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题解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指在世界各国开展的共产主义运动,其目的是为了推翻剥削阶级的社会建立起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近现代史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呈现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成现实,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出现了曲折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追求解放、平等、独立和发展,体现着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各地中考试题对本专题内容都有所涉及考点梳理】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俄国十月革命(1)经过:1917年11月,列宁在彼得格勒领导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2)性质:世界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3)意义:①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①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苏维埃政府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④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⑤1918年3月,迁都莫斯科⑥1918~1920年,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巩固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2.苏俄(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国内战争时期,为集中全国力量,保证前线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苏俄实行“占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型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和食品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迫于国内战争和严重经济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在当时有利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打退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起了巨大作用,但经济上高度集中的做法,违背了价值规律,不利于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的持续发挥2)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人民劳动积极性的发挥。
内容:农民在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水平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3)苏联的成立: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最初加盟的共和国由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4)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1928~1937年,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展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与此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到1937年,苏联全国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作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增强,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5)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建成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实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表现:①政治上: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②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停滞不前等问题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阻碍了苏联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巨大的理论误区 (6)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内容:①经济上把农业作为突破点,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等;对工业也施行了“手术”② 政治上,反对个人崇拜,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使不少人冤屈得以昭雪评价:赫鲁晓夫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讲,却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
7)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内容: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提出了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但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主张由“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实行多党制影响:改革未取得预期效果,经济发展每况愈下,苏联思想界极端混乱,国家权力分散,苏共的领导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被弱化,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8)苏联解体(1991年)经过:①1991年,戈尔巴乔夫等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②为阻止联盟的解体,苏联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发动“八一九事件”③1991年底,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告结成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解体影响:宣告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中国的诞生(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经过国民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4.二战后东欧国家的改革与演变(1)匈牙利卡达尔改革(1968年):内容:①经济上:主要是把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商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②政治上:注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成效:改革使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国家政局也长期保持稳定匈牙利成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2)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968年)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领导人:杜布切克),出现“布拉格之春”,但因苏联镇压(莫斯科寒流)而中断3)东欧剧变(1989年)原因: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导致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社会政治危机②改革成效不大③债务严重④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实质:社会制度产生根本变化状况:各国国名和社会制度发展变化;南斯拉夫因内战导致分裂,国家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德国完成统一。
归纳整合、难点解析与开放性问题】一、列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1.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宪章运动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3.世界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4.世界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5.标志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结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二、列举1917~1937年俄国(苏俄、苏联)重大政治、经济变革1.政治变革:①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②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③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④1936年新宪法颁布,标志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建成2.经济政策:①1918~1920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1921年新经济政策③1928~193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三、列举列宁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1.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成立苏维埃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苏维埃政权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打退内外敌人的进攻,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3.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发展国民经济4.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四、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和教训?1.新经济政策启示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斯大林模式教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据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保持产业结构的平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五、二战后的苏东改革有哪些历史教训?(1)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立足本国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稳步进行2)不断解放思想,积极创新,善于吸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和不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3)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保持产业结构的平衡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调动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等六、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有哪些共同点?如何正确认识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应从中吸取哪些历史教训?(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共同点:①原因:都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②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都由社会主义制度变成资本主义制度。
③性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过程中的重大挫折④影响:都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标志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结束2)正确认识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要经过长期、反复、激烈的斗争,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这样,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也是这样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往往不可能一帆风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的暂时挫折,历史常常是循着曲折道路发展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朝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①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符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实行依法治国;④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不变;⑤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⑥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采取正确的对策,反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针对性训练】一、单项选择 1.有一场革命,“它为无产阶级以武力夺取政权提供了光辉范例: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