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与“人文”的对立看萨顿的科学人性化理想摘要: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是现今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之一萨顿有 着调和这种矛盾的理想,对此也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提出了 “新人文主义”,并 提出了他的科学人性化的理想现实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依然有着重重矛盾, 然而科学人性化的理想有着深刻的必然性,我们有理由期待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美 好明天关键词:科学;人文;新人文主义;科学人性化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发展和对立当代具最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应该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问题 我们社会的很多基本矛盾,如人与自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发展与道德 进步、教育改革、人的自我完善等等都与此有关两种文化的产牛、发展及其相 互关系有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存方式决定的自从有了人和 人类文明,就开始有人文文化,而系统的科学文化的形成,则在近代科学技术出 现之后人文文化历史远比科学文化源远流长科学”和“人文”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精神,即英国学者斯诺所谓的“两种 文化”两种文化”的大致含义,按斯诺的指认:一是科技专家的文化,另一 是人文学者(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他认为两种文化隔离、分裂、对立的状况 十分严重,“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己日益分裂为两个极端的集团”,他们互不理解、 厌恶对方,很难对社会问题达成共识,且造成个人、社会、智力创造力和实际应 用的损失。
他认为,很多知识分子其实只是“半个文盲”⑴当二者相对而言时, 科学作为人们在认知意义上把握世界的方式,体现着价值中立的理性精神,从而 屈于知识论范畴,人文则是指以信仰为特征的意义世界及其终极指向,它以超越 理性认知为其特征,从而属于价值论论域从陈述形式看,科学与人文体现了事 实判断(是)与价值判断(应当)的分野⑵科学与人文的演变过程,中科学同人文的分裂、冲突和对峙,并不是从来就 有的相反,在人类早期的文化母体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全是内在地融为 一体的古代文化中内在地包含着“科学的”与“人文的”两种因素但是无论 是东方还是西方,在其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科学、技术都是一体化的随着文 化母体之直接同一性的消解和文化分工的逐步深化,科学与人文陷入了互为异己 化的命运,二者的关系外在化了如果说这一走向在中国文化的演变中表现得并 不充分和明显的话,那么它在西方文化的擅变中却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文化的现 象学形态上,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的整个近代发生的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就是科 学与人文分裂的具象表征至近代,由于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潮的勃兴, “人文主义者”把文学、艺术、历史的研究称为“人文学科”,而以观测为基础 的自然科学得以独立发展,不可观测的人文现象被排除在其研究之外,从此科学 与人文也就被明确区分并分道扬辘了。
⑶“科学与人文的对立最初源于宗教神 学的绝对真理观对科学的相对真理观不能见容,后來又演变为对科学理性局限性 的种种挑剔,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20世纪,人类社会的一切丑恶和不尽人意 几乎都归罪于科学 l4J从农业文明以人文文化为主,到工业文明以科学文化为主,再到“第三种文 化”、“新人文主义”、“新自然主义”等两种文化的新综合,这是文化发展的否定 之否定的过程这种演变是人类生存方式在文化层面上的反映康德、斯诺、萨 顿、普利高津都强调两种文化的结合,他们本身就是“两栖类”学者,他们的经 历体现了文化的综合过程大凡有思想、有理论建树的大家,都有两种文化的双 重素养如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有较好的哲学素养,黑格尔、马克思、恩格 斯等哲学家有较好的科学素养⑸美国科学史家萨顿提出了“新人文主义”,强调建立人性化的科学,让科学 重新为人类幸福和人性完善服务,旨在解决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日渐对立的问 题他认为使科学人文主义化”关注科学的文化本性和文化价值,这样才能使 科学健康发展他认为科学史是旧人文主义者和科学家之间的中介桥梁,“建造 这座桥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文化需要”二、萨顿的新人文主义萨顿一生的最高理想与冃标是要使科学人性化,其实质是使自然科学与人文 学科协调发展,使科学与人文精神、人文价值有机地统一起來。
他指出必须把科 学和我们的文化的其他部分结合起来,而不能使之作为一种与我们的文化无关的 工具来发展⑹他乂称这种理想为新人文主义,这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人文主 义,他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使科学人文主义化,最好是说明科学与人类其他活 动的多种多样关系 科学与我们人类本性的关系”这样做的日的不是贬低 科学,而是使科学“更有意义,更为动人,更为亲切⑺他认为科学能给人类 带来福祉,也能带来灾害所以我们既要重视科学的物质价值,更应重视科学的 精神价值如果仅看到前者,无论科学发展到何种地步,我们也不会生活得更好 他肯定科学在人类精神方面的巨大作用,认为科学的统一性显示了人类的统一 性,但同时强调科学与人文主义结合的必要性,并认定只有他倡导的新人文主义 才能使历史的精神与科学的精神的融合、生命和知识的融合、美与真的融合萨顿还曾经总结出贯穿于其所有研究和著作中的四条指导思想,即统一的思 想、科学的人性、东方思想的巨大价值,以及对宽容和仁爱的极度需要⑻其中, 强调科学人性化是其核心观点萨顿的理想有着深刻的产生背景,近代科学产生以来,科学i直以指数级速 度迅猛发展着人们对科技价值和科技的禁区一直有着激烈的争论,当前尤其。
很多人文学者指责科学负有“原罪”、“性本恶”,认为科学终将毁灭地球、毁灭 人类,因此,主张限制甚至从根本上反对科学的发展而另一部分人尤其是科学 家则坚持认为科学一直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而且认为解决危机,拯救人类必须 靠科学,因此,主张科学研究无禁区,科学不仅不应限制,而且应以更快的速度 加以发展当然,尚有不少人对科学的后果漠不关心,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疯 狂地滥用科学成果究竟如何,萨顿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科学与人文从开始 就结合在一起,现在也不应分离,而是应该更好的融合科学研究的目的,应该 是为了扩大和加深我们的世界观,我们不是要回到最初自然状态,而是找回自然 哲学,以期望达到精神世界的最深处三、科学的现实与科学人性化的理想而现实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分裂对立还在加剧,人类的前途与命运更加 不可预测,更加难以掌握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是必然的,为避免人类毁灭悲剧 发牛,必须使科学有控制地发展,使科学人性化,使之成为完全为人类服务的事 业,这就是萨顿理想产牛的根本原因大多数科学家越来越远地偏离其内心和信仰,更多的成为专业狭窄的技术专 家和工程师、政客甚至商人这些技术专家一旦迷恋于自己的世界,人情味就可 能丧失殆尽,表现出是可怕的冷漠和麻木不仁,比如,德国的某些专家在二战期 间成为纳粹的帮凶与同谋。
这种为毁灭成百万人命提供方法和途径的科学家,其 精神上排斥人性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那么,曾一贯标榜“为科学而科学”的 科学家尚且如此,像希特勒这样的政治、军事寡头对科学成果的恶意滥用就更难 想象了此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高科技犯罪等社会问题也在不断加重,这 些都使人类深为忧虑和悲观,科学似乎已经成为人性的敌人⑼当然我们坚信科学人性化是可以实现的,萨顿认为科学史作为调和科学主义 和人文主义的中介,不仅是唯一可以反映人类进步的历史,而且还是自然科学与 人文学科的桥梁科学的历史,如果从一种真正哲学的角度去理解,将会开拓 我们的眼界,增加我们的同情心;将会提高我们的智力水平和道徳水准;将会加 深我们对于人类和自然的理解,即达到人文主义的冃标1101科学人性化有着必然的基础,不是因为一开始科学和人文相结合,就说科学 和人性的结合就是必然;而是因为科学从人文中产生,人文作为科学的基础,这 些使科学人性化称为可能,而且应该是最好的出路首先,科学木身内含人性因 素作为一种人为的和为人的事业,正如萨顿所言,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是互相 渗透的,科学、艺术和宗教都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反作用自然的研究者是人,从 这种意义上说,自然科学就是关于人的科学。
科学正如同艺术或宗教一样具有 人性它的人性是暗含的没有同人文学科对立的自然科学,科学或知识 的每一个分支一旦形成都既是自然的也同样是人的〔X其次,科学日益抽象化 的结果,虽然有导致其越来越远离人、远离人性的一而,科学越是抽象化就越要 求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也就使科学难免人为因素,因而给科学人性化提 供了机会和可能当前,在科学领域中有机论也正在取代机械论不仅在微观且 在宏观层次上皆发生了 一场思想变革,这场变革可以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 论为标志,他的意图是对包括牛顿力学、相对论甚至量子力学在内的经典物理学 及其科学思想的超越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主客体不能绝然分开,必须予以有机 整合认识的世界中,人的因素,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亦即萨顿所说的人性成为 被关注的重要因素,这也就为科学人性化带来了契机结语萨顿指出科学的结果总是抽象的,如果你存心就现存的科学的结果去看科 学,而不问科学是如何成了这个样子的,那么科学就是抽象的,而且倾向于越來 越抽象,从而失去了他们的人性这种表面现象是骗不了任何人的,除非他就是 一个只关心结果或逻辑程序的冷酷无情的科学家一旦我们研究了科学的起源和 发展,科学就会具有人性,而且极具人性。
科学,作为物质实证研究的知识、方法和观念,它同物质、经验生活一样, 是暂时、有限、相对的,因而可否证即便作为科学精神,也并非万能,它不能 完全解决信仰、信念一类精神的超越、永恒、无限问题艺术、宗教、哲学,这 些先于科学产牛的认识形式,总是以关注人类自身为特征,因而其必将与科学互 补,作为人类学常数而永存当代的许多社会基本矛盾,科学自身的应用、控制、 发展问题,尤其上世纪末以来关于人工智能、转基因、克隆、人类基因组的争论, 都说明科学必须和人文结合,这也是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我们期望, 让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比翼齐飞参考文献:[1] 斯诺著,纪树力译,两种文化,三联书店1994年版[2] 何中华,科学与人文:保持必要的张力,文史哲,200()年第3期[31黄瑞雄,科学人文主义何以产生,阴师范学院学报,005.6第27卷[4] 董光璧,关于科学人文主义的思考[J],池师专学报,2004,(1)[5] 肖玲,从分化到汇合:科学与人文的历史走向,自然辩证法通讯Vol.25, SumNol47, No5, 2003[6] [12] G.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41、 29页。
[7] [101 G.萨顿,《科学的生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51、49页[9] 黄瑞雄,萨顿科学人性化的理想与现实,自然辩证法研究 Vol.l4,No.4,1998o[8] 转引自《科学与哲学》(研究资料),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1981年 1・2期,第45页[11]普里高津,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 26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