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装饰与装修,古为今用文章添加:香港一度 添加时间:2011-11-05 09:33:44 浏览次数:41 ( 辅音甫,半白半黑曰辅)黑与青谓之绂(绂音弗,半青半黑曰绂)五彩谓之绣战国儒家,把五色与五行之说联系起来,建立“五德终始论”它认为皇帝属土色尚黄,夏朝属木色尚青,商代属金色尚白,周代属火色尚赤,并预言化周而兴者比属水色尚黑 论说为秦王朝所接受,自语秦以水胜周之火,“水色黑,为云龙之象”,故秦代简直色彩和壁画色调以黑为主,装饰题材多用云龙其后又提出“四时五方之正色”论说,把木火土金水、青赤黄白黑、东南中西北、春夏长秋冬、天为玄、地为黄相比附这种论说一直延续到清代,对佛教喇嘛教道教都有影响古文记载:“彤轩栽柱”,“丹墀缥壁”赋文:“丹楹”“朱阙”礼记:“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主”北魏对色彩的过渡用“起晕”手法(由深到浅称退晕,由浅到深称对晕)它重视色彩的整体构图、色调衬托和对比二、彩画是由色彩与保护材料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工艺技术最早彩画原料多属矿物殷和西周已发现木胎漆器,为数甚少战国和西汉木椁中,则见于棺椁文献记载:汉武帝昭阳殿上已有髹漆、塗瓦官式建筑的柱枋,汉代起红色为基调。
唐墓壁画中的宫阙也有,直到明清汉代彩画题材常用云气、仙灵、植物、动物等六朝多用莲瓣唐宋用几何图形、植物花纹、色调也由红色转向青绿,并且大量用了晕宋代分三类:1、五彩遍装法,外缘青绿叠晕,内底用红上绘五彩花纹,唐以来用于宝宫殿庙宇2、碾玉装和青绿叠晕棱间装,以青绿为主的彩画,多用于住宅园林、宫殿内次要建筑3、解绿装,解绿结华装和丹粉刷饰装等这是以刷土朱暖色为主的彩画,按照古代以来赤白彩画的旧制刷饰用于次要房舍,为彩画中的最低等的此外,也有两种彩画交错配置的南方住宅园林大多用栗壳色或黑色,漆塗柱梁不施彩画,色调素淡和谐清代彩画主要用于梁枋上,常用的有三大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 ,苏式彩画和玺彩画,最高级,宫殿壇庙中的主殿、宅、门用之,特点是色彩用沥粉贴金,题材是龙凤锦线条很少用晕,箍头用盒子,坐 龙,枋心用行龙藻头用齿形衍眼及降龙色彩为蓝绿为底相间形成,衬托全色图案旋子彩画,次高级一般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 壇庙中的次要建筑用之特点是,在藻头内用 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旋子,旋子以一整二破为基础,当梁枋长,一整二破再加一路二路花瓣正好长时称书相逢梁枋短时,旋子相套叠,称勾丝烧箍头用盒子,以西番莲。
牡丹,几何圆形为主,枋心绘锦纹,花卉等旋子彩书分七种:(一)(二)石碾玉——金逐墨——即金线、金粉、点金、起晕——烟逐墨——“墨线”金粉、点金、起晕(三)(四)大点金——金线——即金线、金粉、点金、——墨线——即墨线、金粉、点金、不起晕五)(六)小点金——金线——即金线、线条与花心用金、不起晕——墨线——即墨线、 (七)雅鸟墨全不用金,而用墨线,旋子用蓝线白黑四色,不起晕沥粉、用胶香粉、绿豆面,高岭土等组成的膏状物,有很好的黏着力和可塑性,干凝后十分坚硬,突出轮廓线,有立体感,贴以金箔,更富艺术效果施工:第一步:构件表面打磨平整,油灰(桐油加石灰)嵌缝打底,再里麻丝(方向与木纹垂直,然后表面抹以油灰第二步,把纸上图案放在欲施彩画的构件部位上,以针戳孔,施以色粉拍出图案轮廓,称为“打谱”第三步,将调好的沥粉放在挤粉器内,前面配以通常口径的细管,依粉线沥粉第四步,沥粉干后上色起用,步骤自下而上,先绿后蓝,注意刷色均匀第五步,沥粉线上涂胶,刷贴金胶油,贴金箔第六步,勾墨线白线轮廓(有的最后涂一道光油,因有反光,故也不一定使用)苏式彩画,在苏州(江南)园林中常用之,后来,传至北方,在园林中用之,位置在廊子梁架上与枋,垫板合用,称包袱。
题材以鸟兽、人物、花卉、故事等为多色彩边线用蓝绿退晕,包袱浅淡色彩,不用金线或金色.在南方(主要指岭南一带)很少用彩画,为什幺?因面方气候潮湿,彩画易受潮,织维传入木材内,易热易湿,极易腐烂.故南方用油漆(柱,红色,大门,黑色)或用原色涂桐油.此外,南方木材防潮防虫,要靠自然通风,木材要好三、色彩的运用1、宫殿中的主殿用黄色,最高贵次殿、庙宇中主殿用红色住宅、园林用深咖啡色、枣红、黑色、白墙2、在近代已不受封建制度的限制,但是,颜色的使用仍与民族的习俗、特征、审美观念、人民爱好有关如我国人民一向喜爱红色(喜事),一般不太喜用白色、黑色(素色)3、关于蓝色问题封建等级规定色彩顺序为黄(中)赤(南)青(东)白(西)黑(北),帝王用色彩以黄为贵,红为次,一般主体不用青色在建筑实例中,用青色较多者是明清北京天坛祈年殿,皇穹宇屋顶用青色琉璃瓦,以青代表“天”是象征主义的反映另外,在清东陵中,除主殿用黄色琉璃(帝王墓)外,次要建筑也用蓝色(青色)琉璃屋顶为何?史料尚未查到,但实例中陵墓是用青(蓝)色近代建筑中,按我国传统习惯,陵墓屋顶也要用蓝色以示哀悼颜色,如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等4、瓦——装饰自古有之,文献记载始于夏代。
用于屋脊或屋檐瓦型无简瓦、板瓦区别,但有仰面和俯面之分前者有陶缸,后者有陶环,背面有绳纹,青灰色,质脆战国已有绳纹半瓦当,变形葵纹瓦当到东汉瓦当以发展为全圆形秦汉瓦当图案十分丰富,秦代多为鸟兽、植物云纹,汉代多为云纹、四灵,秦汉还有文字瓦当南北朝有素白、黑瓦,瓦当莲瓣纹较多5、屋面装饰的题材,与建筑有关因木构简建筑怕火,故屋脊装饰都与“灭火”有关,如龙(吐水)鸱(龙的一种),正吻(龙头),垂鱼(吐水)也有装饰用铸铁牛者,因龙性畏铁,而牛属土,土可削水,其意可防水灾栏板也有 用水兽及浪中游龙四、建筑装饰1、中国古代建筑与装饰、装修、家具、色彩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主要原因是中国古建筑的材料是土木保护材料(木材)要用涂料,要装饰,要有色彩,是适用与美观的结合从全中国来说,装饰有三大体系:京式(亦称殿式)苏式(江南、苏州一带)粤式(广东为主)苏式、粤式都属民间,形成不同体系特点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材料、工艺2、中国古代建筑装饰技术以彩画和雕刻为主彩画,起美花建筑作用和保护木料雕饰,赋予建筑造型及空间以生动形象,色与形的装饰手段可以加强,它可以丰富建筑构图,性格和反映时代的艺术特征石器时代——玉石雕刻技术铁工具产生,木构建筑发展——“山节藻棁”,形色装饰综合运用。
汉代以雕刻最突出,主要表现在陵墓建筑中,如画像砖、画像石、墓前图雕为代表宫室建筑,如木雕、玉雕、铸铜镏金,如建章宫壁门之凤阕碑碣——刻字(雕刻)技术南北朝——彩画、雕刻的大发展石窟寺开銮 彩画出现晕染和叠晕隋唐——塑像艺术发展,当时称为“装銮”(桩銮),塑像为泥塑,壁画、石雕、唐陵的圆雕、浮雕赵州桥石栏板浮雕壁塑,墙面浮雕,泥塑上色宋代——手工业发展,小型木雕,开始出现砖雕明清——石雕、木雕、砖雕、泥塑外,还有陶塑、灰塑广东有嵌瓷蚀刻新疆有石膏花饰,陶瓷面饰,江南有漏窗花墙透空体饰元代后还兴起琉璃饰,如南京报恩塔,山西洪桐飞虹塔、九龙壁琉璃彩画、琉璃彩画、琉璃嵌花墙等五、闽南、粤东传统建筑装饰1、类别:三雕(石、木、砖),三塑(泥、灰、陶),琉璃,嵌瓷,蚀刻等2、调整及其艺术表现:A、装饰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特性进行艺术加工 ,达到表现建筑的性格而后美感的目的B、工艺特征——以刀代笔,以雕代画,以材料代纸直接在材料(石、木、渣、灰、陶……)上进行艺术加工C、构思基调(基本格调)特征,充分运用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把民族的哲理思想和审美意识表达出来如蝙蝠、鹿、桃代表福禄寿,潮州民居山墙墙头用五行等。
D、艺术表现特征,总的说来(原则)1)使用与艺术的结合2)结构与审美的结合3)各类艺术的综合,包括雕塑、绘画、色彩、图案,还集中字、画、匾额、楹联等民族艺术特点的内容具体来说表现在:1)构图形象上的丰富层次和统一和谐;2)题材内容上的历史现实主义(人物故事)和自然(山水图案)抽象(归纳)的结合;3)材料选择上的饿原材质感而后真实表现;4)色彩处理上的崇尚朴实幽雅5)艺术风格上强调民族韵味和地方特色以及理性观念和形象多样化的活用 3、装饰所在部位和处理原则:所在部位:A.显眼部位——为人所观赏,如大门、檐下、正墙面、山墙面、屋脊、漏窗花墙等;B.过渡部位——两个相 粼面交接处,如墀头,山墙墙尖下C.构体难处理部位——目的为了藏拙,又达到美观处理原则:A、因地制宜;B、就地取材;C、重点装饰; D、加强艺术效果4、特点:A、结合气候,如潮州地区用嵌 瓷,原则是根据气候来选择装饰的材料和方式;B、利用当地材料和工艺技术的特长,原则是充分利用材料的性能和能够获得的可能性,如潮州木雕、番禺沙湾砖雕等C、表现方式与南方建筑性格相协调,即通透和轻巧D、题材和色彩都富于南国风味,如南方的竹、芭蕉等植物、菠萝、香蕉等水果。
六、建筑装修1、类别:大门、门、窗、格扇、隔断、屏风、罩、挂落、横批、桌、椅、几、案、龛等2、材料:用木版,营造法式中称为大小3、处理原则:特点、艺术表现原则等都与建筑装饰同4、手法:有斗心、通雕、浮雕、拉花、钉凸、混合木雕、暗雕等关键在于工艺要精巧,由于装修是以实用为主,故其要求首先要满足功能,要和建筑密切配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