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计划管理程序(CP)编 制: 审 核: 批 准: 生效日期: 受控标记处:1.0 目的明确测量系统的评价方法,从而拟定测量系统变差,并运用研究结果采用措施,减少测量系统的变差,保证测量系统始终处在可接受状态对控制零件和过程的体系,通过控制特性的过程监视和控制方法来最大限度地减少过程和产品变差;并随着测量系统和控制方法的评价和改善对其进行修订,使控制计划在整个产品寿命周期中得到保持和使用,保证按顾客的规定制造出优质的产品2.0 范围合用于公司内所有的产品质量策划3.0 引用文献 下列文献中的条款通过本程序的引用而成为本程序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献,其随后的修改单(不涉及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合用于本程序,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献,其最新版本合用于本程序3.1 ISO/TS16949:2023《质量管理体系—汽车行业生产件与相关服务件的组织实行ISO9001:2023的特殊规定》3.2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控制计划参考手册》(第2版,1994年6月)3.3 《产品实现策划程序》3.4 《文献控制程序》 3.5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4.0 术语及定义无5.0 职责5.1项目小组负责制定与管理控制计划。
6.0工作程序6.1 当顾客和公司有需求和规定期,项目小组在不同阶段制订出相应的控制计划(即:样件控制计划、试生产控制计划、生产控制计划),技术部门按工艺文献将其发行至相关部门,由其执行6.1.1 控制计划应涉及原材料及零件在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生产过程和检查过程,涉及保证所有的过程输出将处在控制状态的进货、过程中、出厂和阶段性的规定6.1.2 控制计划应列出各过程控制中控制特性的过程监视和控制方法及所使用的控制措施,并随着测量系统和控制方法的评价和改善进行修订6.1.3针对新产品,技术部门将建立和制订其单独的样件控制计划、试生产控制计划、生产控制计划;针对常规产品(即:老产品、旧产品),技术部门将根据其系列分类和相同的工艺流程/过程建立和制定其通用的生产控制计划6.2为了达成过程控制和改善的有效性,项目小组应运用所有可用的信息来制订控制计划, 制订控制计划的信息可涉及:6.2.1 过程流程图;6.2.2 设计/过程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6.2.3 特殊特性;6.2.4 从相似零件得到的经验;6.2.5 项目小组对过程的了解;6.2.6 设计评审;6.2.7 优化方法(如:QFD,DOE等)。
6. 3 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根据进度计划规定,由项目小组制定样件、试生产和生产的控制计划 6.3.1 样件控制计划:在样件试制过程中,对将要涉及的产品尺寸测量、材料和性能/功能实验做出描述如顾客有规定期,公司必须编制样件控制计划;样件控制计划中的内容必须涉及产品总成的全尺寸检查和功能/性能实验(破坏性实验除外),且其检查的频率和容量必须为连续性和100%样件试制数量一般为2—5件6.3.2 试生产控制计划:在样件试制之后,大批量生产投产之前,对产品/过程特性所涉及尺寸测量、材料和性能/功能实验、过程控制、检查和实验的测量系统等做出描述试生产控制计划中的内容必须涉及产品总成的尺寸检查和功能/性能实验(破坏性实验除外),试生产试作的数量一般为300—400件之间,除非顾客另有书面规定6.3.3 生产控制计划:在批量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过程特性所涉及尺寸测量、材料和性能/功能实验、过程控制、检查和实验的测量系统做出书面描述生产控制计划中的内容必须涉及产品总成的尺寸检查和功能/性能实验(破坏性实验除外)、产品最终审核,且其检查的频率和容量可以以抽样的方式进行(生产控制计划中的全尺寸检查和功能/性能实验的检查频率和容量一般为每种产品每年至少一次和一件)。
6. 4 控制计划的制定采用 “控制计划”表进行(如顾客有特殊规定期则依顾客规定的表单进行)6. 5 如顾客有规定期,样件、试生产、生产控制计划必须经顾客批准后,方可实行6.6 制定控制计划的栏目说明:6.6.1 样件、试生产、生产控制计划:表达各阶段适当的分类:6.6.1.1 样件控制计划----在样件试作过程中,对所涉及的尺寸测量、材料和性能实验的描述;6.6.1.2 试生产控制计划----在样件试作之后,正式批量生产之前,对所涉及的尺寸测量、材料和性能实验的描述; 6.6.1.3 生产控制计划----在正式批量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过程的特性、过程控制、实验和测量系统的全面文献化的描述6.6.1.4 在相应的阶段前“□”中以“√”或涂黑表达控制计划的不同阶段6.6.2 控制计划编号:填入控制计划文献编号以利于日后追溯,对于多页的控制计划则填入页码(第 页共 页)新产品控制计划编号按《质量记录控制程序》的规定执行6.6.3 零件编号、最新更改等级/水平:填入被控制的系统、子系统或部件编号合用时,填入源于图样规范的最近工程更改等级和/或发布日期。
6.6.4 零件名称/描述:填入被控制产品的名称/过程的名称和描述6.6.5 公司/工厂:填入制订控制计划的公司名称和适当的分公司/工厂/部门的名称6.6.6 公司代码:填入按采购机构规定的辨认号或顾客指定公司的辨认号6.6.7 重要联系人//:填入负责控制计划的重要联系人姓名、或6.6.8 核心小组:填入负责制定控制计划最终版本的人员的姓名和或建议将所有小组成员的姓名都填入6.6.9 公司/工厂批准日期:由项目小组组长批准,并填入批准的日期6.6.10 日期(编制):填入初次编制控制计划的日期6.6.11 日期(修订):填入最近修订控制计划的日期6.6.12 顾客工程批准/日期:必要时,获取顾客负责工程的部门的批准6.6.13 顾客质量批准/日期:必要时,获取顾客在公司负责质量的代表的批准 6. 6.14 其它批准/日期:必要时,获取其他批准的批准6.6.15 零件/过程编号:填入零件/过程的编号,该项编号通常参照于过程流程图6.6.16 过程名称/操作描述:填入零件的过程名称,系统、子系统或部件制造的所有环节都应于过程流程图中的描述一致;过程流程图是描述所述活动的过程/操作名称的最佳方法。
6.6.17 生产设备:适当时,填入每一操作过程中所用到的生产设备的名称,例如:生产过程中所用到的机器设备、装置、夹具或其它工具6.6.18 特性:对于从中可获取计量或计数型数据的过程或其输出(产品)的显著的特点、尺寸或性能,适当时可使用目测法辅助6.6.19 编号:必要时,填入所有适当的文献,诸如(但不限于):过程流程图、已编号的计划、FMEA和草图(计算机绘图或其它方式绘图)互相参照用的编号6.6.20 产品:填入产品特性的相关内容,产品特性是指在图样或其它重要工程信息中所描述的部件、零件或总成的特点或性能项目小组应从所有来源中辨认组成重要产品特性的产品特殊特性,所有的特殊性都应列在控制计划中,此外也可将在正常操作中进行过程常规控制的其它产品特性都列入必要时,填入所有适当的文献,诸如(但不限于):过程流程图、已编号的计划、FMEA和草图(计算机绘图或其它方式绘图)互相参照用的编号6.6.21 过程:填入过程特性的相关内容,过程特性是指在其发生时才干测量出的、与被辨认产品特性具有因果关系的过程变量(输入变量)多方认证小组应辨认和控制其过程特性的变差以最大限度减少产品变差对于每一个产品特性,也许有一个或更多的过程特性;在某些过程中,一个过程特性也许影响多个产品特性。
6.6.22 特殊特性分类:填入顾客指定的或公司内部拟定的(涉及与顾客等效的特殊特性符号)产品和/或过程的特殊特性符号这些特殊特性符号重要是用来辨认那些诸如影响顾客安全、法规符合性、功能、配合或外观的重要特性,“▽”表达为与政府法规和安全有关的特殊特性,“◇”表达为与配合和功能有关的特殊特性6.6.23 方法:使用程序和其它工具控制过程的系统的计划6.6.24 产品/过程规范/公差规定:填入产品/过程规范/公差的规定,产品和/或过程的规范/公差可以从各种工程文献,诸如(但不限于)图样、技术标准、设计评审、材料标准、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制造和/或装配及有关技术文献中获得6.6.25 评价/测量技术:填入零件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测量设备的名称,涉及测量零件/过程/制造装置所需的量具、检具、工具和/或实验装置在使用一测量系统之前应对测量系统的线性、再现性、反复性、稳定性、偏倚(准确度)和/或小样法进行分析,并相应地做出改善(备注:测量关键、重要特性所用的设备必须作MSA分析)6.6.26 样本容量/频率:当需要取样时,假如顾客有明确规定,按照顾客的规定执行;顾客无明确规定期;按照抽样检查作业文献的规定执行。
6.6.27 控制方法:6.6.27.1 填入对操作进行控制的简要描述,必要时涉及程序编号所用的控制应是基于对过程的有效分析,可采用(但不限于)记录过程控制、检查、计数数据、防错(自动/非自动)和取样计划等来对操作进行控制如使用复杂的控制程序,计划中可填入引用程序文献的特定的辨认名称或编号6.6.27.2 控制方法取决于所存在的过程类型,控制计划的描述应反映在制造过程中实行的策划和战略6.6.27.3 为了达成过程控制的有效性,应不断评价控制方法以达成其有效性,例如:当出现过程或过程能力的重大变化时,应对控制方法进行评价6.6.28 反映计划:填入对操作进行反映的简要描述,反映计划规定了为避免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操作失控所需要的纠正措施这些措施一般由最接近过程的人员(操作者、作业准备人员或生产管理人员)执行,生产现场的班/组长监督,并应在反映计划中清楚地将其指定出6.7 控制计划的修改和/或更新:当产品或过程发生变化、过程(工序)不稳定、过程(工序)能力局限性、检查方法/频次等修改时,必须修订或更新控制计划6.8 控制计划资料由项目小组负责存档和保管,具体按《文献控制程序》和《质量记录控制程序》执行。
7.0 记录7.1 《控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