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摘要: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为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并列入CITES公约附录中自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过度收购、非法捕杀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大鲵种群数量下降极为严重,湖南、安徽等地的大鲵产量在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下降超过80%,分布区也极度萎缩,形成了12 块岛屿状区域,目前分布于以我国中部山区的长江流域为主的17个省区部分已建立的大鲵保护区经费短缺,人员不足,管理不力,状况不容乐观非法捕捉和栖息地丧失仍是威胁大鲵生存的主要因素,保护管理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现对大鲵的生活现状,人工饲养,饵料状况,分布情况以及大鲵的常有病害、种质资源和现今对大鲵的保护力度等做了一一介绍关键词:大鲵,种群,分布,保护,养殖,病害在今年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刊登了北大教授高克勤与美国学者合作发表的关于最早真螈化石记录的论文,真螈是两栖动物纲里面的一个原始类群,在研究两栖动物起源进化方面有重要意义,此次,高克勤与美国学者合作,在我国内蒙古地区发现了距今1.6亿年前的真螈类动物化石,是该类群已知最早的化石记录发现的真螈化石可归为隐鳃螈科,与现生大鲵(因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所以俗称娃娃鱼)有直接亲缘关系。
故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珠江中上游及汉水上游的深山峡谷溪流中,由于大鲵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如人为捕杀、环境污染等,自然资源严重衰竭,国家将其列为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大鲵现属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全长可达1米及以上,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大鲵雌雄异体,头扁宽,口大眼小,皮肤棕黑、光滑湿润 头有疣瘤 、四肢短小、指、趾前四后五,具微蹼,大鲵的体色可随不同的环境而变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体表光滑无鳞,但有各种斑纹,布满粘液身体腹面颜色浅淡,喜栖于山间小溪石缝之间阴暗潮湿之地性情凶猛, 肉食为主 ,五六月间产卵于岩石之上, 随水漂流孵化 广布于贵州、 四川 、湖北、 湖南、 陕西 、河南、 广西等17个省区 近年来 ,由于滥捕乱杀, 资源日渐匮乏 但大鲵在动物发展进化过程中有极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 同时大鲵又具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人工养殖是保护、开发、利用这一珍贵资源最好的办法一、大鲵的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中有详细记载:“ 鲵鱼, 山海经谓之人鱼 ,大者名衠, 鲵声如小儿, 故名。
山海经云: 决水有鱼, 状如衟 ,食之已痴疾 ,性甘淡, 能截疟大鲵为肉食动物 ,其肉细嫩, 味道鲜美, 含有优质蛋白质和丰富的氨基酸 、微量元素 现代医认为, 经常食用可以聪明益智 ,延缓衰老, 提高造血和免疫功能, 对防止心脑血管系统 、恶性贫血、恶性肿瘤、 癌症有很好的作用 其皮肤分泌的粘液含有多种 “蛙皮素” 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作为新的 “抗生素” 药物来源研究开发大鲵的皮肤、 肌肉、 脏器 、骨骼及其分泌物均可入药 大鲵的脂肪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 是治疗烫伤 、烧伤的特效药 中医认为, 大鲵性甘平、 味淡、 有补气、 养血 、益智 、滋补、 强壮之功能 主治神经衰弱 、贫血、 痢疾、 疟疾等 用于病后、 产后身体虚弱、 肾虚阴亏、 肺痨咯血、 久痢脱肛等 春秋捕捉, 除内脏, 取鲜肉用之 民间常用大鲵肉250g切成块,加少量油盐, 炖熟食之, 可治贫血、 痢疾 、肺痨等 以大鲵皮肤焙干研粉末, 桐油调之敷于烫伤、 烧伤处, 周即可痊愈根据《中国大鲵肌内脂肪酸组成及其抗氧化研究》大鲵肌内脂肪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 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作用因此, 大鲵肌内脂肪是开发保健品、药品及护肤品的良好资源,但是肌内脂肪中的 PUFA易遭受氧化而损失,在提取过程中当温度超过 50e 时, 不饱和脂肪酸中的双键就容易被氧化, 所以, 在提取肌内脂肪的过程中, 应注意避免高温长时间处理, 贮放期间也应注意保持温。
目前, 我国使用的抗氧化剂大多数是合成的, 使用较广的有丁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对甲苯酚(BHT)、没食子酸丙酯(PG)、特丁基对苯二酚 (TBHQ)等 本研究表明, TBHQ对肌内脂肪酸的抗氧化作用显著优于BHA和 PG动物实验表明, 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有一定的毒性和致癌作用, 现在许多学者致力于开发天然抗氧化剂,它们的种类可分为维生素、黄酮衍生物、天然多酚类, 有关这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多目前, 天然抗氧化剂大多只停留在实验阶段, 油脂的抗氧化措施大都主要采用添加抗氧化剂的方式, 因为添加抗氧化剂经济、方便可行、可靠性高, 当然开发天然的抗氧化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二、大鲵的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大鲵良一般营养成分的含量:大鲵和草鱼、鲢鱼和牛蛙一般营养成分含量见表1由表1可知,大鲵肉的水分含量为81.78%,蛋白质含量为14.05%.脂肪含量为3.46%灰分含量为0.71%与鱼类的有鳞鱼草鱼.无鳞鱼鲢鱼.两栖类牛蛙进行比较,大鲵肉中的水分低于草鱼,高于鲢鱼、牛蛙;蛋白质含量低于草鱼、鲢鱼、牛蛙;脂肪含量低于鲢鱼,高于草鱼、牛蛙;灰分低于草鱼、鲢鱼、牛蛙表一 大鲵肉营养成分与草鱼、鲢鱼、牛蛙的比较品种 水分 蛋白质 脂肪 灰分大鲵 81.78 14.05 3.46 0.71草鱼 82.71 15.10 0.45 I.71鲢鱼 76.48 15.80 5.56 1.10牛蛙 76.31 18.90 2.1 1.09大鲵肉中谷氪酸含量最高,其次为天冬氨酸、亮氨酸、赖氮酸、精氨酸,最低为胱氪酸。
除了亮氨酸含量外其他氨基酸的含量分布与草鱼和鲢鱼基本上一致大鲵肉中亮氨酸含量明显高于比较的草鱼、鲢鱼和牛蛙,高达78ms/g干物质,赖氨酸含量达到74.28mg/g干物质在lg干重大鲵肉中,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EAAI及4种呈鲜味氨基酸(谷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的含量均高于草鱼和鲢鱼.与牛蛙基本相当由于大鲵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保护动物,出生高贵,其皮革制品具华贵价值如果将人工繁殖的大鲵加工成高档皮革制品,如高档男女皮鞋、高档女裙、高档男女式皮具(手袋)等,肯定会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随着人们对大鲵皮革制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反过来又会对大鲵的人工养殖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就会为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为农民增收作出贡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对皮革产品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而且更追求皮革的艺术化、装饰化、高档化特别是近几年,从国内国际皮展、市场信息及专业杂志上,都可感受到爬虫类、飞禽类、海生类皮革开发的热浪,且很多产品如鳄鱼皮、鸵鸟皮、蛇皮、鸸鹋皮、蜥蜴皮、袋鼠皮等,都已进入人们的生活关于大鲵皮革制品的开发,国内外尚无报道,仅有与之相近的鱼皮和鳄鱼皮等皮革制品开发利用的报道。
通过比较研究发现,鱼皮因鳞片花纹美观,质地细腻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但鱼皮张幅小,纤维强度低,开发利用前景受到限制鳄鱼皮张幅较大,皮革粗犷,适于做豪放的皮具等产品而大鲵的皮革质地柔软、光滑、耐磨、富有弹性、透气性和防水性好,既具有鱼皮的细腻,又有鳄鱼皮的粗犷和豪放,张幅比一般鱼皮大,比鳄鱼皮略小,是加工高档日用皮革制品的宝贵原料以湖南省每年开发制革 12万张计算,其产值将达到 1亿元以上因此,大鲵皮革制品的开发,是达到合理的产业链开发和有效的资源保护的重要举措,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三、大鲵分布及资源变化1 分布大鲵原记载分布于我国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四川(包括重庆)、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17个 省(四川省生物研究所,1977 ),而据叶昌嫒等(1993 )和杨大同( 1991)报道,除上述17 省外,云南也有大鲵分布然而,费梁(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1999)对河北省是否有大鲵提出了疑问,曹玉萍等( 1999)已证实大鲵在河北省从未有过分布据我们初步调查发现江苏省目前几乎没有大鲵合适的栖息地,并且文献中也没有明确的大鲵在江苏的分布点,因此我们认为大鲵在江苏是没有分布的。
大鲵曾分布于长江、黄河和珠江广大的流域,大部分栖息地位于长江中上游流域,包括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等省在长江下游的大别山区、黄山、九龙山一带也有大鲵分布 1996年在青海省曲麻莱县通天河的一支流中捕获1 条大鲵(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989 ),1987 年在青海扎多县扎多乡境内捕获 2条( 2000年7 月王跃招个人通信)黄河流域大鲵的主要分布地为山西省的厉山地区、河南的卢氏县和新安县、陕西的洛南县和甘肃省秦岭北坡的天水县;据新华社报道,2000年 7月28日在黄河上游大峡水电站附近岸边也发现1 条大鲵在珠江流域大鲵则分布于珠江上游支流北江、柳江等地区2种质资源变化及现状在 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鲵一直被作为一种水产资源来收购因此大鲵产地收购量的变化可大致反映出当地大鲵资源受到破坏的情况,其数量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如陕西省太白县1973年1979年 6月期间大鲵的收购量下降66%;重庆酉阳县1966至1971年期间收购量下降50%.据报道,四川、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大鲵野生种群数量曾非常丰富(阳爱生,刘国钧,1979;陈广城,1988;刘国钧,1989),而近年来这些地方大鲵数量下降,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已经灭绝。
如四川省大鲵的分布区原为马边、雷波、青川、绵竹等 28个 县,然而自80年代中期后,大鲵在其中 11个县已灭绝(2000 年6月胡锦矗个人通信)再如湖南湘西自治州原本10个县产大鲵,但如今有 5 个县大鲵已绝迹(刘国钧,1989)我们于2000年春夏在四川马边、安徽祁门、休宁县等过去大鲵资源非常丰富(叶昌媛等,1993;胡小龙,1987;陈壁辉,1991)的地方进行考察通过走访和实地调查,未见到野生大鲵或得到较多关于大鲵的信息,说明当时其数量已十分稀少2001年 5月7月我们在湖南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对大鲵进行野外研究的 2个多月中,共观察到 8 条大鲵另外从 1998年2001年间当地至少有11 条大鲵被捕杀;在酉阳县从1991年2001年所破获的捕杀大鲵案中共有 120多条大鲵这些情况虽不全面,但可大致说明当地目前还有一定的种群数量,但与 1980年以前收购的数量相比是非常少的部分分布区大鲵种群数量的下降乃至濒危或灭绝,以及收购量下降反映了野生大鲵资源在我国已遭到极严重的破坏究其原因,一是历史上对野生大鲵的收购,这种收购不分性别和年龄,更为严重的是非法猎捕至今仍然非常普遍如我们在野外调查过程中常常发现偷猎者在河中安置的捕捉大鲵的工具。
其二是由于砍伐森林、修建水库引起水位升降等人为活动导致了大鲵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甚至造成某些种群灭绝(胡小龙,1987)如我们在四川马边调查时,见到河谷两边山坡上的林地几乎全被开垦为耕地,大鲵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的破坏其三是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和非法毒鱼、炸鱼造成的水体污染,也导致了大鲵数量急剧下降如 2000年夏季在重庆市酉阳县土坪河发生一起毒杀大鲵案,在约长1km的河段共毒死大鲵近 100 条,而且全为体长不足 10cm的幼鲵,对该地大鲵造成极大的破坏其四是由于大鲵自然繁殖力弱,繁殖季节野生雌鲵卵巢成熟者仅为41% ,而雄鲵精巢成熟者仅为26%(阳爱生等,1981),这使得野生大鲵资源受破坏之后其恢复力很差3遗传多样性问题大鲵作为一个古老的有尾两栖类,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