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护微生物吸虫纲

g****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0.24MB
约102页
文档ID:49836216
中护微生物吸虫纲_第1页
1/102

吸吸 虫虫 纲纲吸虫纲主要特点1.成虫:呈叶状或长舌状,两侧对称,背腹扁平, 不分节,具口、腹吸盘;• 2 .消化系统退化,有口 无肛;口→咽→食管→ 左右两个肠支;无体腔 ; • 3 .雌雄同体,生殖系统 最发达,代谢最旺盛; 4 .生活史复杂,间接发育型; 5 .需要1-2个中间宿主,是生物源性蠕虫: 第一中间宿主多为淡水螺(螺蛳)6 . 虫卵必须入水才能发育;7. 基本发育过程相似:卵→ 多种幼虫(毛蚴→胞蚴≡﹥ ﹥ 雷蚴≡ ﹥ ﹥ 尾蚴→囊蚴) → 成虫 8.进行世代交替:有性生殖( 终宿主) +无性生殖(中间 宿主)8.囊蚴为感染期,经口感染;9.保虫宿主广泛存在,引起人兽共患寄生虫病;10. 血吸虫例外常见吸虫的种类 重要吸虫名称寄生部位华支睾吸虫肝胆管 布氏姜片吸虫小肠 卫氏并殖吸虫肺、脑等 日本裂体吸虫门脉系统 第四节第四节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华支睾吸虫(肝吸虫)中华支睾吸虫l 中华支睾吸虫,简称华支睾吸虫,又名肝吸虫l 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即肝吸 虫病l 人感染本虫多是生吃或半生吃鱼、虾肉所致l 在我国,除了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和西藏 等省区外,已有24个省、市和自治区有本病流 行。

一、形态• 1.成虫 体形狭长,背腹扁平 ,前端尖细,后端略钝,呈葵 花子状 • 大小一般为10~25mm×3~5mm 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 • 睾丸分枝状,前后排列• 睾丸2个,前 后排列于虫体 后端1/3处, 呈分支状• 子宫盘绕而上 ,内含大量虫 卵 2. 虫卵• 平均为29×17µm, 最小的蠕虫卵; • 形状:低倍镜似芝 麻,高倍镜下瓜子 形; • 黄褐色; • 卵一端较窄且有盖 ,盖周围形成肩峰 ,另一端有小疣状 突起 • 内含毛蚴•卵盖 •肩峰 •小疣 •毛蚴 二、生活史u寄生部位(成虫):肝胆管内; u中间宿主:1st淡水螺、2nd宿主为淡水 鱼或虾; u感染阶段:囊蚴; u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食入含囊 蚴的鱼、虾肉而感染; u成虫寿命:一般20~30年 ; u保虫宿主:猫、狗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内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常见的有: •纹沼螺 •长角涵螺 •赤豆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淡水鲤鱼科类;野 生小型鱼类如麦穗 鱼感染率较高 肝吸虫雷蚴•肝吸虫尾蚴•肝吸虫囊蚴(感染阶段)肝吸虫生活史过程• 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内→虫卵随粪排 出体外并入水→ 1st中间宿主淡水 螺→ (毛蚴→胞蚴≡﹥ ﹥ 雷蚴≡﹥ ﹥ 尾 蚴)→逸出再入水→ 2nd中间宿主 淡水鱼虾→ (囊蚴) →终宿主误 食 → 口→ →十二指肠→囊蚴脱囊 →成虫三、致 病(1)• 引起肝吸虫病。

• 1.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无特异 性如:上腹不适,腹痛、腹泻,厌油, 乏力,肝区隐痛等• 2.主要危害是肝受损病理基础是胆管的 异常,如:扩张.管壁增厚大量虫体寄 生可造成阻塞,胆汁滞留合并细菌感染 时可胆管炎或胆管肝炎慢性患者可因纤 维组织大量增生,胆汁性肝硬化三、致 病(2)• 3.严重感染者晚期可造成肝硬变腹水 ,甚至死亡 • 4.本虫感染还与胆结石的形成,胆管 上皮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 肝硬化腹水 肝吸虫病人(图中)四、标本采集与检查• 病原检查:1. 标本:粪便、十二指肠引流胆汁2. 方法:因虫卵小,多用集卵法,如水洗离心沉淀法,乙醚沉淀法等和十二指肠引流胆汗进行离心沉淀检查 五、流行l 传染源: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l 中间宿主:1st 2nd广泛存在;l 关键因素:是当地人群有吃生的或未熟的鱼肉的习惯习食;嬉食;误食六、防 治原则n 1.不要生吃鱼、虾;也不能用生鱼喂猫、 狗等动物生、熟菜板要分开n 2.人粪不能用作养鱼n 3.首选药物:吡喹酮中华支睾吸虫总结Ø寄生部位(成虫):肝胆管内; Ø中间宿主:1st淡水螺、2nd宿主为淡水鱼或虾 ; Ø终宿主:人 Ø感染阶段:囊蚴。

Ø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食入含囊蚴的鱼 、虾肉而感染 Ø所致疾病:肝吸虫病 Ø保虫宿主:猫、狗第五节第五节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一、形态• 1、成虫:(1)成虫有皮棘,1×0.5cm(2)口腹吸盘等大(3)生殖器官并列 • 2、虫卵(1)100×50cm(2)金黄色、斜盖、壳厚(3)卵细胞未分裂二、生活史l 过程: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童 虫→成虫 卵由痰、粪排出入水 l 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 l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如石蟹、溪蟹)和蝲蛄 l 终宿主:人、 l 保虫宿主:野生动物如狼、虎,家畜:狗、猫 l 感染阶段:囊蚴 l 感染方式:经口 l 致病期:童虫→成虫第一中间宿主: 淡水螺(如川卷螺) 第二中间宿主: Ø 淡水蟹(如石蟹、溪蟹) Ø 蝲蛄终宿主: 人及肉食哺乳 动物,如犬、猫 、虎、豹童虫、成虫移行途径:l1、正常途径:肠→腹腔→胸腔→肺 l2、异常途径:(异位寄生)→纵膈→破裂孔→脑腹腔 →腹壁→皮下 →肠系膜(肝) 三、致病性l 胸肺型:咳嗽、多痰、咯血(与肺结核、肺癌鉴别)l 脑型:头痛、癫痫、偏瘫(与脑肿瘤鉴别) l 皮肤型:游走性包块l 腹型(肝型):腹痛、腹泻、大便带血成虫主要寄生在终宿主的肺n成虫主要寄 生在终宿主 的肺。

n也可寄生在 终宿主的肝 、脑、皮下 等四、实验诊断p1、痰及粪便检查:肺型——查卵 p2、活组织检查:皮肤型——查虫体 p3、X光、CT:脑型、肺型 p4、血象:嗜酸性细胞↑,80﹪ p5、免疫诊断:适用于早期、轻度、无痰者五、流行l 1、分布:国际——亚洲、非洲、美洲国内——23个省市溪蟹流行区、蝲蛄流行区 l 2、流行因素:(1)传染源:病人——不多见,点状分布保虫宿主——家畜、野生动物(狼虎豹)自然疫源地:原始森林、山区(2)感染方式:生吃、半生吃(溪蟹、野猪肉)饮生水山区溪流吃醉蟹六、防治原则n1、防止个人感染 n2、控制传染源 n3、切断传播途径:痰、粪卫氏并殖吸虫总结ü 卵由痰、粪排出入水 ü 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 ü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如石蟹、溪蟹)和蝲蛄 ü 终宿主:人、 ü 保虫宿主:野生肉食动物如狼、虎;家畜:狗、猫 ü 转续宿主:野猪 ü 感染阶段:囊蚴 ü 感染方式:经口 ü 致病期:童虫→成虫 ü 成虫主要寄生在终宿主的肺也可寄生在终宿主的肝 、脑、皮下等致肺吸虫病第六节第六节 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裂体吸虫 概 述l 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

l 寄生于人体的主要有六种,我国仅有日本血 吸虫 l 血吸虫病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l 血吸虫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属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WHO确定的六大热带病之一 六种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 • 曼氏血吸虫 • 埃及血吸虫 • 间插血吸虫 • 湄公血吸虫 • 马来血吸虫1、分布: 国外:分布于东南亚5国日本、中国、菲律宾、印尼、马来国内:长江中下游及以南12个省市2、分型: 平原水网型;山区丘陵型;湖沼型 3、危害: 儿童发育,青年参军,成人劳动 妇女生育,耕牛生产4、防治: 难! 宿主多、寿命长、免疫差、灭螺难5、成绩:上海、广东、福建、广西消灭血吸虫6、问题:病人:150万 病畜:119万头钉螺面积:35.5亿㎡人畜流动大: 疫区 非疫区治理江河:还田为湖、三峡工程疫情报告 目前情况血吸虫的主要特点p成虫似线虫,圆柱形;雌雄异体,但常合抱; p成虫在血管内(门脉系统)寄生,虫卵从粪或 尿中排出; p生活史中无雷蚴和囊蚴阶段 p尾蚴为感染阶段,经皮肤感染; p仅有一个中间宿主:钉螺; p虫卵无盖,虫卵是主要致病因素,危害严重。

主要形态特性• 1、成虫的寄生及产卵:寄生: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系统寿命:4-5年,可达47年产卵:大约1500个/条/日→肝、肠→肠腔(10%)虫卵的沉积:肝﹥直肠﹥乙状结肠﹥横结肠﹥升结肠 • 2、毛蚴的孵化:孵化条件:低渗透压(用于防制)适宜温度:25-30℃光照:PH 7.5-7.8运动的特征:向光性、向上性、向清性、直线性 • 3、尾蚴: A、是感染期B、由体部及尾部组成,尾分叉C、头腺一个, 穿剌腺五对一、形态1.成虫 : • 似线虫,雌雄异体 • 消化系有口、食道、 肠管雄 虫ü雄虫乳白色,长1~2cm, 虫体扁平 ü前端有口、腹吸盘,吸盘 发达 ü腹吸盘下虫体向两侧延展 ,并略向腹面卷曲,形成 抱雌沟,外观呈圆筒状雌虫p 雌虫前细后粗,形似线 虫,长2~2.5cm p由于肠管充满消化或半 消化的血液,故雌虫呈 黑褐色 p常居留于抱雌沟内,与 雄虫合抱血吸虫雌雄合抱雌虫发育成熟的条件雌虫发育成熟必 需有雄虫的存在 和合抱促进雌虫生长发 育的物质可能是 来自雄虫的一种 性信息素2.虫卵 n 平均89×67µm ; n 椭圆形 ; n 淡黄色; n 卵壳厚薄均匀,无 盖,壳一侧有一侧 刺,表面常附有宿 主组织残留物 ; n 含一毛蚴,毛蚴与 壳间常有圆形或长 圆形油滴状的头腺 分泌物电镜观察成熟虫卵卵壳表面呈网状, 可见囊样微孔,贯 通内外,毛蚴分泌 的可溶性虫卵抗原 (SEA)可经微孔释 出卵外。

3.毛蚴v呈梨形,左右对称, 平均大小99×35µm, 周身被有纤毛,是其 活动器官 v体内前部中央有一个 顶腺,两个侧腺,均 开口于顶突 4 . 胞蚴5 . 尾蚴* 由体部及尾部组成,尾部又分尾干和尾叉尾叉 不及尾干的一半 ,是日本血吸虫的特征之一二、生活史¤1. 尾蚴经皮肤感染人或动物(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感染方式:接触疫水¤2. 成虫寄生于人或动物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3.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4. 中间宿主:钉螺¤5. 虫卵是主要致病虫期寄生部位中间宿主:钉螺钉螺钉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 纲腹足目,螺科钉螺 属,湖北钉螺 •外部形态螺壳小,圆锥形, 6~8螺层,肋壳或光 壳,具靥血吸虫的发育过程致病期 感染期 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成虫 粪下水 钉 螺 人、牛、鼠• 特点:1、只有一个中间宿主——钉螺无雷蚴、囊蚴阶段2、尾蚴通过皮肤而感染3、终宿主不严格:人、牛、鼠血吸虫的移行过程• 成虫♀♂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产卵→虫卵入血流→虫卵到肠壁组织或入肝 →虫卵随坏死组织向肠腔溃破→虫卵粪排入水→毛蚴→钉螺(母胞蚴≡子胞蚴) 尾蚴 →皮肤→童虫→小静脉或淋巴管 →右心 →肺 →肺泡小血管 →左心 →全身 →肠系膜动脉→毛细血管网 →肠系膜静脉→门静脉 →成虫→逆行→肠系膜下静脉三、致病:生活史各期与致病φ1、尾蚴:引起皮炎:瘙痒的小丘疹属Ⅰ型和Ⅳ型变态反应φ2、童虫:肺炎,病理变化:血管炎、栓塞、破裂 临床表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φ3、成虫:无明显致病作用φ4、虫卵:损害严重,可致死肝肠肉芽肿及纤维化病变肉芽肿形成机制: Ⅳ型变态反应辅助性T细胞:各种淋巴因子B细胞系统:抗体.免疫复合物等三、致病(2)⊙引起血吸虫病⊙ 1.尾蚴性皮炎 接触疫水的皮肤可出现小米粒样的红色丘疹,发痒。

是一种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2.童虫血肺移行 累及肺脏,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引起肺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当大量童虫移行,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哮喘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三、致病(3)※3.成虫 几乎无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但代谢产物、虫体分泌物、排 泄物等,在机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 害,如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