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研主题确定(供参考)

慢***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18KB
约5页
文档ID:226445508
教研主题确定(供参考)_第1页
1/5

一、教研主题的确定一般而言,教研活动的主题每学期以1-2个为宜,主题过多容易导致教研深度的缺失主题来源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 回归教学原点教研主题可以从教学改革实践的“原点”问题着眼,如“高效能的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如何深度解读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适合于自己学生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是教学针对性的基本逻辑起点,“教法学法一体化”是每个教师长期思考的现实问题,等等教学“原点”问题大都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教研活动主题2、 反思学生需求教研主题一般可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着手,诸如从教学的基本环节—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学生中寻找以学论教”是对教学效果评价的唯一标准教师要搜集平时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经过筛选明确问题的价值以此确定的教研活动主题,才有可能解实际问题3、 关注重点难点教师可以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中选教研主题:如果在教学重点、难点上多琢磨,研究大纲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研活动的主题就会在此过程中孕育而成4、 了解教师需求教研活动的主题策划,也可以从教师关心的现实性问题入手,大家关心的教学话题,才能激发最大程度的教师参与,才会有实质性的互动二、教研主题分析教研活动主题确定的必要性分析就是分析确定此次教研活动主题的背景,写明为什么确定这个主题、对这个主题的基本认识是什么,针对本教研组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想教师专业发展之所想,急教师学术发展之所急”。

三、教研活动目标如果是系列教研活动,要写清总目标和子目标以往教研活动目标存在的问题是太大、太多、太空,过分注重功利,建议撰写教研活动目标时多用“揣摩”“了解”“体味”“感受”字样,慎用“学会”培养……能力”“达到”字样,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反思、实践和学习的积累,一次教研活动很难看出其显性效果,目标的制定能激发某些意识就很不容易了四、教研活动要求对教研活动的参加者要有明确的要求,事先让活动参加者知道要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目标是什么、流程是什么、需要自己准备什么、注意什么等等五、教研活动准备充分的准备是为了解决正式教研活动中研究内容的丰富性与研究时间的有限性这一矛盾教研活动一般以会议形式举行,组织者与参与者都要事先作好准备,使互动交流能高效运作具体的准备内容有:1聘请专家参与教研活动一定要有一些学科教学专家的参与,要聘请那些能上课、会评课、会命题、对相关主题有深入研究成果的有基础教育实践背景的专家教研要引人入工程化思想,实现教研项目化坚持学术性与实践性并重,以高质量的供给和点拨评价推动教师的教研和学习需求教研内容要在教师认识能力之内,但又要在其知识结构之外,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研专家的专业引领作用。

2准备教研资料要根据教研活动的主题和要求确定是否准备相关理论学习否准备课例,是否准备不同学术观点,是否准备PPT和影像资料等确定主发言人由于时间限制,教研活动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因此定组内教师做主题准备,并作为主要的活动发言人,主发言人根据况可设定1-2位参研人员的研修每个参与者必须在参加教研活动前要进行深度备课,带着自己的思想和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5应变备课比如有效应对冷场、鸦雀无声(如用预备性问题引导);应对冗长话语、时于间流逝和偏题(如明确规则,事先设限);应对观点重复、讨论难以深入;应对意见分歧乃至激化;应对“一言堂”、集体失语;应对意犹未尽、欲罢不能;应对兴奋点的转移等这些情况都有待周密思考且有预设应对方案六、教研活动形式头脑风暴是一种互动、高效的活动方式,提倡参与式教研,讲求互动,激发教研积极性教研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学员间的思维互动,通过深入的讨论和辩论,才能澄清是非倡导案例先行的归纳法教研教研时一定要精选案例,研究典型的案例,归纳出有效操作程序,总结基本规律,最后做专题总结教师要有发现、生成的过程感悟才能记忆深刻策划教研活动的注意事项策划教研活动方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主题准确适时和适度教师参加教研的目的就是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如果教研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没有这样的愿望,教研活动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研活动的针对性首先表现在同的针对性有效的活动必须是有的放矢的,而且能准确把握教学改景,切中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教研活动的针对性表现在不同教师群体的需求有准确的把握不同年龄、不同基础、不同学科景、不同工作环境的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需求是不同的,教研组长在教研活动的组织上要有“观众意识”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教研活动的策划,既要有充分的准备,更要尊重真实的生成任何活动都要精心准备,但过度准备,墨守计划,把教研当作预设节目的流畅表演则不应提倡充分准备是为了促进教师交流的“火花”,“预设”是为“生成”服务的只有当教研活动能够起到激活“生成”的作用,活动才是成功的教师教研活动的创新,必须克服传统培训单向信息传输的弊端要让活动过程中可参与性的机制优势充分发挥,这种机制优势的更重要的意义是,它可能会产生超越预设的新的生成这种生成,既有个体意义,也有共同意义教师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常常反映在对这种生成的敏感、驻留与利用上教师教研的目标达成没有明确的起点与终点,它是真实参与后的无形提升要鼓励大家真实投入,真实投入就必然会有真实回报3。

体现教师的可参与性有效的活动,应让参加者真正融入其中但要让众多现场的参加者随组织策划者参与进来却并不容易,这既需要具有以“参加者”为核心的意识,也需要许多操作性的设计人的学习往往需要一定的任务驱动有任务作介质,教师才能跟着动起来因此,教研活动的策划应该善于设置让不同层次的教师思考或行动的参与点,并尽可能为大家提供及时交流共享的机会此外,教研活动中平等、合作与分享的氛围也是影响参与效果的重要因素这对组织策划者和参加者的角色定位都有相应的要求既要规划好活动的具体环节,也要把握好话语主动权的调控,避免无价值的交流体现同伴研究的氛围教师教研活动的收获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进步,二是行为的改进我们常把教研比作教师成长与进步的“扶手”,而“蹬阶”的关键是在研究活动后是否能够形成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行为的理解与建议如果活动中大家或人云亦云,或激烈争辩,却没有形成明确共识的话,明天的教学就还会是“原来的星星”和“原来的月亮”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必须要看它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否具有建设性当然,研究的共识并不同于行政会议的“决议”,它不是狭义的大家共同接受的结论,更多时候它表现为大家对多种行为的具体分析只有将研究共识转化为进一步的教学建议,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改进才是教师教研的目的。

也就是说,教师教研既要达成研究共识,也要关注行为跟进.5体现专业引引领的指导教学研究都应把沟通教师的理论与实践作为着眼点我们的目标并不在于显示理论研究的深奥,而在于教师能讲出教育教学的朴素道理教师教研是促进教师学习理论与应用理论的“链接”与“导引”如果能够通过理论的学习与运用,根据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抽象化或系统化为更高层次的理论雏形,那就是教育教学研究的较高境界教师教研活动的水平与质量也反映在能否很好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否帮助教师形成基于实践的理论体现研究的延续和拓展试图通过一次活动就解决问题是不切实际的要达到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需要坚持对主题进行多方位持续研究每次活动的过程是否能做到持续研究,可能是决定教研活动成效的关键因此,成功的教研活动策划要善于将教研活动的影响扩展到平时工作实践中,将若干系列性与连续性的表面相异而实质相关的研究活动联系在一起对某一主题的阶段性的连续研究,应该体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即“形成共识一行为跟进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改进”它可以是大主题下的小专题的深入“剥笋”,也可以是分工研究的共享交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