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技术要求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二年十二月目录1初步设计阶段 11.1 主要工作内容 11.2 仪器设备要求 11.3 中桩测量 11.4 中桩高程测量 31.5 横断面测量 31.6 交又道路测量 41.7 交义沟渠河涌测量 52 施工图设计阶段 52.1 主要工作内容 52.2 仪器设备要求 52.3 中桩测量 52.4 中桩高程测量 72.5 横断面测量 72.6 征迁图测量 错误I未定义书签2.7 补充地物测量 93 设计应提供测量部门的资料 94 测量部门提交的成果资料 105 其他注意事项 101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外业测量应严格按照《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的要求施测1.1主要工作内容公路工程(主线、互通、连接线)的中桩测量、中桩高程测量、横断面测量(复测、 水文断面测量等)、补充地物测量等放样前,应先复测平面控制网与高程控制网,并检查相邻标段控制点的衔接,并有 检测记录复测的方法与精度应满足《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要求1.2仪器设备要求外业使用的测绘仪器应有测绘质检机构颁发的仪器检定证书,并提供相关的仪器检 定证书的复印件1.3中桩测量1.3.1工作内容1) 中桩测量即路线纵断面地面高程测量,其结果为一系列桩号和对应的地面高程, 所以要求加桩尽量详细、密集,以求详实反映地面高程沿路线方向的变化情况,即由桩 号和高程绘制出的地面线图能直观详实地反应路线经过的地形变化情况、河流沟渠的断 面情况、被交路的路基和边沟断面情况、被交铁路的路基断面情况和钢轨标高等。
2) 中桩测量应施放百米桩和公里桩,同时在地形突变处、桥梁的起终点、涵洞中心、 通道中心、被交路中心及两侧土路肩边缘、被交铁路两轨顶、河流(或沟渠)交义中心 及其断面转折点处、管线交又处、省地(市)县级行政区划分界处应另行加桩,任何相邻 两中桩间距应小于50米3) 桥台加密段设置在桥台前后各20米范围内,按不大于5米间距进行加桩,加密 段起终点必须加桩4) 分离式路基段应对左右线分别进行中桩测量,以右线加桩为主,左线在与右线加 桩的对应桩号处加桩,左右线桩号对应关系由设计部门提供1.3.2测■精度中桩纵向误差<±5cmo中桩横向误差v 土 5cm o1.3.3测■方法1、 中桩测量应利用原一级导线点,采用全站仪或GPS-RTK进行中桩定位放样2、 采用全站仪进行中桩放样,应首先在中桩记录本上记录观测站以及后视站的编号、 坐标、高程,并记录实测两导线点间距离、高差,以确认引用点的可靠性3、 采用GPS-RTK进行中桩定位放样,应在中桩记录本上记录基准站和检测导线点 的编号、坐标、高程,以确认引用导线点的可靠性4、 每变动一个测站,均要求对前一个测站最后观测的1一2个中桩进行重新定测, 校核定测精度,并且记录:偏离的方位角、边长的误差、高程的误差。
若采用GPS-RTK 时应记录实测的坐标和高程5、 对标段起终点应采用三脚架进行精确放样,其精度应达到二级导线点要求对己 埋设的标段起终点桩号应记录实测的坐标和高程(当其标段定位在前时)6、 采用全站仪放样时,连续转点一般不多于2次,(困难地段放宽为3次)每次转点 的对向观测高程互差不大于6cm,然后取平均值作为测站高程,并在中桩放样记录本上 及时记录转点的相关观测数据和转点坐标1.3.4注意事项1、 路线中桩应采用木质扁桩,规格不小于6cmX1.2cmX25cm(宽X厚X长),打入 土中不少于15cm,外露不少于5cm,用红色记号笔书写桩号(Kx+xxx,比较线为 AKx+xxx、BKx+xxx等),书写桩号应面向路线起点方向2、 每个中桩宜插上高1.2米以上小竹杆,并悬挂红布条3、 中桩落在道路路面时,应在中心位置打入6—10cm深的上面钉有红布条的钢钉, 并在路边设置木质指示桩并书写桩号4、 路线中桩经过农田、池塘时,可采用加减桩号的办法,让中桩落在田坡或池塘边 上,并同时连续实测池塘水下地面标高5、 敷设路线中桩时,必须沿中桩酌情清理树枝、灌木及杂草,以便后续各作业组的 行走和后续外业工作的开展。
6、 若检查发现无导线点复测以及无中桩检测的记录应无条件进行返工重测7、 中桩记录应采用我公司统一的格式要求1.4中桩高程测量1.4.1工作内容1、 一般应用儿何水准实测每个中桩处的地面高程2、 中桩高程测量结束后,测量单位提供一份中桩桩号、实测高程、图上高程、高程 互差计算表1.4.2测■精度1、 中桩高程测量应起闭于水准点,误差应小于土307Znuno2、 中桩高程检测限差应小于土5cm1.4.3测■方法1、 中桩高程一般采用儿何水准方法施测,对相对高差悬殊的少数中桩高程可采用三 角高程或GPS-RTK进行采集,但应事先以书面形式征得项目部的同意2、 中桩高程若采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时应采取以下方法,否则应返工1) 变动观测站镜高两次,其互差应大于0.5米:(2) 全站仪垂直角正倒镜互差应小于30秒,并记录实测两次垂直角的数据3) 两次高程互差应小于0.10米4) 中桩高程应采用消除正倒镜误差后的平均高程1.4.4注意事项1、 各中桩的高程应测量桩志处的地面标高,对沿线需要特殊控制的建筑物、管线、 铁路轨项、被交又道路中心等,按规定测出其标高,其检测限差为±2cm2、 需要进行特殊控制高程的,设计部门给予另行明确。
1.5横断面测置1.5.1测■内容1、 原则上每一个中桩(包括加桩)必须实测一个横断面,其方向应与路线中线垂直, 曲线路段应为测点处路线的法线方向由于中桩加桩较密集,具体实测时可结合路线纵、 横向地形变化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中桩实测其横断面,桥台加密段必须实测所有加桩的 横断面2、 横断面测点应能详实反映地面沿路线垂直方向地面变化情况,地形变化转折处必 须测点,测点间距不大于10米,尽量密集3、 桥台加密段横断面测量宽度为路线两侧各30米,加密段起终点和中桩间隔20 米的横断面测量宽度为路线两侧各60米4、 应及时向设计部门提供实测的纵、横断面数据,再根据设计部门提供实测纵、横 断面与地形图数模内插的纵、横断面对比图到现场自检、核对、修改完善1.5.2测■精度横断面绘制的精度要求:横断面测量的高程及距离的读数取位至0.1米,检测限差 精度为:水平距离误差土(L/100+0.1);高差误差为土(h/100+L/ 200十0.1)上式中L 为测点至中桩的水平距离;h为测点至中桩的高差1.5.3测量方法1、横断面应采用全站仪法或GPS-RTK等方法,记录应采用我公司统一的格式要 求,以电子表格(Excel)文件提交的横断面电子数据格式为:桩号高程左平距1左高差1左平距2左高差2........................右平距1右高差1右平距2右高差2........................以上为一个中桩的横断面数据,各桩号数据按上述数据段格式依次循环。
平距:横断面测点距中桩的水平距离,按距离由小到大排列高差:横断面测点高程减去中桩高程的差值2、 横断面测量采用全站仪测量时,在横断面测量时应同时检测前、后两中桩之间的 高差,并记录在断面测量记录本,以确保中桩高程的准确3、 若横断面测量采用GPS-RTK方法,在横断面测量时应再次测量中桩的高程,并 记录在断面测量记录本,以校正原中桩的高程1.5.4注意事项1、 横断面测量绘制的测图上应反映路中心位置及地面高程、地形、地物、地质的变 化,并标注相关水位、建筑物、土石分界、原有公路等位置2、 分离式路基(双线)段应分别测量左右线的横断面,以右线加桩为主,左线测量与 右线对应中桩处的横断面,左右线桩号对应关系和横断面宽度要求由设计部门提出3、 横断面的相邻测点之间最大距离不得超过10米平整的场地除外)1.6交叉道路测量交又道路测量是测出路线左右50m的道路两边或路中的坐标与高程,绘成CAD图 形,测点坐标高程按顺序制成电子表格,相交道路的道路走向、交角、横断面亦利用坐 标相应求出1.7交叉沟渠河涌测量交又沟渠河涌测量是测出沟渠河涌左右50m的坐标与高程,绘成CAD图形测点 坐标高程按顺序制成电子表格,沟渠河涌走向亦利用坐标相应求出,同时调查交义沟渠 河涌的水流方向。
2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外业测量应严格按照《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的要求施测2.1主要工作内容控制点复测;公路工程(主线、互通、服务区、收费站、连接线、改路、改河沟渠) 的中桩测量、中桩高程测量、横断面测量;补充地物测量(改渠、改路、被交路等)2.2仪器设备要求外业使用的测绘仪器应有测绘质检机构颁发的仪器检定证书,并提供相关的仪器检 定证书的复印件2.3中桩测量2.3.1工作内容1、 中桩测量即路线纵断面地面高程测量,其结果为一系列桩号和对应的地面高程, 所以要求加桩尽量详细、密集,以求详实反映地面高程沿路线方向的变化情况,即由桩 号和高程绘制出的地面线图能直观详实的反应路线经过的地形变化情况、河流沟渠的断 面情况、被交路的路基和边沟断面情况、被交铁路的路基断面情况和钢轨标高等2、 中桩测量应施放百米桩和公里桩,同时在地形突变处、桥梁的起终点、涵洞中心、 通道中心、被交路中心及两侧土路肩边缘、被交铁路两轨顶、河流(或沟渠)交义中心 及其断面转折点处、管线交又处、省地(市)县级行政区划分界处应另行加桩,任何相邻 两中桩间距应小于20米3、 桥梁段(桥梁起终点之间)中桩应与路线的中桩连续贯通,桥下加桩应能精确反 映桥下地面沿路线方向的高程变化情况,应特别重视测量跨越河流、水塘、沟渠段的水 下纵断面。
4、 桥台加密段设置在桥台前后各20米范围内,按不大于5米间距进行加桩,加密 段起终点必须加桩5、分离式路基段应对左右线分别进行中桩测量,以右线加桩为主,左线在与右线加 桩的对应桩号处加桩,左右线桩号对应关系由设计部门提供2.3.2测量精度中桩纵向误差v±5cm中桩横向误差v±5cm2.3.3测量方法1、 中桩测量应利用原控制点,采用全站仪或GPS—RTK进行中桩定位放样2、 采用全站仪进行中桩放样,应首先在中桩记录本上记录观测站以及后视站的编号、 坐标、高程,并记录实测两导线点间距离、高差,以确认引用点的可靠性3、 采用GPS-RTK进行中桩定位放样,应在中桩记录本上记录基准站和检测导线点 的编号、坐标、高程,以确认引用导线点的可靠性4、 每变动一个测站,均要求对前一个测站最后观测的1一2个中桩进行重新定测, 校核定测精度,并且记录:偏离的方位角、边长的误差、高程的误差若采用GPS动态 定位时应记录实测的坐标和高程5、 对标段起终点应采用三脚架进行精确放样,其精度应达到二级导线点要求对己 埋设的标段起终点桩号应记录实测的坐标和高程(当其标段定位在前时)6、 采用全站仪放样时,连续转点一般不多于2次,(困难地段放宽为3次)每次转点的对向观测高程互差不大于6cm,然后取平均值作为测站高程,并在中桩 放样记录本上及时记录转点的相关观测数据和转点坐标。
2.3.4注意事项1、 路线中桩应采用木质扁桩,规格不小于6cmX1.2cmX25cm(宽X厚X长),打入 土中不少于15cm,外露不少于5cm,用红色记号笔书写桩号(Kx+xxx),书写桩号应面 向路线起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