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清代废园书写的园林反省与历史意义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19MB
约40页
文档ID:46633435
清代废园书写的园林反省与历史意义_第1页
1/40

臺大文史哲學報 第六十五期 2006年11月 頁73~112 臺灣大學文學院 清代廢園書寫的園林反省與歷史意義 侯 迺 慧∗ 摘 要 清㈹的園林文㈻大體㆖雖承襲了傳統園林文㈻的內容與風貌,但是也 ㈲其㈵出的表現,其㆗最具㈵色的㆒類,當屬廢園文㈻在歷經了宋明兩 ㈹的鼎盛之後,清㈹出現了很多廢園書㊢的詩文作品以此為研究對象, 本文首先說明清㈹常見的廢園遊憩現象,並分析其遊憩廢園的原因在此 背景之㆖,探討廢園書㊢㆗的硬體景象,從而反省園林要素與㉂然㆟文之 間的對應關係接著分析廢園書㊢㆗的情意主題,說明其㆗的哲理領悟與 懷古結構對廢園遊憩現象與廢園書㊢㈲了基本的認識之後,本文進㆒步 剖析清㈹園林文㈻㆗常常表現出強烈的荒廢意識,文士們在園林興盛之 際,往往會預想將來荒廢的事況,並在園記㆗不厭其煩㆞記述其荒廢的歷 史;顯見清㈹文士潛在的無常感與荒廢意識最後總結㆞探討清㈹廢園書 ㊢所寓含的意義,包括園林本質意義的省思與園林發展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清代 園林 廢園 園林文學 懷古 95.07.04收稿,95.11.24通過刊登 ∗ 國立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臺大文史哲學報 74 一、前言:園林荒廢意識的歷史積澱 在清代之前,整個中國園林文化的發展,都是以遊賞名園、美園、盛園為風尚。

在造園師精心的設計與園主細致的整理之下,人們賞園林優美的景色,遊園林趣味的空間,契園林天人合一的境界,享園林幽深寧謐的境質整個園林遊賞歷史一直是生氣活潑的;縱使是實踐隱逸意義的園林主流文化,也仍然在寧靜恬適的情境中盈溢著明照的生命力而所有的園林書寫也都在歌讚不同的生命趣味與生命意境 但是發展到了清代,上述這樣的園林文化傳統雖然仍在進行,卻同時出現一股特別的遊賞之風和情調迥異的園林書寫:就是遊憩已經荒廢的園林,以及在文學作品中對園林荒廢的強調與預見,顯現出清代園林文學中特有的荒廢意識這種現象在有清以前實已經過一段時間的積澱,才逐漸成為一種常見的明意識 園林載體既然是由諸多物質性要素所建構而成,在漫漫時流的沖蝕下,必然會因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詳下文)而有所老舊破損或傾圮壞廢所以常態下,園林只要有所新建,壞損的命運就不可免職是,在園林發展的漫長歷史上,所產生過的廢園必然是為數眾多但是,在園林興盛之前,亦即宋代之前,園林尚未大量出現,所以園林的荒廢往往是個別的現象,不會引起普遍的關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較多荒廢園林的應屬唐末五代時期的洛陽,此在《洛陽名園記》的序與論之中可見一二不過因為:第一,這是洛陽一地的特殊現象;第二,這些園林都屬「公卿貴戚」所有,尚未普遍於一般士商;第三,這是由於朝代更迭時戰亂兵火的強力摧毀所造成;第四,宋初正是園林方興未艾之時。

這四個原因同時存在,所以文人心中尚未生起明顯的園林荒廢意識 宋代既是中國園林史巔峰期的開端,那麼,到了明代,大量的廢園就會出現在明代文人的園林書寫中,確實出現大量的廢園題材,其頻繁程度遠遠超過其前的唐宋兩代雖然此時的園林書寫呈現出對園林空幻的認知,但是正處園林發展巔峰期,明代文人不但正視園林空幻的問題,而且積極開展出一些對治幻化的方法他們或者以轉換園林存在的形態來避免園林的頹敗,如汪汝謙的不繫園,此可參閱曹淑娟的〈園舟與舟園――汪汝謙湖舫身份的轉換與局限〉;1或者在明代園林正欣欣向榮發展的整體氛圍中,以其樂觀的希冀,大量1 《清華學報》36 卷 1 期(2006),頁 197-236 清代廢園書寫的園林反省與歷史意義 75 地藉由園林題記與園林圖畫的創作來永存園林的面貌與園主的精神,此可參閱侯迺慧 〈園林圖文的超越性特質對幻化悲傷的療養――以明人文集的呈現為主〉一文2 可以說,明代文人在比較大量的園林荒廢事實中,確實認知到園林荒廢終將成真,但是他們還有強烈的企圖心去對抗這個事實,用人為的力量去彌補所以,園林的荒廢意識並沒有成為一種強烈的明意識而且,在當時,仍有大量藝術造詣超逸的園林作品不斷在新增之中,大家仍浸淫在遊賞佳園名園的悅樂之中,少有遊歷廢園的動機(清人遊廢園的原因詳下)。

所以相較之下,明人遊歷廢園的事況不但少見,而且對廢園的直接書寫也少3 到了清代,大量廢園再度產生這種現象已不是偶發的事件清代文士從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已經看到園林荒廢的史實屢次發生,了解那是不可對抗的事實,而且又在親自遊歷廢園的情境中加深了幻化的悸動可以說,清代文人的園林荒廢意識不但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唐宋以來歷史積澱的結果 在清代的園林文學作品中與廢園相關的詩文大約有兩百篇;4如果加上大量的「重修某園記」或「重修某亭記」等一類的作品中對園林荒廢歷史的記述,則數量更為可觀 廢園書寫的前提是廢園遊憩活動的發生,故在探究廢園書寫的內容之前,必須先簡述並說明清代的廢園遊賞概況查慎行有〈拂水山莊〉詩三首,雖然詩題顯現出的只是一般園林的吟詠,但第一首有詩句云:「名園未到已神傷,指點雲山入渺茫老屋尚支秋水閣,墓田新拆耦耕堂……猶有游人來買醉,兩湖煙月屬鄰莊」5「名園」未到已神傷,表示遊園之前已知道名園荒蕪的事實;入園所見果然景物已非:老屋舊駁,廳堂新拆,園址部分已成墓田這樣一座廢敗的園林,猶有遊人前來買醉,表示當時前來遊此廢園的人不只詩人一個由此可知,遊憩廢園在當時確非特出的異行,而是一種平常的遊賞活動。

這些遊憩廢園的活動,有些是專程特意的安排,以廢園遊憩為主要的目的2 《政大中文學報》第 4 期(2005),頁 123-154 3 所謂直接書寫是指遊歷某座廢園而直接描寫所見景象,明代文人所流露出來的園林荒廢的認知,往往是在園記或園林圖記寫作時,讚頌這些圖文作品足以對抗園林荒廢而長存不朽 4 此為全面翻檢清代文集所得每一本文集中,查閱賦、記、序、跋、詩等部分的作品 5 查慎行,《敬業堂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卷 16,冊 1326,頁 214 臺大文史哲學報 76 如蔣士銓〈烏龍潭訪汪氏廢園〉、6洪亮吉〈泛舟訪青山莊故址……〉,7由詩題中「訪」字可以了解詩人是有意地去拜訪廢園的,這表示他們對於廢園具有一定程度的興趣,也認為廢園有值得遊訪的地方又如李調元有詩題為〈七月廿三日陳六邀同侍御劉乙齋……(共列七人名職)遊王家園〉,8從「邀遊」二字看來,此次遊賞這座「破蘚走青蛇,頹墻竄青鼠」的廢園,亦為刻意的安排 較諸刻意安排還更為強烈的是陳作霖的〈尋小倉山隨園故址〉,9「尋」字描述的是,隨園的園址範疇及面貌已經嚴重損毀,不易辨識但是詩人仍然基於特殊的情懷,堅持在「牽袂荒榛徑外纏」的艱辛情況下,費力地尋探這座荒廢的名園。

這顯示出,清代的文士基於某些原因,把荒廢的園林也當作遊賞的對象,從中得到一些情意心理的滿足至於原因為何,下節將會細論 有時廢園的活動則是出於非刻意的即興如胡天游〈尋春國郊不十里而近得故侯廢園〉,10是在京都尋春時,意外地發現了廢園,才進去遊憩觀覽的又如陳玉璂〈秋杪同琅霞偶過蔣墅賀氏廢圃有感用工部江村韻〉,11則是偶然不經意地過訪廢圃這些即興的遊訪活動,雖非特意地以遊廢園為主要目的,但是在發現廢園的時候,仍然願意進入遊觀一番,並且以之為題而書寫詩文,表示清代文士認為廢園有其可遊可賞可憩、可書可吟之處,有其特別的情致意境值得書寫 正因為清代文士認為廢園有其可遊之處,也有其值得書寫的特別意境,所以有清一代的園林文學中,可以看到相當大量的廢園題材他們不但敘述廢園的景象,緬懷廢園的繁榮過往,而且感嘆興衰的無常,領悟生命與歷史進行的6 蔣士銓著,邵海春校,李夢生箋, 《忠雅堂集校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卷 13,乙酉上,冊 2,頁 978 7 洪亮吉,《洪北江詩文集.鮚軒詩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刊正編)卷 8,冊 87,頁 487本詩題目為〈七月十二夜偕孫大暨王吳二秀才易僧服泛舟訪青山莊故址薄暝銜醉歸仍至旗亭痛飲四鼓乃別〉,因題長,引錄時僅截略其要。

8 李調元, 《童山詩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叢書集成新編) ,卷 8,冊 72,頁 353 9 陳作霖,《可園詩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續修四庫全書),卷 23,冊 1569,頁 609 10 胡天游,《石筍山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續修四庫全書),卷7,冊1425,頁528 11 陳玉璂, 《學文堂詩集》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叢書集成續編) ,卷2,冊155,頁518 清代廢園書寫的園林反省與歷史意義 77 軌則,甚至了然萬法空幻的本質,使整個詩文充滿了蒼涼的美感,懷古的情調與哲理的冷靜最特別的是,這些廢園經驗深深地烙印在文士心中,以致於在創園之初或園林鼎盛之時,已預想將來園林必將荒廢的命運,從而影響他們的造園觀念與態度他們也在園林書寫中,特意強調園林荒廢的歷史與過程,顯現出一股強烈的廢園意識同時在興衰的回顧中,對於造園一事有了深切的反省,這些反省對於園林的本質與發展歷史深具意義 因此,本論文的重點有七:一、說明清代遊賞廢園的現象,二、說明廢園的定義與成因,三、說明清代廢園的硬體書寫,從而呈顯清人遊賞廢園之因及對園林要素的反省,四、說明清代廢園的軟體書寫,懷人與懷古的情意主題與特有的結構特色,五、說明廢園懷古的哲悟與反省,六、論證清代文士的園林書寫中特別強烈的荒廢意識,七、最後總結地討論清代廢園書寫所寓含的本質意義與歷史意義。

二、廢園的定義及成因 在進入下文之前,先界定廢園所謂的廢園,指的是:一般定義下的園林實體,12因為時間因素及人事變化而無人照料,終致荒蕪廢敗這樣的園林實體或者空間範疇可能沒有改變,仍然是完全與外隔離的獨立空間;也可能已是牆傾屋倒,園林邊界不清的空間;甚至可能是面目全非,但其地曾為某園是可辨識、可確定的這些廢園在當時最常稱為 「廢園」 、 「廢圃」 (如上引詩題) ,有時稱為「荒園」、13「野圃」,14或是「某園廢址」、15「某園故址」;16很多時候則是直稱「某園」,雖然看不出其為一般園林或廢園,但細讀詩文的內容則可確定為廢園,如姚鼐〈從千佛寺過汋突泉暮飲張氏園〉,詩句有「卻入12 多指具有建築、山石、水景、花木和布局等五大要素而可居息、可遊賞的藝術空間,可參見中國園林相關的著作 13 如劉掞, 〈荒園〉 , 《玩草園詩鈔》(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叢書集成續編),無卷數,冊156,頁29 14 如吳錫麒,〈八月十四日查小山招同人載酒出右安門至草橋飲于丁氏野圃〉,《有正味齋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續修四庫全書),卷11,冊1468,頁477 15 如陳作霖,〈遊方氏藿甘園廢址〉,《可園詩存》,卷23,冊1569,頁610。

16 如洪亮吉,〈七月十二夜偕孫大暨王吳二秀才易僧服泛舟訪青山莊故址薄暝銜醉歸仍至旗亭痛飲四鼓乃別〉,《洪北江詩文集.鮚軒詩卷》,卷8,冊87,頁487 臺大文史哲學報 78 荒園洗盞坐」,可知張氏園為廢園17又如周容〈陽羨吳園〉一詩,從詩題看來似是書寫一座普通的園林,但是細看內容卻是「當日琴牀淨,即今縈女蘿舞鶴何處去,蒼鼠窺人過」,18足見所謂的陽羨吳園即是一座廢園上節所引李調元所遊的「王家園」也是剩下青蛇、蒼鼠與頹墻的廢園由此可知,清代許多書寫廢園的作品並未在標題裡顯示出廢園的事實,必須細讀內文方可辨識出,這些都是本文重要的研究資料 大抵稱某園、廢園(圃)、荒園(圃)、野圃者,多為園林要素仍在且面貌可辨,只是荒蕪破敗了;而稱廢址、故址者,則多為園林要素已失,園林面貌不復可辨,或者面目全非以上都是本論文所研究的廢園 至於廢園的大量出現,就歷史的發展軌則來看,應該發生在園林興盛之後;在中國歷史上,是明代開始出現大量的園林幻化的現象和書寫19而清代則進一步地將廢園當作可遊可賞的對象,正視廢園所含蘊的特殊美感,從中感發出諸多的情意主題而明清兩代的大量園林幻滅或廢園存在的現象,正是宋明兩代園林鼎盛後的必然結果。

從廢園產生的原因來看,就可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