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礼仪文化 哈达和藏族礼仪文化 哈达的起源和分布 哈达是素重礼仪的藏民族社交活动中不可缺乏的珍贵礼品献哈达是一个普遍而高尚的礼节,这种习俗几乎反应在藏民族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条雪白的哈达,不但是藏民族内人和人之间友情的象征,也是藏民族同其它民族间友好的信物 “哈达",藏语音译,更贴近的发音为“咔嗒儿",在藏语中是丝绸、丝绢之意,是礼仪往来使用的丝织品,近似于汉族古代的礼帛在藏族地域凡觐见佛像、敬谒活佛、拜会尊长、迎送贵客、婚丧节庆全部有献哈达的习俗伴随时代的发展,哈达的功效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现在在表彰会、庆功会、赛马会等活动中,除物质奖励外, 还给立功获奖者献一条雪白的哈达,其深情寓于其中哈达作为藏族礼仪文化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现在青藏两省区接待外宾或上级领导来指导工作时,不贴大红口号,也不挂欢迎横幅,更不用敲锣打鼓,给她们献上一条雪白的哈达,就表示了发自内心的诚意,因此成为一个时尚 那么,哈达是怎么来的呢?藏族自古崇尚白色,认为白色是纯洁、吉祥、真挚、善良、正义和繁荣的象征藏族崇尚白色由来已久,先民们把羊毛挂在门楣和多种器皿上;山口、要道的嘛呢石堆上放白色石头;插箭祭“拉则"时,在箭杆上系白色羊毛等等,无处不见白色崇敬的印记,藏族居住的青藏高原大家习惯称做雪域,作为最常见的景物伴伴随民族漫长的历史,白色更自然地进入藏民族的审美观念中,渗透藏民族的灵魂深处。
藏族地域没有丝绢,以前就有用野兽和动物皮、羊毛等作为礼品和奖品的习俗藏王松赞干布颁发的法规第十五条中就有以虎皮赏赐英雄的条文据本教史料记载:第九代赞普布德贡杰时,本教徒哇托坚在进行宗教仪规时,将羊毛缠在头和脖子上,此俗由此而传以后大家将羊毛织成巾和绢的形式,替换此习俗,哈达的雏形由此形成公元六世纪,伴随丝绸之路的深入开通,松赞王“丝绢缠头,披彩缎之斗篷,著钩尖之革履",这些波斯之俗一度盛行,曾几何时波斯绸替换羊毛织品,但这种价高质优的丝绸,只能在宫廷或贵族当中流行,广大的老百姓是无缘享用的 公元十一世纪仲敦巴迎请阿底峡来拉萨讲经时,敬献丝绸等礼品,但当初没有哈达这一专用名词,故大家没有留心这段《弟子问道录》中敬献丝绸的文字记载到公元十二世纪时,八思巴从元大全部第一次返藏时,向卫藏地域各大寺院的菩萨、佛像及僧众官员敬献或赐奉从内地带来的物美价廉的丝绸即哈达据传,当八思巴向大昭寺的全部菩萨敬献哈达时,壁画中的一尊度母伸手讨要哈达,这尊讨要哈达的度母以后被称为“卓玛达领玛”今后,“哈达”一词正式载入史册,为世人所知以往献丝绸的习俗,也正式由物美价廉的哈达所替换但“哈达”是藏语“咔嗒儿”的变音,虽像蒙古语“哈达咯”,被载入史册时,以蒙古音记藏族音所致。
从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时代开始,互献哈达的礼俗在民间越来越普遍,经时代相传,形成了很多独特的习俗,如《土观宗教源流》记载:宗喀巴拜师学内外别三种时轮时,依次向师傅敬献雪白、纯黄、深蓝三种颜色哈达 以后,伴随藏传佛教的盛行,信仰藏传佛教的蒙古族和土族等也很快地吸收了这种礼仪文化现在散居在国外的藏胞,她们不论走到天南地北,全部会把哈达文化带上,成为世人皆知的礼仪文化 哈达的原料及种类 哈达的主色或原始色为白色,后佛教在藏区的盛行,哈达的内容及颜色也注入了新的生命,如观世音、文殊、金刚手三怙主的颜色作为哈达的关键颜色以后地、水 、火、风四大种颜色也逐步盛兴,再以后,地 、水、风、火、空五大种颜色有时也用上,不过黑色极少见,往往为深蓝色等其它颜色所替换每种哈达上的图文也有各异,如云彩图、化日呈样、八宝图、五妙欲乐图、五智如来图,也有吉祥如意、福、寿等字样 哈达是用丝绢、丝绸、丝纱和白麻等织成,因其原料质量不一样而分为很多个,最初产的内桑玛和关确仁钦玛是属于特等哈达,今后的尼德玛和屯靠玛的质量和规格全部不如前者,属于二等哈达,再以后产的程列达杰玛和阿西 、索西、西尊、索南哈达等属于三等哈达。
以白色哈达为例,分内库哈达、阿西哈达和索西哈达三种内库哈达是从皇家内库中拿出来的长2丈宽2尺左右的特制上等品,它分为“吉祥八瑞"、“有寂安乐"、“化日呈祥"和“长寿"四种内库哈达边缘有城墙图案,中央织有右旋海螺等八祥瑞图,上下两端绣有二龙戏珠,左右两边印有象征坚不可摧、永恒常在的字符和内库哈达相正确是外库哈达,以后大家习惯把外库哈达称索西哈达阿西和索西又各自分为上、中、下三等,其中头等阿西哈达是用丝绸面料制 成,它质地优良,长6尺 除了上述的颜色外,还有五彩哈达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时做彩箭用的,只在特定场所用它的颜色为蓝、白、红、绿、黄蓝色 喻为蓝天,白色喻为白云,绿色为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 哈达又依据产地的不一样,有卫藏哈达、塔尔寺哈达、汉地哈达、邛崃哈达等多个称呼,还针对哈达的价格及质量有“尊达”等称呼 哈达的敬献礼数及功效 藏民族把哈达视为如此珍贵的礼品,因此敬献哈达也有其本身的规则通常哈达顺长叠成双层,折叠口朝自己,用双手恭敬地呈献,以示佛教四大皆空的教义和对对方尊敬之意哈达雪白无暇的颜色标志着自己纯真无邪的心,而哈达的顺长标志着师徒和诤友之间关系永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长久。
过去噶厦政府官场用哈达规矩较为严格,通常全部不使用内库哈达,只有噶伦和秘书长们在藏历正月初二向达赖喇嘛贺新年时敬献的才是内库哈达;平时接收达赖喇嘛召见时敬献的也全部是上等阿西哈达各级官员使用哈达全部按自己的身份、名号,使用不一样等级的哈达,极少有越轨乱礼行为在民间个人使用哈达则比较随便,可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及喜好而定通常给活佛、长辈敬献哈达时,要求躬身90度,双手捧哈达必需过头顶,献到对方手里或放于座前,如对方骑着马,亦可将哈达系到马蹄子上;同辈之间献哈达,通常略躬身平伸双手将哈达捧送到对方手中或腕上即可;若对晚辈或下属赠哈达,可将哈达搭到对方颈项上或递送到对方手臂上即可有些地方还有这么一个习俗:来访的客人临走时,常把一条哈达放到自己休息的地方那意思是说,谢谢你的款待,或了解为我人虽走了,但心还留在这里 西藏日喀则地域,献哈达的方法和其它藏区不一样,那里是将哈达以前往后搭,两边恰好落在背部 总而言之,哈达在藏族的社交活动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已成为一个主要的文化现象,越来越引发研究者的极大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