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马戎*摘要:全体国民对所属国家的政治认同和国家层面的政治文化认同是国家软实力 体现的重要方面中国的民族构建思路应该是建设以国家认同为最高政治认同、 以公民权利为核心诉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多族群的民族国家国家层面政治 文化应该是建构一个包括了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民族主义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建 构和国家政治文化建构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要发掘和强调中华各族的共 性,消除社会制度与文化生活中存在的民族区隔,全面理解“保护语言与文化多 样性”关键词:政治认同 政治文化认同 公民权利 中华民族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软实力21世纪既是一个科技、经济、贸易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各国之间在经 济发展、金融贸易、资源获取、科技创新、文化交流和外交攻防等领域开展激烈 竞争的时代,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在各领域的国际竞争中,每个国家都 在积极争取不断加强本国的经济实力、基础设置建设、国防能力等,但是不可忽 视的是,每个国家也必须同时关注本国“软实力”的发展与建设什么是一个国 家的软实力?有三个方面需要讨论与关注马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邮编:100871第一个方面,就是全体国民对所属国家是否存在高度政治认同。
在工业化和 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国家”是由西欧国家创建并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国家组织形 式和国际法主体,其它国家的“民族构建”进程由于历史基础、内部结构和外部 条件各不相同,对本国各群体的称谓(“民族”、“族群”、“部落”等)不同,推 动政治整合的思路和措施也不同许多亚非拉国家虽具有“民族国家”的外形, 但内部各群体对国家的政治认同的程度千差万别如果各群体没有把所属国家视 为共同的最高政治认同,有些群体接受西方的“民族”理念并自认为是独立“民 族”,出现族群层面的“民族主义”,那么,在这个国家中就始终存在分裂的风险 所以,国内各群体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和对国家的统一努力维护的程度,是一个国 家最重要的软实力第二个方面,就是包括各族群在内的全体国民是否分享一个共同意识形态和 追求一个共同的社会价值体系,即共享国家层面的“政治文化,,认同,这是国家 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它可以是某种意识形态(如共产主义、自由主义),也可 以是某种排他性很强、带有“政教合一”色彩的传统宗教只有当其在大多数国 民中具有很强感召力并成为民众内心的共同信仰时,它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的 “政治文化”,它对国民的凝聚作用超越人类学概念的“文化”(语言、传统文化、 生活方式、血缘祖先等),甚至可能超越具有开放色彩的现代宗教。
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矛盾激化的阶级革命时期,曾在苏联和中国发挥了 凝聚各族贫困民众的重要作用,成为全国性的政治文化,“阶级认同”成为最核 心的认同身份但在消灭阶级后的和平建设时期,这一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凝聚 力必然处于递减趋势今天的中国要使“国家统一”建立在一个更牢固的基础上, 面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感召力持续弱化的现状,必须考虑如何调整或重新构建中 国社会在国家层面上的“政治文化",否则在新的社会分化中出现的矛盾将危及 国民对社会制度和中央政府的认同如果一个国家不稳定、缺乏凝聚力,那么它 就是在软实力上有重大缺憾的国家第三个方面,就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与文化传统相关的 道德素养、艰苦勤俭的奋斗精神、对知识的渴求、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和对下--代 教育的高度重视等,都体现出了国民的基本素质但是能否使一代代国民具有高 度竞争力的知识创新能力、具有坚忍不懈的奋斗精神,具有宽容博大的政治和文 化胸怀,具有深切的社会关怀和合作精神,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国家教育体系的设计、运行和不断改善提高本文主要关注第一和第二层面,对第三个层面即教育制度问题将不作讨论二中国如何提高本国的软实力(-)中国的“民族构建”思路在第一层面,中国需要重新反思我国“民族构建”(nation building)的基本思路 与实践。
民族w (nation)概念、“民族主义”(nationalism)运动和“民族国家” (nation state)体制都起源于工业化时代的西欧,随着西欧新兴“民族国家”强 大后推行的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主义扩张,其他地区的政治实体被动地效仿“民 族国家”对自身政体进行改造这些传统政治实体(传统帝国、部族国家、松散 联盟等)最终可能演变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也可能建成一个包含许多族群的 “民族国家1949年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如 果我们今后继续坚持这一 “民族构建”的基本思路,就必须处理好56个“民族〃 整体之间(而不是群体成员之间)在政治权力、经济利益、文化权利诸领域中的 平等问题由于中国56个民族在人口规模、居住模式(聚居或散居)、发展基础 (聚居区的资源和基础建设水平)、现代产业中的综合竞争能力(整体的受教育 水平、行业和职业结构)差距很大,这些领域中以“民族”为单元的“民族平等” 在实践中难度极大,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些难题不仅存在于汉族和少 数民族之间,同样存在于不同的少数民族之间在一个多族群的民族国家,把全体国民作为一个“民族”(nation)来进行构 建,如"美利坚民族” (American nation)和"印度民族”(Indian nation),而把 国内具有不同语言、血缘、宗教、文化差异的群体称为“族群”(ethnicgro叩s)。
政府和民众在考虑族群之间的“平等”时,主要着力点是(各群体)个体成员之 间的“平等”,这样在人曰规模、居住模式、发展基础等方面的群体差距因素可 或多或少得以淡化,使社会和每位个体成员的关注力都集中在个体成员自身的竞 争能力(语言能力、受教育水平、就业技能、健康情况等)和社会经济地位(职 业、收入、社会地位等)上,并以公民权利作为争取公平竞争和平等待遇的合法 性基础尽管有些人会把一些具体事件与其种族、族群背景联系起来解读,但是 在法律上,任何一个不平等的事件都是一件只涉及作为具体当事人的某位族群成 员、个体公民的孤立事件,这种视角就使主流社会在努力帮助少数族群个体成员 提高其竞争能力或对已发生的不平等事件进行补偿时,获得了用以缓冲矛盾的空 间与时间,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以“族群”为单位的群体性事件和冲突, 同时也可以逐步消除族群“民族主义”得以滋生的社会土壤在这样的基本思路 和制度框架中,以国家认同为最高政治认同、以公民权利为核心诉求、“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的“多族群的民族国家”也是社会相对稳定、群体矛盾相对较少并 容易处理的公民一法制国家二)中国国家层面的“政治文化”如何构建在第二个层面,自1949年建国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消 灭一切剥削阶级、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劳)分配”的新社会)作为一种政治 理想,在全国各族干部、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中享有极高的权威,拥有类似宗教 信仰那样的神圣性和感召力。
这一意识形态的神圣性和感召力在文化大革命后逐 渐下降,这反映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出现的许多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和各种宗教影 响的不断扩大,人们开始讨论如何重建中国社会主体文化和重新树立国民“信仰” 的问题①以某种宗教作为重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基石在实践上并不现实首先, “政教合一”的政体与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政治原则完全不相容;其次,除了个别 区域(如西藏),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主流也从未出现过“政教合一”的政体; 第三,中国从来也不曾是一个宗教国家,目前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公民 有信仰自由;第四,欧洲国家在历史上曾经由基督教占主导地位,宗教改革后成 为政教分离的世俗国家,但基督教信仰在欧美各国民间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凝 聚作用并成为国民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中国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没有类似的历 史经历和宗教基础,无法仿效如果以中国某个传统思想与道德文化体系(如儒学)作为重建当代中国“政中央政府也在积极探讨各种恢复社会主体文化的具体措施,如前几年宣讲的“八荣八耻”活动 治文化”的基石,同样存在困难第一,虽然儒学有许多精华部分应当继承,但 近代历史证明它未能有效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甚至--度成为中国社会接受工 业文明的障碍,儒学能否“脱胎换骨”成为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社会主体文 化,尚在未可知之列。
第二,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的传统宗教信仰(伊斯兰 教、藏传佛教等),对发源于中原地区的儒学的认同度并不高所以,在中国不 存在以某一种宗教(如佛教)或某一种传统道德体系(如儒学)作为全体13亿 国民的信仰来整合、凝聚国民的前景第三,建国60多年来我国教育体系中社 会思想、政治理念教育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精英和民间大众对 儒学的了解是支离破碎和肤浅的以上这些因素都使儒学成为全国性主体文化的 期望极难实现在与现代公民一法制国家相联系的“民族国家”建构中包含全体国民的“民 族主义”,即一个包括了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民族主义,也许可以作为中国今后 构建国家层面“政治文化”的选项作为一种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政治文化”, 国家民族主义在许多国家显示出超越语言、宗教和血缘认同的更宽容的包容力, 凝聚和团结了国内各族民众并使他们在国际竞争和外交事务中显示出创造力和 自信心,而且由于国家层面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相重合,在国际事务中很 容易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也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所以,是否需要加强与国家认 同相关联的国家民族主义,应当是我们思考如何在中国构建全国性“政治文化” 的重要选项三“文化”的三个层面在人类社会中,最为复杂、涵盖面最宽、人们解读差异最大的一个概念可能 就是“文化”,它上可以涵盖抽象的哲学理念和社会政治原则,下可以涵盖具体 的乡间民俗和艺术风格,可以说凡是与人类生活与行为相关的价值观念、行为规 范、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等等,都可以纳入“文化”范畴。
从行政区划和国家建 构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把人类社会的“文化”粗略地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从人类社会整体角度来认识的全球性的(至少跨越国界的)文化, 包括世界性宗教、语言文字体系、哲学体系、艺术形式等这些文化要素和具体 内容在其创立、发展过程中从发源地向周围地区传播,不同地区发源的文化在交 流中彼此渗透、相互影响第二个层面是政治实体(国家)内部经过不断整合而产生并立足本国境内社 会的特有文化,包括一种(或几种)国内通用语言文字、由主流社会倡导并被其 他国民认可的宗教信仰、带有本国特色的意识形态体系等等即使同出一源的宗 教或意识形态体系,进入不同国家后,会根据各国具体国情而演变出各自不同的 特点这里我们强调的是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具有“国家特色”的文化体系第三个层面则是各国内部各类群体拥有的文化包括:(1)族群(ethnic groups),其成员分享血缘、语言、宗教、习俗和心理认同;(2)地缘性群体, 其成员对一个固定地域及其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等有认同感;(3)行业群体, 有自己的组织形式、特定经济活动和行业文化;(4)宗教群体,有一定的组织形 式、专职人员队伍和信众每类群体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
当我们对文化进行以上三个层面的划分和讨论时,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文明或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传播,始终处于动态演变进程 中这种传播可以跨越行政边界(国界),也可以跨越种族-民族-族群边界我 们不应把不同的文明看作绝然不同、彼此对立的部分,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彼此 影响我们应看到各种不同的文明之间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既存在矛盾,也存 在沟通的基础,彼此渗透,盘根错节,这是我们理解世界文明体系时需要注意的第二,在一个国家内部,几种不同的文化群体(如族群)之间可以和谐共存 各族群既有自己独特的群体文化,乂有与国内其他族群共享的国家文化,甚至受 到国外文化的影响各种文化、各种宗教并存体现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