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山海经》色彩语言体系研究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3.80KB
约15页
文档ID:308721905
《山海经》色彩语言体系研究_第1页
1/15

    《山海经》色彩语言体系研究    刘婷婷 耿涵【Summary】 《山海经》在进行时某种色彩描述时,其体现的不仅仅是描述对象的某种客观属性,更暗含的是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理念本文通过分类研究《山海经》的六大色系,探寻其中色彩语言的逻辑指向,以此构建体系的用色观再从符号性、象征性、变化性、认同性出发构建体系的内在理论框架,并从哲学观和五行学说的角度探讨色彩语言在历史洪流中的传播Key】 《山海经》;色彩语言;文化符号[]J52  []A一、《山海经》色彩语言体系的提出(一)《山海經图》的前世今生西汉末年刘向、刘歆校注时,在《上表》中指出:“《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由此说明,《山海经》起源于唐虞之际自唐虞之际至商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的诞生,再晚至春秋末年这一长时期中,《山海经》的主要篇章内容经历了漫长的不著文学时代在文字诞生之前,《山海经》的内容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在文字诞生之后,局限于媒介的因素,其也无法以文字为主要方式呈现由此推断,《山海经》很可能是有图像存在的关于《山海经图》,古人早有言及郭璞在《山海经注》中,作有“画似猕猴而黑色”“今图作赤鸟”等注解,表明晋代的《山海经》是图文一体的。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十三首》的首篇也写道:“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以上都可印证《山海经图》的存在郭璞还为《山海经》书写了《山海经图赞》,对图像进行解说,笔者由此猜测,可能仅从视觉图像上,《山海经图》并不能全面完整地传达内容讯息郭璞对其加以明确的描述,便于山海经内容的表达和传世《山海经图》在两晋之后遗失,虽然后世诸多画家对其进行了重绘,但由于社会背景和人文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新《山海经图》与原先已有了较大的不同在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和《山海经图》的变化过程中,语言在其中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二)何谓《山海经》的色彩语言体系色彩作为人类古老的语言符号,贯穿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是一个时代重要的文化呈现方式《山海经》在进行时某种色彩描述时,其实是把视觉刺激转化为认知的一个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的结果这其中体现的不仅仅是描述对象的某种客观属性,更暗含的是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理念本文中《山海经》色彩语言体系的基本构架有三部分一是分类研究《山海经》的六大色系,探寻其中的逻辑指向,构建用色观二是从符号性、象征性、变化性、认同性进行分析,构建内在理论框架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展开第三点:从哲学观和五行学说的角度探讨色彩语言在历史洪流中的传播。

二、《山海经》色彩语言的用色观在《山海经》中,共记载有赤、红、赭、朱、丹、彤、旃、白、素、缟、黑、乌、玄、黄、青、苍、碧、翠、紫、茈(芘)、采、五色、赤黑、赤黄、青黄、苍黑、青碧、碧绿28种描述颜色的词语其中“红、赭、朱、丹、彤、旃”可归入“赤”;“素、缟”可归入“白”;“乌、玄”可归入“黑”;“苍、碧、翠”可归入“青”;“紫、茈(芘)、采、五色、赤黑、赤黄、青黄、苍黑、青碧、碧绿”可归入“杂色”由此将《山海经》的色彩语言分为六大色系此处需要先明确“能指性色彩语言”和“所指性色彩语言”两个概念能指性色彩语言”是指形容描述对象的具体视觉形象比如:“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卷二《西山经》崇吾山)此处的“白”“赤”“黑”就是能指性色彩语言,是形容这种树是白色的花鄂房,红的花,但花瓣上的纹理是黑的而“所指性色彩语言”是指描述对象的一般概念比如:“有草焉,其名曰黄雚,其状如樗,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卷二《西山经》竹山)已知此处的“白”“赤”“赭”是能指性色彩语言,但“黄”却无法判断是描述这种草的某一个部位是黄色的,还是仅仅作为名称命名此处的“黄”就称之为所指性色彩语言。

一)《山海经》色彩语言的六大色系1.赤色系赤色系由“赤、红、赭、朱、丹、彤、旃”六种色彩词语构成,是六大色系中色彩名称最多的一个色系据笔者统计,在能指性色彩语言中,用赤色系共描述了90个对象,共出现了108次在所指性色带语言中,赤色系共出现了120次(表1)可以看出,赤色已经频繁且大量地被原始先民使用,用赤色系来描述事物重要属性的方式逐渐被固定,许多描述仍被沿用至今经中出现了大量“赤色与神灵”“赤色与火”“赤色与神力”的描述如:“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卷二《西山经》天山)“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卷十七《大荒北经》)除“赤如丹火”“见则其邑有火”外,经中关于赤色系的描述还有“可以御火”“食之不疟”“可以御兵”等等,伴随着神灵崇拜,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对赤色的崇拜,由此也看做是我国“尚赤”“尊赤”的前期源流2.白色系白色系由“白、素、缟”三种色彩词语构成,在能指性色彩语言中共描述了59个对象,共出现了61次在所指性色彩语言中,白色系共出现了92次(表2)在中国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或者巫术活动中,白色的应用之广泛显而易见。

《山海经》中也有非常显著的描述:“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菅为席卷一《南山经》)“其神祠礼,皆用一白鸡祈,糈以稻米,白菅为席卷二《西山经》)除《中山五经》中的祭祀用“黑牺、黑犬”外,经中其余祭祀活动均用的白色的物品和动物,白色的动物崇拜也是我国古代常见的现象3.黑色系黑色系由“黑、乌、玄”三种色彩语言构成,在能指性色彩语言中共描述了44个对象,且共出现了44次在所指性色彩语言中,黑色系共出现了44次(表3)生活在原始社会的早期人类,无法对一些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这些现象在他们眼里就成为了不可解释的神秘意象,黑色崇拜就是这种现象之一用一黑犬于上,用一雌鸡于下,刉一牝羊,献血卷五《中山经》)“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卷六《海外南经》)《山海经》中的黑色与不死生命、長寿和水等大量意象关联的出现,源于黑色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了神秘、不可知、死亡等感觉,揭示了先民对于黑色信仰的源头4.黄色系黄色系中仅有黄色,在能指性色彩语言中共描述了34个对象,且出现34次(包含黄帝女魃1次)在所指性色彩语言中,黄色系共出现了89次(包括黄帝10次)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卷十七《大荒北经》)《山海经》中对于黄的记载,大多是对华夏始祖“黄帝”“黄金”“黄垩”的记载在古人心中,黄帝是自己最直系的祖宗,黄色是大地的颜色,认为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在“五方天地”之中,其他四位在历史传说中的能力和贡献并不亚于黄帝,但是由于崇拜,人们把黄帝推崇为“中央天帝”依稀可见我国古代“尊黄”“尚黄”的思想5.青色系青色系由“青、苍、碧、翠”四种色彩语言构成,在能指性色彩语言中共描述了34个对象在所指性色彩语言中,青色系共出现了112次(表4)在能指性色彩语言中,用青色系描述的对象较少,且在所指性色彩语言中,蕾丝“青雄黄、青雘”的描述较多由此可以推测,青色系的发展还未成熟6.杂色系杂色系由“紫、茈(芘)、采、五色、赤黑、赤黄、青黄、苍黑、青碧、碧绿”九种色彩语言构成,此处分为四类进行分析一是“青碧”和“碧绿”,两者均仅在所指性色彩语言中出现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卷三《北山经》少咸山)郭璞云:“碧亦玉类也按《说文解字》一云:“碧,石之青美者碧”,是一种青色的石头,故称之为“青碧”可理解为此处的“碧”仅仅作为一个名词存在,但随着色彩语言的发展,“碧”在后世也有了“青色”的含义。

二是“赤黑、赤黄、青黄、苍黑”,四者均仅在能指性色彩语言中出现,“赤黑、赤黄”各1次,“青黄、苍黑”各2次其鸟多鸓,其状如鹊,赤黑而两首四足,可以御火卷二《西山经》)“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卷七《海外西经》)“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卷九《海外东经》)此三处袁珂先生译为“通身红黑色”“红黄色的身子”“青中带黄”,肖世孟在《先秦色彩研究》又指出,“在先秦典籍中,当颜色词叠用时,所表示的色相或可能是指两色相杂,而非两色相间由此猜想,“赤黑、赤黑、赤黄、青黄、苍黑”并非两色相混,而是两色相杂三是“紫”和“茈(芘)”,“紫”仅在能指性色彩语言中出现两次,“茈(芘)”仅出现在所指性语言中北五十里,曰劳山,多茈草卷二《西山经》劳山)“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卷十八《海内经》)“茈”,吴任臣云:“即紫草”由此看来,“紫”和“茈(芘)”是《山海经》内运用的唯一间色《山海经》各部分的成书时期不同,卷十八《海内经》成书时间最晚且较为模糊,但可以确定的是刘秀(歆)未将其收入经内,直到郭璞注此经时,才将其收入并予以注释,“紫”色也仅在《海内经》出现两次。

紫色作为五间色之一,政治阶级并不推崇这种没有明确指向性的颜色但随着染织工艺的逐步提高,紫色开始显示出其色彩的美感和优势,尤其是在服色运用中经中“衣紫衣”也可隐约体现这一点直至唐朝,统治者开始把紫色作为除皇家以外最高位的官服颜色四是“采”和“五色”采在经文内用于形容鸟类和兽类,“五色”在经文内用于形容玉石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卷二《西山卷》)此处的“其状如翟而五采文”被译为“形状像山鸡而有五彩的羽毛”采在经文中大部分是“五采”的表述方式,有“五采以文、五采毕具、五采之鸟”等形容,也有形容玉石的“五色发作”,意为五种颜色的符彩发作起来互相辉映这种描绘方式具有明显的“阴阳五行”的思维特征二)《山海经》色彩语言的逻辑取向此处的逻辑取向研究针对“赤、白、黑、黄、青”五大色系来讨论1.单色使用规律在《山海经》色彩语言的五大色系中,所指性色彩语言在《山海经》中共使用了456次,其中单色描述452次,双色描述仅2次,99.13%的对象属于单色能指性色彩语言共描述了187个对象,单色描述的对象共87个由此可见,《山海经》中运用色彩语言描述的对象大多数是单色的在能指性色彩语言中,五大色系运用的比重如图1,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赤色系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其次是白色系和黑色系,且白色系和黑色系的比重相差不大。

2.双色指配规律因经文中存在能指性色彩语言和所指性色彩语言同时存在的情况,故此处的搭配规律分为两类讨论:一是两种色彩语言同时存在的情况:五大色系之间均有搭配,赤白搭配最为多,其次是赤黑和白黑;二是除去两者同时存在的情况,仅从能指性色彩语言上研究:青色系与黑色系,青色系与黄色系未有搭配通过这两种情况可以发现:赤色系、白色系、黑色系在搭配中是提及率较高的三个色系,青色系似乎游离在其余四个色系之外3.三色、四色指配规律在三色、四色指配关系中,并无明显规律但在运用三种色彩语言描述的10个对象中,有9个包含赤色系,共出现28次在运用四种色彩语言描述的9个对象中,有7个包含赤色系,共出现11次可以看出,赤色系仍旧占据主导地位从上述研究中已经得知,“赤色系”“白色系”“黑色系”是《山海经》中主要的三个色系,其中“赤色系”占主导地位,且青色系并未和其他四个色系建立完整的联系三、《山海经》色彩语言的性质色彩在原始存在状态时,并无情感体现和美丑之分,在人类出现并逐渐有了一定选择能力和审美意识后,色彩才逐渐被赋予各种了内涵一)符号性在运用色彩语言交流的过程中,色彩语言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形容实体客观属性的层面,而是逐步形成了其独有的符号性质。

《山海经》中的祭祀活动多次用到了“白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