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奈达的“对等功能”翻译理论.docx

caoka****i34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9.28KB
约2页
文档ID:131047383
奈达的“对等功能”翻译理论.docx_第1页
1/2

奈达的“对等功能”翻译理论摘要: 本文阐述了尤金. 奈达―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及其主要的翻译核心理论“对等功能”本文主要结合具体事例阐明了翻译“对等功能”理论文章表明翻译工应该学习奈达的翻译理论成果及其实事求是的精神 关键字:奈达 翻译 对等功能尤金. 奈达(Eugene A. Nida)出生于1914年是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界影响很大其中, 影响最大就是他的“功能对等”理论一、奈达的“对等功能”翻译理论“动态对等”翻译观首次出现在公众的视线是在1964 年,奈达将这个新的名词发表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他总结了翻译《圣经》的工作实践经验, 提出圣经翻译中出现的两种基本倾向: 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所谓动态对等翻译, 就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译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之后,奈达给出更进一步的解释,是在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 他提出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针对意义和语体而言奈达将“动态对等”修改为“功能对等”是在他与瓦德尔合著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

与“动态对等”相比,“功能对等”则更具有说服力所谓语言的“功能”,就是指它在使用过程中所发挥出不同的言语作用, 形形色色的语言所具有的表达形式不可避免的会有所不同, 不是发音, 词条或语法知识不同, 就是表达形式或用法习惯不同, 当是它们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彼此相似甚至相同的功能奈达对于读者反应很在意,他在其理论中经常谈到这个问题, 之所以会这样重视读者的反应是因为在他看来, 翻译是为以读者或者说言语接受者服务的, 要评判一个译文的好与不好, 首先要看读者对译文的翻译如何功能对等”的灵活性很大, 对此,奈达也承认对等的程度取决于原文和译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差异越大, 对等程度越低奈达还提出关于对等的两个层次: 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最高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的读者应该能够以与原文的读者相一致的方式理解原文并更进一步地欣赏原文, 这是翻译工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最低层次的对等,就是指译文读者能够想象到原文读者是如何欣赏原文,这是需要透过对译文的理解的对于最高层次对等的追求更多的是为翻译工树立一个目标, 而并不是指实际翻译工作的效果这是因为翻译效果的对等很难验证, 除了翻译工和极为少数的读者, 大多数的读者通常是不会同时阅读原文和译文的, 而且译文读者阅读后所接受的信息量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

绝对的对等固然少见, 但翻译工仍应以追求对大程度的对等为目标, 并要尽最大的可能忠实原文, 尽量降低翻译中信息的流失在英译汉中的“一词多译”现象对于大多数翻译工来说一直是个难题但有时翻译工也能成功地将其移植到汉语语境下, 既保留了原文的表面含义, 也使中国读者能够领会到在原文中所体现的玄妙和乐趣语言的表层含义虽然各不相同,但其深层结构却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各不相同的语言却发挥共同的功效,和汉和英语有着太多的相似或相同之处, 这些相似或者相同的特征构成了这两种语言的对等互译的基础与此同时, 有很多人质疑“功能对等”理论, 认为它有很多不足与缺陷他们认为由于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到两种语言的翻译上就是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在原语中能够起到同等功能的词汇与表达,比如说涉及到词条的文化内涵方面和修辞方法等翻译时举例说明, 在汉语中,“龙”是一个具有很深文化渊源的词, 它在英语中对等的词是“dragon”, 但是实际上,听到“dragon”这一词时,西方人的心理反映与中国人听到“龙”这个词汇的时的心理反应是截然不同的龙”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灵异动物, 是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被描述为会吐火的丑陋怪兽; “龙”在中国象征着权利, 尊严,通常是中国皇帝的象征, 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却代表魔鬼与罪恶。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 “dragon”不是“龙”对等的译文所以说, 想要达到语言之间的动态对等是有一定难度的汉语中的“扫帚星”是汉语特有的,而“jinx”则是英语特有的如果中国人说 “She is a comet.” 英美人可能不会理解英美人笔下的“yellow publications” 与汉语的“黄色刊物”也不是一回事又如在一种文化中, 具有一定含义的词句、意象、比喻等等,在译成另一种文字时就有可能部分或者完全丧失在原文中的含义与韵味如果用译语中意义或效果相近或相同的词句、意象、比喻来翻译, 就会容易造成文化上的偏差,误导译文的读者这种现象以双关语表现的最为明显由于汉语和英文含义相近和相同的词语多数包含互不相同的其他含义, 还有语言中词义与读音之间基本没有关系, 双关词的深层含义往往很难甚至无法译出例如: 2007年新年联欢晚会小品《策划》中,“炖鸡”与“炒作”中的“炖”与“炒”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等语,因此外国人很慢理解其中的妙处二、总结总之,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于汉语和英语的互译的适用性很强, 因为这一理论既为翻译工制定了较为理想的目标, 又指出了翻译的相对性和灵活性; 既强调忠实原文, 又重视译文和原文的契合程度, 扩大了可译性的范围, 是一种对实践很有指导意义的翻译理论。

对于奈达有两个结论: 一是奈达的理论著作重要的价值, 这些著作都是他对翻译的认识二是奈达对世界翻译界的影响很大奈达在美国《圣经》翻译学会的工作得到了学会和世界《圣经》译者的广泛肯定,他的丰硕学术成果及其兢兢业业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学习的参考书目:1. Eugene A. Nida,2001,Contexts in Translating,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2. Eugene A. Nida, 2003, Fascinated by Language,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3.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