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何以诺奖得主辈出 据本人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9年,德国共有一百多人获得诺贝尔奖如果把移民美国、加拿大的德裔算上,获奖人数将突破200大关德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来自研究型的综合大学,其中哥廷根大学44人、洪堡大学29人、维尔茨堡大学14人f包括5位短期研究学者1、海德堡大学10人、弗莱堡大学9人、图宾根大学7人、莱比锡大学6人,此外还有其他大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未列入统计从以上数据来看,德国大学的确是不折不扣的诺贝尔奖摇篮,其获奖简直如探囊取物那么,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在德国留学期间做了一番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德国有一个傻得到家的政府何以说傻?德国与许多欧美国家体制不同,多数大学是公立性质大学支出的每一分钱都来自政府,包括教学科研人员的薪酬、校舍的建筑和维护、大学日常行政开支、学生补贴、师生免费使用的网络、图书馆大量的书籍等但是政府作为出资人在大学里一点地位都没有,它不能决定或者影响大学内部的任何事情,包括校长和其他高级管理者的任免校长和各学院院长由教授自己选拔,政府无权干涉,更不可能阻止自己不喜欢的人当选因此掖长和教授根本不买政府的账,他们想做什么课题研究,不需要事先报拢,也不需要任何人批准。
在这里,大学是真正的“教授和学生联合体”我在国内大学给大学生讲课时,偶尔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英文大学(University)的本来意思是什么吗?”没有人能回答其实,大学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教授和学生联合体”这个词的原始意义表明,大学是一个由教授和学生组成的自治组织也就是说,德国大学从传统上就是一个只管伸手要钱而不理睬政府的机构那么,政府为何只出钱而没法管事呢?道理很简单:大学得到的钱并不是政府给的,而是老百姓所缴纳的税款政府只起到一个中转的作用老百姓花钱来培养自己的子弟,而政府只是帮老百姓把钱转交大学而已因此,大学根本不看政府的脸色,更不可能对政府感恩戴德其次,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状来看,德国的政党不能在大学委派自己的党务官员(纳粹时期除外)现在的联邦德国有几个主要政党:联盟党(基民盟和基社盟)、社民党、自民党、绿党和左翼党无论是大党还是小党,他们在大学没有任何常设组织,也没有校长兼书记或校长、书记各管一摊的现象校长就是堂堂正正的校长,党派休想把手伸进大学教授和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支持或反对某个党派,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要求今天他们支持基民盟,明天就有可能支持社民党总之,信仰在大学里面只是个人的事情,党派根本不可能决定人事任免,更不可能左右大学的发展方向和科研课题。
如果你非要问党派起什么作用的话,德国学生会告诉你:党派可以花钱资助某个研究课题,而且还不能直接资助,只能通过具有倾向性的党派基金会来运作所以才有了阿登纳基金会、艾伯塔基金会和瑙曼基金会等机构至于为数不多的私立大学,政府和党派更无法插手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如果政府和党派在大学不起任何作用的话,大学不乱套了吗?大学不成了独立王国了吗?对于这两个问题,有兴趣者可以到德国大学考察一下,看人家是否乱了至于独立王国的说法就有点夸张,在那里,教授、学生与社会及企业的联系非常密切他们虽然不欢迎政府和党派,倒是非常欢迎企业和非政府组织进入大学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可以随便来大学开设讲座,也可以建立某种形式的合作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对这样的组织都没有任何反感,反倒是持非常欢迎的态度,许多科研成果就是在企业的资助下完成的因此,德国大学不断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我看来,如果德国的大学得不到诺奖,反而是一件怪事摘自和讯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