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性散文写作技法第一课时核心技能导练技法指要一、 散文的定义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 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 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 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二、 散文的分类散文具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以分为记叙性散文、描写性散 文、议论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四种,通常又将其分别称为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状物类散文、抒情 写意类散文、议论随笔类散文杂文属于广义的散文,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借叙事写人写 景发议论,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等1. 写人叙事类散文(记叙类散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叙事以抒情写意的散文,称为 写人叙事类散文(记叙性散文)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 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 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 的感情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 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忽然精神面貌,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四、散文的章法“章法”指文章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方法散文的章法有三条:1. 注重铺设文脉文脉主要是就整篇文章而言的,即纵贯作品的脉络(线索】一篇文章中,可能同时有几种因素 起“贯穿”作用的,像时间推移(时间线索)视角的变换与连接(空间线索)情感的发展变化(感 情线索)、人物的串联(任务线索)、事物的串联(事物线索)等等其中,往往会有某一种印痕更 深,凸显得更为明显在集中显示文脉的地方,往往会精心安排一些语句,起突出强调的作用2. 注重过渡和照应散文除了要铺设纵贯全篇的脉络来增强整体感,在过渡和照应方面也非常讲究过渡时密切段 与段、层与层之间的之间联系,从一个内容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另外一个内容照应是密切前后内容 之间的联系,使前面提到的东西能够有着落,通常表现为:首尾呼应;对前面铺垫内容的呼应;为 了强调而在后面反复提及形成呼应过渡与照应有时连在一起使用,可不做确切区分文脉的清晰和有致主要表现在文章的思维标志即文章的过渡句段和衔接句段上。
在议论性散文 中这种“标志”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纵向思路的过渡和整合语言标志是“不仅过去……, 现在也是如此”,“诚然……”等方式,“既然如此……,那么……”,“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又何尝 不是如此呢?”二是横向思路的衔接与整合其语言标志有:“其实,不仅……,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呢?,,“物已如此,人何以堪?,,“需要的不仅是......,更是气3. 注重收放自如,繁简相宜放”就是驰骋联想和想象,放开思路尽情地写比如,余秋雨写的《都江堰》开篇就是一句 奇崛之语:“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接着,宕开笔去说长城,再说四川平原上比秦始皇下令修长城还早数十年就完成了的一项“工程”一一“有 了它,才的刘备、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 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最后,用独句段干脆有力地收束:“它,就是都江堰 只放不收,只舒不卷,文字和思绪就“跑” 了,舒卷自如才好,文章既开阔舒展,又不失严谨的法 度繁笔”与“简笔”是就描写的色彩、力度而言的繁”是说用墨多,用力大,写得细致繁复 “简”是说文字简约,轻描淡写。
五、记叙性散文的写作1 .感情炽烈,取材生活何永康教授说:“考场作文要多了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何谓'二锅头’?它是我国 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光,浑身发热何谓'碧螺春’?此茶需要慢慢地品味,快 喝猛喝都是喝不出什么滋味的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用写作的术语来说,就是高考作文不像平时作 文那样,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阅卷教师在一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对这句话的理 解,针对记叙性散文所表现的感情而言,就是要求文章的感情炽烈而不流于平淡,外显而不失于内 敛换言之,要抓住语文教师对文字相对敏感,情感相对丰富这个特点,写“含情量”高的文字, 但同时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情”是真情而非矫情,是动情而非煽情这就需要考生学会用心去体味、 观察生活,注重情感积淀,挖掘生活中的动人细节,“锁定”生活中的感人故事一般来讲,记叙性散文的取材有三类:第二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触动心弦的故事它们中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的动人心魄, 震山憾海;有的发人深思,启人心智;有点促人警醒,幡然醒悟如2005年福建满分作文《八•十 八•二十八》作者以人生三个阶段的代表性年龄拟题并构成全文线索,描述了一个孩子由“人生阅 历浅”到“世故圆滑”的嬗变过程,人物原型来自于生活,发人警醒。
2. 情节跌宕,详略得当“文似看山不喜平”,出于高考作文的特殊性,就更要求故事情节要做到跌宕腾挪,摇曳多姿, 力避冲淡平实,学会用情节拽动阅卷教师的眼球,引起强烈的感官效果一般而言应具备两个要素: 一是文章前半部分要巧设伏笔,做到疑窦丛生,引人入胜;二是文章结尾力求打造一个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的“欧•亨利”式的结尾:余音绕梁,遐思无限;或反抽一鞭,奇崛警策;或化情为景, 含蓄蕴藉2005年湖北满分作文《一双童鞋》,写的是一位老婆婆为快过生日的孙子买了双心爱的 童鞋,不想其中一只被一个乘客撞出了飞驰的火车窗外,文章的结尾写道老婆婆将另一只也扔出了 车窗,全车厢的人一片哗然,而老婆婆的一席话却引人深思;“哈哈,我剩下这单独的一只也没用, 索性把那只也扔了,没准别人会捡到,配成一对就好了开头悬念迭起,结尾则点名题旨:我们如 果能抛弃锱铢必较的烦恼和痛苦,心中的天空会变得无比辽阔,纵然是物质上一贫如洗,但在精神 上我们却可以富比王侯这样深化了主旨,将文义推向极致,使文章弥漫着一股迷人的哲理芬芳另外还要注意文章详略的处理,当考生酝酿好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之后,往往都是想着赶快将 这个故事“一股脑儿”地将下去,却忽略了文章的详略处理问题,使得故事拖泥带水,中心不明了。
其实一篇记叙性散文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作者能否做到疏密得当《一双童鞋》中老婆婆 出场时作者对她的“苍老而又潦倒”的形象着力描写:“右手一柄油漆早已剥落的拐杖,左手挎着一 只篮子,有点褴褛的衣衫也是紧紧地贴在她早已湿透的身上……”同时又就她对自己为孙子买的那 双童鞋的喜爱之情极尽渲染,但其他内容则是一笔带过,只是点到为止,其实这正是为了与文章结 尾老婆婆失去童鞋后却能做到既能自己超然解脱,又能宽慰尴尬的乘客、成全捡拾新鞋的路人的行 为张本的,使得文章前后照应,滴水不漏3. 注重细节,“目击”现场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不能没有感人的细节,一味地平铺直叙不能具备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艺术 张力,这就如同在日常生活中最难忘的往往是一些触动人心扉的生活小节而非那些惊天动地的壮举 一样,因此在作文中有意识地打造一两处精美的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口2005年江苏满分作文《下 辈子还做您的女儿》,写的是“降生在贫困的家庭”的“我”在高考前提出想吃西瓜这样的“无理的 要求”,不想母亲满足了这一要求,但吃西瓜时她却以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 为由,让“我”“吃光了所有的西瓜”,但“我”饭后到灶房时才发现母亲居然在啃瓜皮!文章最后 用特写镜头的形式锁定了这样一个感人的画面:“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着我吃剩的西瓜 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这以细节读后让人因之动容,为之鼻酸。
需要强调的是记叙性散文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选材要典型且富有生活气息,但又不能照搬生 活,要有丰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尤其是写一些历史故事,要有“目击”现场的能力,学会运用丰 富的联想与想象在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甚至可以选择与历史人物直接对话的方式来增强文章的生 动性、可读性二是要准确捕捉事物的细部特征,同时要学会力求用简约生动的笔触去勾勒、描摹,给读者留 下鲜明突出的印象描写分两种:一类是白描,一类是细描白描相当于中国画中的写意,那么细 描更像中国画中的工笔,但对于高考作文800字的篇幅来讲不论运用哪一类,都应尽量简洁、干净, 一般不主张浓墨重彩,关键在于抓住细节的精神如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爱在心口难开》: 父亲节这天,自己在朋友的鼓励下为性情暴躁、经常打骂自己的父亲送了“一瓶二锅头和一盒包装 精美的皮带”,父子俩对饮微醺,儿子一句“爸爸,我……我……我爱你……”打破了两代人的隔膜, 沟通了心灵,化解了情感障碍,此时,内敛的父亲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他拿起酒杯,仰头猛地一 倒,眼睛闪闪的,红了他慌忙掩饰道:'这酒……这酒太烈了……'”这一精彩的细节寥寥数笔便 将父亲难以言表的激动表现得淋漓尽致!4. 叙议结合,景物穿插 记叙、描写固然是记叙性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但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是 在记叙、描写之中巧妙死穿插议论与抒情,优秀的记叙性散文常常呈现给大家的叙议有机结合的“链 环结构”。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 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 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 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熔铸激发了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涟漪,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由 衷赞美,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闪亮的人格另外,创作记叙性散文还应注重景物的巧妙穿插诚然,不是所有的记叙性散文都一定要有景 物描写,但景物描写运用得当会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故事氛围,表现人物性格,升华文章主题等 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那些具有较强语言驾驭能力的考生往往都善于将景物描写与故事情 节发展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所构建的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这里特别提出两种常见的表现手 法:一是运用“泛灵”手法,即根据文章的需要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生命化,使之富有情感性、人 情味二是将景物描写贯穿于整个文章的始末,并且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巧妙设计景物的特 点,甚至让景物描写起到暗示情节变化、揭示文章意蕴的作用,使文章变得深沉蕴藉富有张力。
如 2002年满分作文《九月的海》,文章写的是“我”在高考中考出了 640分的好成绩,这也就意味着 可以轻松进入名牌高校,然而自己此事想到“西北需要我”于是想要报考西北的大学,这遭到了父 母的反对,但最终自己战胜了外界的压力决定将青春奉献给西北故事以景物描写开头:“七月的海, 平静的表面上铺满了炫目的光,看得久了,竟有微微的头痛海风一如既往地拂过他的脸庞,柔和 而不失力度这样的描写意在暗示自己在选择名牌大学与林业大学之间心灵的碰撞、内心的波澜 等到“我”毅然决然地选择农林院校时文章又一次提到大海:“西北需要我,他倏地站起身来,西北 需要我!大海温柔地卷起波浪,在他脚下的岩石上慢慢地散开……”这无疑是又在暗示“我”在做 出“心灵的选择”之后内心的平静和安详文章的结尾在描述“我”接到大学通知书时,再次写到 了大海:“九月的海,微风带着他熟悉的腥气拂过脸庞,他的手中紧紧握着西北林业大学的录取通知 书……九月的海,含笑,用无限的柔情与祝福送他踏上了征程这里便是运用了 “泛灵”的手法, 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