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海汉语方言的特点摘要:语言是人们进行交往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人们才得以进行 文化交流、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青海河淳地区的汉族是 从全国各地移民到青海的外来民族,但在长期的社会牛活中内部汉族间的 相互交流与其它民族间的文化接触中,吸收和整合了多种文化因子,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青海方言,作为大家的共同语言关键词:方言青海汉语方言特点青海汉族以河淳地区为主,是从不同的几个历史时代分批移入青海的 外來民族西汉政府为了河西走廊和河澡地区的控制,由骡骑将军霍去病 率骑兵,收复河西走廊和河淳地区为了经营这里汉族便开始成批居河西 东汉时期汉族继续成批移入河淳繁衍生息;隋代的兵卒;明代的屯民军户、 流官;全国各地的商客等汉民族进入河淳各地,形成了多民族、多文化、 多语言的局血,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接触,经过长期的接触下,势必造成 文化间的不断整合、吸收、涵养,使自身逐步完善与成熟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接触、交流、同化等因素,使得双方语言发生 演变,产生一种吸收多种语言成分的新生儿,即不同于母语的语言,这种 现象语言学家们称之为“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也就是源语中吸收了某 种新语言干,或者说,受语从源语中获得某种语言干。
青海方言是汉语的 一个重要变体,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汉语分离出来的,是移植在青海地区的 青海汉族方言,它在原有语言词汇的基础上吸收了各方方言和周围民族语 言成份以及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发展成为青海汉族人共同使用的语言一一 青海方言青海地区主要以西宁河淳方言语系为主其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大 致与普通话相同,属于北方语音系青海方言的词汇富有魅力、形象生动, 加之发音轻柔,有类关语,形成委婉、细腻、轻快、幽默的风格青海方 言有着以下几点特点一、吸收各民族的语言成分,青海汉语方言具有其融合性根据历史学家的分析,青海汉族是从内地不同地方迁移到青海的移 民,统治者为了拓宽疆域,政治上进行强迫移民,西汉到明代之间是历史 上汉族大规模移民的鼎盛时期,此后,小规模移民不计其数,从未间断过 大量的移民将内地各地方言带到青海之后,又跟当地的陕西、甘肃、宁夏 等方言、民族语言特别是藏语、土语、撒拉语、蒙古语、阿拉伯等语融合, 形成一种具有保留原来江淮话的一部分语音系统、基本词汇、语法结构之 外,乂人量吸收一些民族语言、借词和语法结构的新型方言该方言除形 成了青海汉语自己的独特风格其语法、语言很有特点,有“主语+谓语+ 宾语”格式,也有“主语+宾语+谓语”格式。
例如「你饭吃,水喝”你 饭吃,水喝)类似藏语的“头巴统,曲统”头巴”(饭)“统”(吃、喝) “曲”(水),这种语序结构受藏语语序的影响,在语序上藏语是“主+宾+ 谓”,而汉语是“主+谓+宾”不同的是藏语是宾语在前,谓语在后;汉语 是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在青海汉语方言中,有很多词汇是民族语言的借 词,卡马(恰到好处)、“阿拉巴拉”(马马虎虎、凑凑合合)、“呀呀呀”(应 答之词)、啊咔咔(惊讶)、啊卡(僧人)、“曼巴”(医生)、“楮耙”(炒面) 等藏语借词,“咧”(吮吸)、“阿蒙”(怎么样)、“麻愣”(神志不清的样子) 是蒙古语的读音胡度”(非常、十分)、“帮间”(差不多)是土族语「海 娜”这是阿拉伯“罕娜”的音译,表示惊讶之意的词“阿斯唐”來自冋族 的阿拉伯语二、 青海汉语方言中保留着大量古汉语词汇青海汉语方言并非一朝一席形成的,而是多个历史时期的积累才得以 定型的因此,现今的方言系统是丿力史积累的结晶,从中可以看到不同丿力 史时期的语言特点的叠置在这些不同时期的语言叠置中,沉淀着一部地 区变迁史人类学家克莱徳?伍兹认为:“在所有社会和文化系统中,变迁 是一个常数因而在青海汉语方言中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文化因 素,例如,“得济”是指获得救济、有益、成功。
《宋史?外戚传中?向宗冋九“岁饥,发廩兴力役,饥者得济,而官舍帑廩一新顶缸”是指顶替, 顶缺的意思《红楼梦》第六十一回:平儿听了出來,依言吩咐林之孝家 的五儿吓得哭哭啼啼•……It乂将他舅舅送的一节说出来平儿听了,笑 道:“这样说,你竟是个平白无辜的人了,拿你来顶缸’的古人称凌 晨为“侵早”,青海方言中的“侵早”是指天刚亮,拂晓杜甫《赠崔十 三评事公辅》诗:“天子朝侵甲,云台仗数移而青海汉语方言则作“清 早”,读同“侵早”三、 青海方言中创生新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各种文化相互接触的信息化时代,不 但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精神文化方面也发生着质的变化历 史上青海地处高原地区,交通不便等,导致青海汉语方言与其他方言之间 的接触较少,这种弱势状况一直持续到今天现如今随着改革开放,西部 大开发战略,青海的外来人口急剧增多,带来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带来五湖四海的方言口音在语言交流中,青海汉语方言中新生出具有 时代意义的新词汇壮指头”是城里人对进城打工农民的一种称呼因 为农民经常干活,手指磨得特别粗糙后又把头脑简单、干活出蛮力的人 也称为“壮指头”板蹶:这是前几年流行过的一个词,本是刨地的蹶头。
后引中为在手底下打工的人,和“务拉子”有相近的意思如果这个板蹶 有眼色、会来事,服务得又周到,被称为“优质板蹶”搅沫沫”是指 重复闲聊一些琐碎,或不着边际的话阔着不站:表示赞叹太好了,太 对了,太完美了,太到位了再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文化之间的接触是语言演变的动力,也是自然法则第一、青海汉族 是从祖国的各方各地迁移过来的汉族,有着不同的方言区,二、青藏高原 世居少数民族在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内部各方言间的整合中新生 出青海汉语方言,它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研究青海汉族的 重要研究资料正因民族的是世界的,随着时代的变化,青海方言既有积 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虽然青海方言中涌现出新的具有新时代的词 汇,与此同时一些旧的词汇面临着消失,没有继续继承旧的语言,再加上 普通话的普及,更是加重了青海方言的存在,因而,青海汉语方言的萎缩 成为必然,而英形成、发展、意义及未来的面貌将成为语言学家关注的话 题和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1]芈一之•青海汉族的来源、变化和发展[J]•青海民族研究,1996,(1)・[2]李文实•青海方言试探[J]・青海民族研究,1991, (4).作者简介:措吉卓玛(1984-),女,现就读于青海民族大学藏学学院语言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