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节选) 目 录w1、引论中的概论部分w 2、第一编 哲学 九、道德和法永恒 真理w 3、第一编 哲学 十、道德和法平等w 4、第一编 哲学 十一、道德和法自 由和必然一、时代背景及其意义w (一)时代背景w 1、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 的传播w 2、由于德国工人运动组织的两派(以爱森纳 赫派为代表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和以拉萨 尔派为代表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合并成德 国社会主义工人党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 响,党的理论水平有所下降,在德国工人 党内出现了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潮流, 使各种错误思潮在党内流行w 3、杜林的思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渗透到 了德国党内,迷惑了许多党员和知识分 子,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w 4、马克思正在进行经济学研究,恩格斯 放下正在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的写 作,于1876年9月-1878年6月写作了 反杜林论,批判了杜林的错误观 点w 5、关于杜林的简介(下一页)w 欧根杜林(1833-1921)出生在普鲁士一个官吏家庭,1861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864年获得私人讲师资格w 19世纪60年代,杜林研究了美国庸俗经济学家凯里的学说,并成为他的门徒。
w 70年代,他转向社会主义,并连续出版了3本书:哲学教程严格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兼论财政政策基本问题w 他以理论权威和实际改革家的身份向马克思主义发起进攻w (二)反杜林论一书的意义w 1、反杜林论是一部极其重要的马克思 主义经典著作它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即哲学、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 主义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w 2、“概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 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相互关 系,并提出由于两大发现,社会主义是 怎样由空想变为科学的w 3、“哲学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自然观、辩证法、认识论和道德观等方 面的一些重要观点,是当代研究马克思 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文 献 4、20世纪在国外,有的人以反杜林沦 为主要的文本依据,把马克思与恩格斯 对立起来,甚至还制造出“马克思反对恩 格斯”的理论等等学习反杜林论, 可以从理论上澄清西方学者有意制造的 一些思想混乱二、内容简介(一)引论中的概论部分w 反杜林论将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w w “概论”论述了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
概论”把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其中心是论述了社会主义是怎样由空想变成科学的w “概论”共20个自然段,分三部分1、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第1-6段)现实根源:对现代社会阶级状况和经济 状况进行考察的结果w 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它们的代表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w 他们的积极贡献有两个方面:w 一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和批判;w 二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幻想的描绘和合理的猜测w 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局限,他们的学说掺杂了严重的错误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它随着无产阶级的成熟而破产 (第4-6段)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第7-14段)w 恩格斯考察了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唯物辩证法的产生及其意义w 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 一是古代的素朴辩证法 二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三是唯物辩证法w 马克思批判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总结和概括了近代科学的最新成就,创立了唯物辩证法这是辩证法发展的第三种形态w 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在自然观和历史观上引起了深刻的变革w 唯物辩证法不仅在自然观上是辩证的,而且在历史观上驱逐了历史唯心主义,因为“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
w ”w 唯物辩证法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的辩证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 3、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第15-18段)w (1) 唯物史观的发现(第15-16段)w 唯物史观创立的历史条件第15段)w 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第16段) w “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w (2)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第17-18段)w 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于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和阶级斗争历史发展中,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第17段)w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第18段)w 4、杜林跳上舞台,向时代挑战的背景 (第19-20段)思 考 题w 1、科学社会主义和19世纪空想社会主 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w 2、唯物辩证法的产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w 3、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四)第一编 哲学九、道德和法。
永恒真理w 这一章的中心内容是批判杜林在思维、道德、真理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和道德观w 共29自然段,分三个问题1、揭露杜林真理、道德问题上的谬论 (第1-7段)w (1)杜林在思维和语言关系上的谬论 (第1-3段)w a.纯正的思维是不通过语言的思维的w b.动物的思维才是纯正的思维 w (2)杜林永恒道德观和永恒真理观的谬 论第4-7段)w a.道德原则是永恒的,它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 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w b.“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它不受时间和 现实变化的限制2、批判杜林形而上学的真理观,阐明真理发展的辩证法第8-22段)w (1)批判永恒真理的必要性第8段)w 为什么首先要批判杜林真理观?w 因为道德观以真理观为理论前提要批判建立在真理观上的道德观,其要害是要批判杜林的真理观w (2)批判杜林思维至上论,论述思维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第9-12段)w a.杜林用思维的至上性,认识的绝对可靠性来说明 他的终极的真理是毫无意义的w b.就人的认识能力而言,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无条件性,人的思维能否无条件地穷尽对世界的认识?w c.显然,人的思维不是指单个人的思维,而是指人类的思维。
w d.在这里,恩格斯论述了人类的思维和个人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见下一页)w 人类的思维和个人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w 人类思维只能存在和表现在一系列个人之中,即“它只是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而存在 w 人的思维存在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w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绝对的:“只要在认识器官和认识对象中没有给这种认识规定界限”,人的思维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w 思维又是非至上的,有限的:由于受一定时代的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w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推动人们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w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3)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论,论述了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第13-20段)w 任何真理都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正确反映w 真理是客观的,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w 认识真理是一个由相对到绝对,逐步深化的过程,真理总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
w 杜林的永恒真理是错误的w 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w 恩格斯列举了人类整个认识领域的三大部分的发展的情况,从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和历史科学实际出发,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论,论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w 列宁曾指出:“在一般科学、特别是历史科学的最复杂的问题上,杜林到处滥用最后真理、终极真理、永恒真理这些字眼恩格斯嘲笑他,回答说,当然,永恒真理是有的,但是在简单的事物上用大字眼,是不聪明的为了向前推进唯物主义,必须停止对永恒真理这个字眼的庸俗玩弄,必须善于辩证地提出和解决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w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w 恩格斯对杜林用大字眼去谈论极简单事物的庸俗行径,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是,他又没有因为杜林玩弄“永恒真理”的字眼而否定这类认识的真理性一种认识,只要是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主观符合客观,在特定的范围内,与谬误有着原则的界限,它是真理而不是谬误,那么,这种不能被推翻的正确性就是绝对的,或者说,这种认识可称之为“永恒真理”这一点,恩格斯是承认的4)批判杜林把真理和谬误绝对对立的形而 上学的错误,论述了认识过程真理和谬 误的辩证关系第21-22段)w 第一,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w 第二,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w 恩格斯以波义耳定律为例,说明了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3、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论,论述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第23-29段)(1)道德具有历史性第23段)w 从道德的基本概念来看,其内容是发展变化的w 善恶观念是道德的基本概念w 对于善恶概念,不同民族、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理解w 从道德的类型来看,道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w 如当代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就存在着不同类型的道德:w a.封建主义道德w b.有资产阶级道德w c.并列的无产阶级道德w (2)道德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第24-29段)w 首先,恩格斯揭示道德观念的起源和实质 w 恩格斯:“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w 道德是经济关系的产物 w 其次,恩格斯认为,在阶级社会,道德具有阶级性w 不存在永恒的道德观念,即使有的道德戒律是共同的,如“切勿偷盗”,也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德观念w 恩格斯认为,只有完全消灭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只有消灭阶级存在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全人类的共同道德才会形成w 最后,批判杜林离开道德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来分析道德起源的错误观念。
w 在杜林那里,“恶就是猫”,善恶产生于人的永恒不变的自然属性这是错误的w 善恶不是自然的,“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思 考 题w 1、杜林形而上学真理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恩格斯是怎样论述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的?w 2、恩格斯是怎样论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的?w 3、杜林道德观的实质是什么?怎样理解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社会性?研究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建设有何价值和意义?(五)第一编 哲学十、道德和法平等w 这一章的中心,是批判杜林抽象的平等观,叙述平等观的历史发展和无产阶级平等观的实际内容;第一次给予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以科学的规定性w 全章共33自然段,分三个问题1、批判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平等观第1-24段)w (1)批判杜林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先验论方法第1-5段)w 杜林方法: 第一步是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解为最简单要素; 第二步是把不证自明的公理应用于这些要素,然后是要素加上公理得出他的结论,并把结论强加于客观事物w 恩格斯认为,这种方法是先验主义的变种w 杜林的思想是那个时代保守潮流的反映w(2)批判杜林抽象的平等观。
(第6-10段)w 第一(第6-8段),杜林按照先验论方法,首先将社会分解为最简单的要素,认为最简单的社会至少由两个人组成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 恩格斯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如果杜林所说的两个人,是一男一女,他们在性别上就是不平等的w 第二(第9段),杜林两个人的方法抄自卢梭等人w w 第三(第10段),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