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篆刻名家作品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5.11MB
约107页
文档ID:591912435
篆刻名家作品_第1页
1/107

米芾篆刻作品*篆刻流派*篆刻流派<米 芾米 芾>篆刻流派之先驱米芾的篆刻虽受时代的局限,不过能得粗拙浑厚之趣1a 赵孟頫篆刻作品*篆刻流派*篆刻流派<赵孟頫赵孟頫>篆刻流派之先驱赵孟頫所刻的细圆朱文印秀逸圆工,宛转疏朗中带朴拙俊拔之气2a 王 冕篆刻作品王 冕篆刻作品*篆刻流派*篆刻流派<王 冕王 冕>篆刻流派之先驱王冕篆刻取法汉印并出新意,开文人篆刻之先河,奏刀从容、富于铁笔书写美3a 朱简篆刻作品(一)4a 朱简篆刻作品(二)5a 朱简篆刻作品(三)6a 朱简篆刻作品(四)7a 朱简篆刻作品(五)8a 程程 邃邃程邃(程邃(1605—1691))  字穆倩、朽民,号垢区、垢道人、江东布衣,安徽歙县人其篆刻风格于文、何、汪、朱之外,别树一帜,是后期皖派的代表人物,与巴慰祖、胡唐、汪肇龙合称“歙中四家”9a 程程 邃篆刻作品邃篆刻作品10a 张瑞图篆刻作品11a 黄易篆刻作品陈氏晤言室珍藏书画(印款)12a 奚冈篆刻作品 姚氏八分 鹤渚散人 蒙泉外史 龙尾山房13a 陈豫钟篆刻作品14a 巴慰祖篆刻作品(一)巴慰祖篆刻作品(一)15a 巴慰祖篆刻作品(二)巴慰祖篆刻作品(二)16a 巴慰祖书法作品巴慰祖书法作品17a 赵之谦篆刻作品赵之谦篆刻作品18a 赵之谦版刻画作品(一)赵之谦版刻画作品(一)19a 赵之谦版刻画作品(二)赵之谦版刻画作品(二)瑶池寿意 横幅 143.5×305cm 20a 吴昌硕篆刻作品(一)吴昌硕篆刻作品(一)21a 吴昌硕篆刻作品(二)吴昌硕篆刻作品(二)22a 吴昌硕篆刻作品(三)吴昌硕篆刻作品(三)23a 吴昌硕篆刻作品(四)吴昌硕篆刻作品(四)24a 吴昌硕篆刻作品(五)吴昌硕篆刻作品(五)25a 吴昌硕篆刻作品(六)吴昌硕篆刻作品(六)26a 郑 燮篆刻作品(一)郑 燮篆刻作品(一)27a 郑 燮篆刻作品(二)郑 燮篆刻作品(二)28a 郑 燮篆刻作品(三)郑 燮篆刻作品(三)29a 齐白石篆刻作品(一)30a 齐白石篆刻作品(二)31a 齐白石篆刻作品(二)32a 丰子恺篆刻作品(一)丰子恺篆刻作品(一)33a 丰子恺篆刻作品(二)丰子恺篆刻作品(二)34a 丰子恺篆刻作品(三)丰子恺篆刻作品(三)35a 丰子恺篆刻作品(四)丰子恺篆刻作品(四)36a 丰子恺篆刻作品(五)丰子恺篆刻作品(五)37a 丰子恺篆刻作品(六)丰子恺篆刻作品(六)38a 张大千常用印(一)张大千常用印(一)39a 张大千常用印(二)张大千常用印(二)40a 张大千常用印(三)张大千常用印(三)41a 张大千常用印(四)张大千常用印(四)42a 张大千常用印(五)张大千常用印(五)43a 张大千常用印(六)张大千常用印(六)44a 张大千常用印(七)张大千常用印(七)45a 赵叔儒赵叔儒赵叔儒(赵叔儒(1874—1945))原名润祥,字献忱,晚号二弩老人。

室名双弩机浙江宁波人光绪时诸生曾官福建同知精金石书画,篆刻宗秦汉,参以宋元,圆朱文以圆转秀媚为极则,而耗神难工,且易病板滞与庸俗,故历代作者不多,名家亦少,有明一代,唯出一汪尹子,为圆朱圣手至清末,此技几成绝学叔孺感此,遂浸淫于斯,并广传徒众,陈巨来、方介堪、叶露渊是弟子中特出者46a 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一)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一)47a 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二)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二)48a 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三)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三)49a 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四)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四)50a 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五)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五)51a 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六)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六)52a 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七)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七)53a 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八)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八)54a 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九)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九)55a 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十)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十)56a 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十一)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十一)57a 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十二)易大厂篆刻及书画作品(十二)58a 马公愚篆刻作品例马公愚篆刻作品例59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先秦印(一)先秦印(一)60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先秦印(二)先秦印(二)61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先秦印(三)先秦印(三)62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汉印(一)汉印(一)63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汉印(二)汉印(二)64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汉印(三)汉印(三)65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汉印(四)汉印(四)66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汉印(五)汉印(五)67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汉印(六)汉印(六)68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汉印(七)汉印(七)69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汉印(八)汉印(八)70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汉印(九)汉印(九)71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唐宋元印(一)唐宋元印(一)72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唐宋元印(二)唐宋元印(二)73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唐宋元印(三)唐宋元印(三)74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唐宋元印(四)唐宋元印(四)75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唐宋元印(五)唐宋元印(五)76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唐宋元印(六)唐宋元印(六)77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唐宋元印(七)唐宋元印(七)78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唐宋元印(八)唐宋元印(八)79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唐宋元印(九)唐宋元印(九)80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唐宋元印(十)唐宋元印(十)81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唐宋元印(十一)唐宋元印(十一)82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明清印(一)明清印(一)83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明清印(二)明清印(二)84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明清印(三)明清印(三)85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明清印(四)明清印(四)86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明清印(五)明清印(五)87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明清印(六)明清印(六)88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明清印(七)明清印(七)89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明清印(八)明清印(八)90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明清印(九)明清印(九)91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明清印(十)明清印(十)92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明清印(十一)明清印(十一)93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明清印(十二)明清印(十二)94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明清印(十三)明清印(十三)95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明清印(十四)明清印(十四)96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肖形印(一)肖形印(一)97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肖形印(二)肖形印(二)98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肖形印(三)肖形印(三)99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肖形印(四)肖形印(四)100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肖形印(五)肖形印(五)101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肖形印(六)肖形印(六)102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肖形印(七)肖形印(七)103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肖形印(八)肖形印(八)104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肖形印(九)肖形印(九)105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花押印(一)花押印(一)106a 中国篆刻史图例中国篆刻史图例—花押印(二)花押印(二)107a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