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胡同文化》.doc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5KB
约8页
文档ID:558144659
《胡同文化》.doc_第1页
1/8

胡同文化(2课时)【教学目标】1. 双基教学目标: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 智能教学目标: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 人文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语言朴实、雅致的特点教学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教学难点】感受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以及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学手段】 教科书、教案、参考书【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复习巩固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二、导入新课(问同学)你们到过北京吗?北京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走访过北京的胡同吗?你对北京的胡同有什么样的印象?(没有,看几幅北京胡同的图片回答这是我们同学们对北京胡同的看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作者汪曾祺是怎么看北京的胡同的今天我们就学习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来了解一下北京的胡同及其文化的特点三、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1.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2. 时代背景: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在京派和海派文学争论中产生的一篇具有京味十足的散文 写作背景:上世纪现代文明进步大潮中北京胡同没落,汪曾祺为摄影集【胡同之末】写的序言  (二)胡同特点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文中直接描写北京胡同的段落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齐答:课文第一到第四段接下来请同学认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北京胡同的?反映了其什么特点?可以小组讨论学生讨论,然后先读出描写北京胡同的语句,再说明其特点1)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通俗的比喻)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走向是正的(走向)(2)东单三条,皮库胡同,石老娘胡同,大雅宝(大哑巴)胡同 高义伯(狗尾巴),小羊宜宾胡同 名字很奇怪(名称)取名的来源不同(3)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胡同真多啊(数量)(4)离闹市很近 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剪子磨刀的惊闺,算命的短笛 更加安静了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胡同真静啊(环境)(板书)走向——正胡同的特点: 名称——奇     数目——多    环境——静 小结: 这就是胡同的特点,北京人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居民特点俗话说,环境影响着人胡同如此,胡同内的北京人的生活又怎样呢?下面我们深入阅读课文,随作者“走进”胡同看看1、请大家细读课文6~7段,思考如下问题(1)阅读课文应该从语言入手,要抓中心句,关键词大家想想,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应该是哪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特点?――封闭这“封闭”怎么讲?(同学们小声讨论)。

我不希望大家简单地从字面上解释,而是要你们联系全文读后想想:北京市民的哪些生活内容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生活? (舍不得挪窝;住家是独门独院 (2)北京人的“窝”是“金窝”,还是“银窝”?他们不忍割舍 提示:不是!房屋很旧,也不太好,而且还有经常坍塌的第6小节) 那胡同里的居民为什么不愿意搬家?  提示:那是因为他们祖祖辈辈住在那里,住惯了,恋旧,图安逸,安土重迁 (3)喔,也就是说他们愿意过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也就是说北京人深居简出,彼此从不交往?提示:也不是!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那么,这能说北京人封闭吗? 提示:能!北京人平常的日子,过往不多,只是街坊里道,谁家婚丧嫁娶的时候,才随一点“份子”,而且是为了“合礼数”我明白了,北京人的交往不是主动的而是被迫的4)我们一起总结总结刚才的学习方法:(师生一齐)读课文――找中心句,抓关键词――透过语言文字“看出”相关联的生活现象2、下面大家就用这种方法自读课文第8段 (1)这一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对应的生活现象——我们请一位同学说说提示:中心句是“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关键词是“满足”2)有相关的生活现象可以验证吗?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摹,请用生动的语言朗读出来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不错,不过京味还不够浓朗读能够体现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这一段是比较口语化的,仿佛街坊邻里拉家常满足之情溢于言表谁再来试一下?(点生朗读需读出了满足的情调3)两段文字都提到了一样东西,是什么?大白菜那么北京的大白菜文化表达了北京人怎样的心态?A、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B、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3、看来北京人确实易于满足阅读方法大家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余下的9~12段自己读读吧! (1)看看9~12段中还反映了北京人什么性格特征?A、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第9段) B、还有是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第10~12段) (2)有没有相应的例子?有A、第9段,学生运动是“闹学生”,示威游行是“过学生”闹有胡闹、瞎闹的意思;过则暗示毫无作用B、第10~12段举了两个例子,反复读,细细品味①小说里的一段人物对话可表演(教师可在表演结束后(抢过话头)插入话语:能忍就忍吧!并要求学生根据当时的情景,在省略号处再补足一句――有吃的就行…… );②北京人真能忍耐还有更精彩的表现北京人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有一句很典型的话——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让生回答)提示:“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你看那小姑娘对小伙子无可奈何怎么办?不活了,跳楼?不行权当一回儿子打老子吧!充分表现了北京人自我安慰、忍耐的性格小结: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封闭  胡同居民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保守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忍耐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后、保守、冷漠。

4、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结果呢?小的方面看是胡同这一居住环境本身对北京人的影响;大的方面看,北京人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边,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头变换大王旗”,使他们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对外界事物显得麻木、冷淡、漠不关心,于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了 (四)胡同文化学到这里,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及其居民的性格特点,却始终未提文化,这似乎与文题“胡同文化”不相符呀!这是不是走题了呢?那“文化”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查字典)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文中的“胡同”算不算是一种文化呢?(算)既然胡同算一种文化,那么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思想呢?(算)你是怎么知道的?文中有没有相关的语句?找出相关的语句作答①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第一段)(事实上我们把在某一地域或某一领域由人们创造并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称之为文化例如,酒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自然这北京人的思想也算是一种文化了②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第五段)小结:综合上述,也就是说在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

(五)作者态度本来文章写到这个地方应该结束了,可作者还在往下写,到底写了什么呢?齐读最后三个小节1、原来是写了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命运,北京胡同的最终命运怎样?胡同文化的命运又怎样?“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2、从什么地方看出北京的胡同的衰败、没落?你对于“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又是怎么理解读)原先“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残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经下沉”,作者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象3、作者对这样没落的胡同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呢?对胡同文化的态度如何呢?伤感、怀旧、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是的,作者对此表现出了一种伤感、怀旧的感情,说明作者对此还有一丝留恋,对满目凄凉、毫无生气的胡同,作者还留恋什么呢?作者“留恋”的是一种传统文化,因为作者一生都对此怀有深情,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作者对这种封闭的小市民文化,并没有沉醉其中,是怀有一份清醒的正因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是无力与现代文明抗争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这种文化一定会衰落下去,遭到淘汰。

作家也深深的意识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已成历史的必然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已经失去它存在的基础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是不可避免的北京胡同文化的解构是必然的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在感情上作者还是有一些留恋的,最终只得:再见吧,胡同!四、小结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也必须与时俱进,虽然中间有一些怅惘忧伤,但这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8。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