀》载,诸 葛完病逝,罚军退回,“司马言仁案行其背 垒处所,曰?‘天 下 奇才也#’”这一笔用心 良苦,其念至深?用司马靓赞叹诸葛亮的话来 表# ) 他的将略智谋出司马爵之 匕既无人敢 于 作议,一 叉保持 了直笔妙战#苦 战#赵翼 说?“寿于 司马氏最 多回护,故 亮遗豁巾帼 及‘死 诸葛走生 司马’等事传 中 皆不敢 书《廿二史札记》卷六《陈寿论诸葛亮》 此说似是 而 #∗花无庸讳言,陈 寿《三国志》于魏晋 多所回护,确是事实,但此处 却 不尽然陈寿叙 诸葛亮,考订事实,颇 为慎重因而,关于诸葛亮的一些传说,如“一匕擒匕纵妙、“空城计”之类,概弃而不取一 匕擒 七纵”与 魏无 干,没有什么敢不敢写的问题空城 计”也与 司马 郎 无关,纪之不足以称诸葛亮之才即以赵 翼 听云二事言,, ’+一 卜帼 计”既不足信,而纪载下来,非但不足 以说明 诸葛亮高明,反而表现他于焦躁之中,百 计求战,不 及 司马尧忍小忿 而全大计∀至于“死 诸葛走 生司马”,与“空城计一样,不 过是传闻奇谈,不足征信。
可见,在这方面与其说陈 寿 为司马 氏 讳,倒不 如说他慎重考订史实,不取诡奇之说,这恰恰是应当肯定的关于陈寿 以见轻于诸葛瞻而挟私 贬毁之说,也是不符事实的据《诸葛亮传》附 瞻传纪载,诸葛瞻年十一七,尚主、拜官,尔后一帆风顺 地摧为侍中、尚书仆射,加军 师将军他既无军功,又无 治 民之绩,却有很高的声望?“瞻工书画,强识 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 皆传相 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陈寿 的纪载是符合情理的,而且,诸葛亮对 诸葛瞻曾经估计说?“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正与陈寿的纪载若合符契应该看 到,陈寿于诸葛瞻为国捐躯的精神是敬佩的,因而 他 特载,魏将邓 艾招降诸葛瞻,许以琅邢王位,瞻拒而不受,父 子死于战阵晋 人干 宝评诸葛瞻说?“瞻虽智不足 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 负国,内无改父之志,忠孝存焉裴松之注 引 这段话 和陈寿的纪载相对 照,如出一辙可 见 陈寿有实事求是之心,无扶 私低 毁之意辨明陈寿 曲笔二事,并不是要全 盘肯定《三 国志》《三国志》于 魏 晋多所回护,前人 言之 甚 详,不 必再谈《三国志》宣扬门 阀世族的“风 化”,为 当时所称誉,后 人莫能 察其本质。
只有马 克思 主义的史学家才能揭示其阶 级本质,予 以批判本文不拟全面评论《三 国志》,也 不须论此了考察陈寿曲笔二事,可知?索米之事属莫须有,陈 寿于《三国志》中附二丁于《王聚传》后,与吴质、杨修相坪,是公允的至于陈寿之评诸葛亮,非 但不见其曲诬,恰恰见其可贵考证史实,务求实录,不 掩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