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娱乐体育活动简介古代娱乐体育兴起于原始社会后期,在我国奴隶社会时期产生,到封建社会时期得到较快发展,从汉代开始到宋代,将近千年的发展后达到盛世,到宋朝时达到我国娱乐体育发展的高峰时期之后以宋朝为转折点开始走向衰落直至消亡对我国古代传统娱乐体育的研究保护和发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我将主要对汉代娱乐体育活动进行介绍代娱乐体育活动概述球类运动球类运动 蹴鞠,即古代足球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苗:“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到了秦汉时期,蹴鞠进一步流行和传播开来,既流行于民间,又兴盛于宫廷,并且还作为训练士兵的一种手段,流行于军队之中对此,文献中多有涉及当时的蹴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对抗性比赛为主的蹴鞠,多流行于军队;另一种是以娱乐、表演为主的非对抗性的蹴鞠,主要流行于民间和宫廷,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多次见到其图像。
原来刘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层,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杀牛之辈,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离不开斗鸡、蹴鞠于是,刘邦就下了一道圣旨,在长安城东百里之处,仿照原来沛县丰邑的规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部迁住到新城,刘太公和刘温也迁住到那里又开始“斗鸡、蹴鞠为欢”,这才心满意足 《西京杂记》上就记载: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父亲刘太公接到长安城的未央宫养老,吃穿用度极尽豪华,终日看歌舞伎乐但他却并不满意,终日闷闷不乐斗鸡图汉砖中常见,为汉代娱乐活动 斗鸡不知起于何时如果《列子》的记载不误,则早在西周宣王时代,就已有“养斗鸡”的事了春秋时代,鲁国季氏、郈氏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平子怒”——还为斗鸡造成了不和汉代斗鸡就更盛行了,据《汉书》记载,汉宣帝登基前,就常常“斗鸡于杜鄠之间”人们喜欢斗鸡,在于这种娱乐既令人兴奋、给人以刺激之感,又无危险轻歌曼舞固然美妙,但比起斗鸡来,总缺少点什么味道对于这一点,曹植的《斗鸡诗》说得最为明白:“游目极妙伎,清听厌宫商主人寂无为,众宾进乐方”——这“乐方”就是斗鸡据应玚《斗鸡诗》可知,这种斗鸡之戏,常常“连战何缤纷,从朝至日夕”,斗个昏天暗地、达旦通宵。
斗鸡傀儡戏根据出土文物与历史数据显示,傀儡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具有表演功能的剧种可追溯之年代,一说古代葬礼中用以殉葬的“俑”,与傀儡戏有直接而深远之关系,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出现偶戏的表演;另一说则为西汉时代,盖因一九八○年于山东省莱西县岱野遗址,出土一批西汉墓穴文物,此为目前中国傀儡偶与悬丝傀儡之最早证据 武术武术 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兵技巧一类);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汉朝玉石红皮功夫玉人 汉代彩绘陶俑汉代考古发现中,也常可见到击剑的图像如河南省郑州市出土的西汉画像石上的击剑图:画面左侧一人右手执钩镶、左手执长剑弓步前刺,右侧一人跽坐、右手扬剑躲闪,生动地描绘了汉代击剑的场景 格五是一种古代棋类游戏。
双方各执黑白棋五枚,共行中道,每次移一步,遇对方则跳越,以先抵敌境为胜 格五击壤如果从传说中的“尧”算起,到现在至少有四千年历史击壤的产生大约与狩猎有关远古时代,人类用木棒打野兽,为了投掷得更准确,平时便要练习后来,狩猎工具得到改进,有弹弓和弓箭,不再依靠木棒掷击野兽这种练习便演变成一种游戏 “壤”用木制成,前宽后窄,其形如履(鞋子),长一尺余,阔约三寸玩法是置一壤于地,后退三、四十步,以手中之壤击地上之壤,击中为胜 击壤相扑,作为摔跤活动的一种形式,以徒手搏斗为其主要特征,是一种能锻炼人的体质、气力和耐久力的体育活动 相扑,秦汉时期叫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叫相扑大约在唐朝时传入日本,现为流行于日本的一种摔跤运动相扑原是我国古代“角抵”的一种 早在西汉初年,冀州(今河北)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游戏:人们戴着有角的面具互相比武、斗力这种既是竞技又是表演的活动,被称为“角抵”,又名“蚩尤戏 相扑 临沂汉墓帛画角抵图荡秋千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
汉代(公元前206年~220年)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体育活动并流传至今荡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