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散文中比喻得体性研究(2) 三、背景语境 背景语境指背景知识、社会常识、专业知识等构成的语境,它不像文化语境那样一定与民族性相关,但它构成了理解语言的一种重要语境比喻是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这两种概念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或者说语言使用者在这两种概念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关联对于语言接受者来说,他要寻找这种关联,要通过喻体来理解本体,在很多情况下,对于整个比喻的把握依赖于喻体部分涉及到的背景知识或社会常识例如: 例(10)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之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时日,都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片子《教养的证据》)作者认为教养的形成如同做成香喷喷的面包,要有“酵母”发酵过程、适当的“烘烤”过程等才能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揭示了教养是通过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这一道理;同时教养是一张X片,通过它看到的不是皮肤而是骨骼,因此教养不是外表,靠化装可繁花似锦,它是内在素质的表现 例(11)真诚是爱的风向标,当一对相爱的人,不再坦诚相向直抒胸臆,爱的台风就亮起来了《爱最怕什么》)“风向标”是用来观察风向、预测天气的,在这里,用来形容“爱”,形容“真诚”,如果相爱的人“不再坦诚相向直抒胸臆”,那么“真诚”这一“风向标”就发挥它的作用,“台风”(这里比喻矛盾、隔阂)即将来临。
四、主观语境 在很多情况下,一些比喻的确切意义与语言使用者的意图直接相关,这种主观意图就属于主观语境对语言接受者来说,比喻的准确理解必须符合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意图当然,主观语境不仅仅包括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意图,还包括语言使用者的信仰、感情状况、当时的心境等信仰、主观目的、甚至当时的情感状况不同,同一个事物在语言使用者的心目中会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同是海洋,可以是“咆哮的大海”、“狂怒的大海”、“跳跃的大海”、“傲慢的大海”、“荒凉的大海”等等仍是那个大海,但因主观因素的影响,大海的比喻意义却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如果对主观语境不能很好地把握,就难以准确理解一些相关的比喻例如: 例(12) 草原在午后阳光灼热的呼吸,波光粼粼,犹如晃动着的九天而下的玄紫色纱幕脚旁的小草,像无数神奇的吸管,把苍黄大地的水分,变成了绿色油漆,不慌不忙地涂抹在自己向阳的叶面上野花英勇地高举着花茎,把小小的花盘,骄傲地迸裂到近乎水平的角度,竭力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展示出来好似一个细胳膊的小伙子,一往情深地仰着脸,向蓝天求爱《大雁落脚的地方》)这段话语,作者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午后草原的美丽景色,而且通过“晃动着的九天而下的玄紫色纱幕” 、“无数神奇的吸管”、“绿色油漆”、“细胳膊的小伙子”这些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草原的深切感情。
例(13) 她(母亲)是低垂的五谷,她是无尽的蚕丝,她是冬天的羽毛和夏天的流萤她是河岸的绿柳依依,她是麦田的白雪皑皑她是永不熄灭的炉火,她是不肯降下毫厘的期望标杆她是成绩单上的一枚签名,她是风雨中代人受过的老墙她是记忆中永恒年轻的剪影,她是飓风中无可撼动水波不兴的风眼《当我们想家的时候》)作者连用十多个比喻,通过“低垂的五谷”、“无尽的蚕丝”、“冬天的羽毛和夏天的流萤”、“麦田的白雪皑皑”、“永不熄灭的炉火”、“不肯降下毫厘的期望标杆”、“成绩单上的一枚签名”、“风雨中代人受过的老墙”、“记忆中永恒年轻的剪影”、“飓风中无可撼动水波不兴的风眼”这些和我们生活相关的喻体,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高大的母亲形象 例(14) 疼痛撕下面具,暴躁起来,如长鞭驱赶大批毒蛇,从我体内的某一处出发,在腔内翻转腾挪疼痛好似优异的体操运动员,精彩地练着它们的托马斯全旋无数火红的信舌狂舔腑脏,烙铁般的疼痛如霞蔚蒸腾而起《无胆之人》)在这里,作者用“长鞭驱赶大批毒蛇”、“ 优异的体操运动员”、“无数火红的信舌狂舔腑脏”和“霞蔚”形容自己胆囊发炎时疼痛的感觉,让读者宛如有了切身的体会 Reference[1]张弓.汉语修辞学[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2]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3]M.Black. Models and Metaphors[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2.[4]王希杰.修辞学新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