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情来往背后的社会关系 唐婧Summary:人情和礼物的来往对个体的社会交际至关重要,也是整个乡土社会的粘合剂人情的来往既映射于横向的人情关系圈中,同时也内嵌在纵向的社会关系中本文中,礼金作为人情来往的载体,被赋予了情感义务的内涵,显现出了人际关系的亲疏之别Key:人情:礼金:社会关系:978 -7 - 80736 - 771 -0(2019) 01 - 018 - 03一、田野点介绍W村位于重庆奉节和湖北恩施的交界地带,土家族占多数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适合种植药材,盛产党参、牛膝、云木香、贝母、天麻、羊肚菌等名贵中药材,是中国名贵党参——板党的主要生产基地农作物主要有土豆、玉米和蔬菜,不过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越來越少,仅供村民和自家牲畜食用主要姓氏有:文、唐、聂、袁、邹、高、陈等,近年也有少量外地汉族迁入,多是W村青年男女的配偶以前,W村因气候寒冷,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而缓慢,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变迁发展.W村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村民收入越来越高,从人情来往就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变化二、人情来往的类型“人情”,是拥有伦理情感的生命个体同承载个体情感表达的金钱(或物品)的结合物。
人情来往是一种社会规则,村落的凝聚力也和村民的人情来往的紧密程度成正相关关系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人情来往的方式、礼物的种类以及人情来往的场合也都相应地在变化根据田野调查资料,笔者对五坝村的人情来往进行分析W村的村民将民间仪式性人情称作“整酒”过去比较重要的“整酒”的类型有:婚礼、葬礼、“竹米酒”(即满月酒,只是五坝村的“竹米酒”的举办日有男女之别,出生的是女孩儿的话,“竹米酒”就在出生后的第13天举办;若是男孩的话就在出生后的第19天举行)、寿宴现在“整酒”的类型更多:婚礼、葬礼、“竹米酒”、寿宴、升学、乔迁、当兵、建房子等不管过去还是现在,这些类型的“整酒”都有一场大型的主人家招待客人的宴席和记录人情来往的礼簿本文中,笔者将这些人情来往分为两类:亲戚圈内的人情、亲戚圈外的人情一)亲戚圈内的人情本文中的亲戚圈内的人情和陈沛照所说的“伦理型人情”相同伦理型人情在这里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按照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而遵循的人情规则,由于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是固定的,从血亲到表亲到姻亲甚至拟制血亲,形成了一个相对强制性的人情格局①W村虽然是一个杂姓村落,但人口比重较大的文、唐、聂、邹、袁、高、陈依然形成了有话语权的家族力量,而这些大家族之间通过婚姻的缔结和“干亲家”②关系的建立使得这些大家族的联系更紧密了。
其中,文姓和唐姓有姻亲关系,唐姓和邹姓有姻亲关系,文姓和聂姓亦有姻亲关系、文姓和陈姓也有姻亲关系,唐姓和高姓既有姻亲关系又有“干亲家”的关系……血缘是人情来往天然而强大的推动力,一家“整酒”,所有有来往的亲戚都会“送人情”,即使是相隔很远的亲戚都会想方设法来“送人情”,就算不能亲自来,也会委托其他人帮忙把“人情”带到,受委托人也会把主人家的回礼带回去给委托人,以此证明自己完成了任务当然也有互不往来的亲戚,因为在当地人的观念里,亲戚圈内的人情虽然关乎整个家族的面子,但人情更是自己小家庭的私事,受访者WTR的舅舅有6个女儿,但WTR家只和她舅舅的大女儿和二女儿有人情来往受访者唐先生家有五弟兄,只有老大和老四同他们的表侄有人情来往亲戚圈内的人情关系,可以通过礼金或物品的价值来反映亲戚之间的远近关系笔者选取了几个礼簿来进行分析,其中,一唐姓人家在2012年为女儿举办升学酒的礼簿上,男主人的母亲送的是3200元,男主人的大哥送的是3600元,其他兄弟送的是3200元,因为在男主人举办升学酒之前,男主人大哥的孩子结婚时,男主人送了3200元,在当地人送人情的规则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还人情的时候绝对不能少于当初别人送的人情。
男主人的侄子(已经结婚)也是送3200元,女主人的父母也是送3200元:女主人的兄弟姐妹也是送3200元,女主人的叔伯和姑姑以及舅舅、姨妈送的是500元,女主人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送的是300元从这份礼簿中可以看出,礼金的多少代表了人情的大小,而人情的大小跟亲疏关系的远近是正相关关系,呈现出了一种“差序格局”因此,这场酒宴的主办人,即男主人和女主人在“还人情”的时候也是在送的人情不能少于收的人情的基础上按照这种“差序格局”进行的亲戚圈中关系特别亲密的人在送人情的时候不仅要送礼金,还有送物品据所收集调查资料可看到:田姓男子的父母为其准备了婚礼,该男子的姐姐(已婚)和舅舅不仅送了礼金,还送了匾二)亲戚圈外的人情亲戚圈外的人情关系主要存在于地缘关系的乡邻以及业缘关系的同事、朋友、同学、战友等之间亲戚圈外的人情涉及的是家庭和个人,而亲戚圈内的人情会涉及到家族而亲戚圈外还人情的承担者就不仅仅是酒宴的主办者了例如,聂姓男子在结婚的时候,其父母(这时,男子的父母是酒宴的主办者)为其举办了婚礼,亲戚圈外的人也会送人情,包括该男子的同事、朋友、同学等,也包括乡邻当然,该男子同事、朋友以及同学的名字不会被记录在这次酒宴的礼簿上,因为该礼簿只是酒宴主办者的“债务”,男子的父母也不会把该男子同事、朋友、同学送的礼金据为己有,而这些同事、朋友和同学亦不会把礼金记录在礼簿上,而是直接给该男子。
该男子自己则需要有一个账本记录他同事、朋友、同学给他送的人情而在还人情的时候,父母只会承担还乡邻的人情,该男子则要自己偿还其同事、朋友和同学的人情亲戚圈外的主要人情规则是:地缘关系的人情以家庭为单位划分亲疏,业缘关系的人情以个人为单位划分亲疏;谁是礼金的最终收取者,谁便是礼金的偿还者;礼金的多少以私下关系的亲近程度为基础,同时,偿还的礼金不可少于收取的礼金:业缘关系中未成家立室的人需送人情,而地缘关系中未成家立室者则不用人与情是不能分开的受访者文姓老人这样说道:“别人心中有你这个人,才会送你这个情如果别人整酒我自己不能亲自去,也一定要请信得过的人帮我带情(这里的“情”是指礼金)”三、人情来往的新变化(一)礼金越来越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仪式性场合随礼越来越重六十年代仪式性场合中的礼物多为玉米、豆类、面条,布匹,不会送钱,也没有钱可送在当地老人记忆中,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送钱,在笔者父母结婚的时候(1992年),笔者母亲的姑妈也是笔者母亲的干妈,送的是腊肉、布匹和一个用32张2元面额的货币拼成的“囍”字,这在当时是非常重的人情如今,只要是在结婚、丧葬等重大场合时,酒宴举办者的兄弟姐妹至少要送3200元,因为32张100面额的货币可以拼成一个“囍”字,当然也有送很多个“囍”字的现象,但这些兄弟姐妹中未成家立室的人不用送人情。
另外,还人情的时候,随礼要高于对方当初所送的禮金,于是在这种一来一往之间,礼金越来越高若还人情时所送的礼金跟对方当初的金额一样甚至是更低的话,就表明还人情的这个家庭里之后没有什么需要办酒宴的事情了,他也正好借此机会告诉其他人只有当家里没有需要力酒宴的事情,且已经还清了所有人情的时候,才可以不用随礼,而这种情况通常需要等到这个人70岁之后二)礼物种类的变化比较各个时期仪式性场合礼物交换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礼物种类在减少,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改革开放之前,受当时的经济状况限制,送的人情几乎都是实物,改革开放之后出现实物和货币并存的情况,近年来几乎都是货币,而随着的出现,也有发红包的现象(电子货币),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送礼者无法亲自到现场祝贺,也没有可以托付的可靠之人将礼金送给主人家当然,红包多是远方朋友之间的随礼方式,亲戚之间即使无法亲自送礼,也不会发红包,会拜托其他亲戚帮忙在二十年前的时候,送的礼物多是挂面、花生瓜子之类的办“竹米酒”的时候,小孩的外公外婆和舅舅们,会挑几箩筐的礼物来祝贺孩子的出生,并祈愿孩子健康成长,同时也会随礼如今,葬礼的时候,死者亲近的人会送烟花爆竹,女儿女婿要送一整套舞狮子的表演,死者若是女性,其娘家的家族也得送一整套狮子锣鼓的表演。
而除了葬礼的其他仪式性场合中,几乎已经不存在送实物的现象了礼物种类的单一化尤其是货币化,表明村民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在不断提高,但也揭示出了新的问题如村民所说:“现在谁还会送东西啊,你给别人送东西,他不一定看得上,我也懒得买,麻烦得很,你还不如送钱,钱给了他,他想买啥买啥,他办酒不就是为了收钱吗?”(三)人情圈的变化(1)亲戚圈内的送礼者减少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一些关系较远的亲戚,以前虽然平时不互动,但只要是仪式性场合都会相互随礼现在关系较远的很多亲戚都没有往来了村民们说,“像这些比较远的亲戚,关系也不坏,只是隔的比较远,以前大家办酒席的时候还会聚到一起,现在没那个心思了,平时没走动,慢慢的就连办酒席的时候都不来往了”亲戚关系本身的亲疏之别和居住距离的远近都影响着人际互动2)亲戚圈外送礼者增加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交通、就业等各方面的便利,人们的交往圈就变得更大,因此发生人情来往的机会就越大以前的人情来往多是亲戚、邻里之间,多发生在本土村落之间,而现在的人际交往圈已经扩大许多,已经跨村、跨县,甚至是跨省了这种现象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3)同亲不同礼现象增多按照传统的亲属关系划分而言,同样的亲缘关系在仪式性场合中的随礼应该是一样多,但是笔者发现,同亲不同礼现象几乎在每一个家庭的礼簿上都存在,且远不止一个。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谁与谁平时的人际互动和日常互动多,双方关系更亲密,在随礼的时候自然就会多随一点原因之二则是人们认为人情是自己家庭的事,不用跟别人比较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则是,同样的亲缘关系中,其中两人可能又叠加了一层亲缘关系WTR和WTB是亲姐弟.WZY同WTR和WTB都是姑侄关系,但WZY又将WTR认作了自己的干女儿,那么当WZY的家庭办酒宴的时候.WTR随的礼金就会高于WTB,同理.WTR和WTB的家庭办酒宴的时候.WZY给前者送的礼金也会高于给后者送的礼金四、结语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里面,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人情基础上的,一个家庭的所有社会关系连接起来就构成了该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仪式性活动中的礼物交换是构建和维持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方式,是基于互惠原则的正是因为大家基于互惠原则在仪式性活动中进行礼物交换,依耐相互拖欠的人情债来维持守望互助的亲密关系,仪式性场合成为维持社会关系的重要场所仪式性场合中的礼物交换才不至于一次就完成,而是长久地延续下去,正是这种礼物交换的长期延续,创造、维持以及强化着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巩固并扩大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W村仪式性场合的随礼可以分成亲戚圈内的随礼和亲戚圈外的随礼两类,亲戚圈内的随礼划分远近关系大致依据由生育和婚姻产生的伦理辈分,且以家庭为单位,因为亲戚圈内义亲关系很少,亲戚圈内随礼人数少,礼物较大,是仪式性场合中的主要收入:亲戚圈外乡邻之间以家庭为单位划分亲疏关系,其余的关系以个人为单位来划分,亲戚圈外随礼人数多,礼物较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来只是作为单纯情感表达的人情关系开始被物化,被“货币化”了人情交往的表达采用货币的形式,货币成为衡量人情轻重的尺度礼金作为仪式性场合中的主要随礼形式,是人情关系货币化趋势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同一家庭不同时期的礼账分析和根据老人们的记忆,笔者总结出仪式性场合随礼的三大变化,第一,亲戚圈内随礼网络规模变小;第二、亲戚圈外随礼网络规模变大,以个人为单位依据亲疏关系产生的随礼行为增多;第三、同亲不同礼现象增多随礼网络变化背后体现的是W村的社会关系变化人们建立在生育和婚姻事实上的传统社会关系之间的互动规模在减小,非亲缘关系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扩展,该社会关系网络的扩展主要依赖年轻的一代家庭成员扩展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目前是以个人为单位划分亲疏关系,随着交流互动的深入,有可能会演变为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