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与适应变动与适应 ————对英国现代化过程的再认识对英国现代化过程的再认识钱乘旦钱乘旦现代化是一个变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不断消失,新的社会因素 不断出现,对这一点,人们已经有较多的认识但现代化还有另一个侧面,即 社会对变动的适应力仅只有变动并不足以促成现代化,变动与适应相结合, 才是现代化成功的关键变动可以改造社会,使它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它也可 以摧毁社会,使之成为一堆废墟变 不一定是好事,只有对变动的迅速适应, 才体现社会的生命力因此,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变动的 速度,也取决于社会对变动的适应能力变动和适应问的平衡机制,是现代化 过程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在这一方面,英国显然是一个典型因此,了解英 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变动与适应现象,将有助于认识现代化过程本身 (一) 现代化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表现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消费化,在英国,这些 都是由工业革命完成的英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完成生产方式的转变,成为 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工业化是经济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机器取代手工,工厂取代作坊,蒸气动 力取代人力畜力,这些都使生产力发生巨大飞跃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英国 经历了急速的变动,千百个工厂、千百根烟囱突然拔起,机器的轰隆声震动大 地,千百年来人受到各种自然力的支配,现在人成了自然的主人。
一时间,英 国的棉布象流水般涌向世界,英国的煤和铁滚滚地征服全球世界上谁也没见 过这么多财富,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充斥人间英国成了名符其实的“世界 工场”,它的工业生产力超过世界上其它地区的总和新生产部门发展起来, 其中最主要的是机器制造钢铁成为人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人为取得更多的生 活资料,就必须用更大的规模先生产工具于是,大批人走出农村,走进工厂, 农村被遗忘了,城市成了一切,农业的英国死亡了,新生的是一个工业社会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完全是个农业社会,这不仅因 为农业是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也因为国家权力的基础——贵族的根基在农村 城市是农村的附庸,不仅在经济上依赖农村,在政治上也是唯农村马首是瞻 工业化完全改变了这种结构城市的作用越来越大,渐渐成为财富和地位的发 源地,随着城市经济地位的上升,城市逐渐起着领导作用城市的价值成为全 社会的价值,城市的生活方式为全社会所模仿农村以城市为榜样,现代文明 在城市中发生农村的领导地位消失了,城市成为国家的支柱国家发达与否 往往可以从有多少城市人口来判断,工业大城市的规模则成为国家强弱的标准 之一城市化是工业社会的一大标志,时至今日,人们仍可用城市化的程度来 区别发达与不发达国家。
工业化还引起了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由于社会财富大量涌现,生 产已超越维持人生存的基本需要,温饱不再是生活的目标,人们便开始追求享 受和舒适,社会向消费型发展,生产和生活趋向消费化大工业为大众消费创 造了可能性,过去只为贵族生产的奢侈品,现在成为用机器生产的普通消费品; 过去只是宫廷才有的豪华摆设,现在却进入普通的中等阶级家庭1851年有一 个法国人曾这样说:“象英国这样一个贵族的国家却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而法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却只会为贵族生产L (P222-223)就连社会最低 层也在逐渐分享工业化的好处了,当时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大陆的农民都穿 木履,英国的工人却穿长袜”马克思在激烈批判资本主义剥削的同时,也认 为资产者的超额利润使工人分得一杯羹很显然,经过工业革命,英国各阶层 都比欧洲其他国家的相应阶层富裕一些,这就是工业革 命的成果 总之,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大变动,它使人们摆脱几千年 来传统经济结构的束缚,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英国工业革命对现代文明 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我们现在要问的是:为什么工业革命首 先在英国发生?从技术的角度说,工业革命能够发生,主要是由于新机械及新动 力的出现。
但机器和动力都不是18世纪的创造,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就知 道许多关于机械的知识,甚至还有过“机器”中世纪在这方面进步更大,钟 表就是一个例证但中世纪却严格压制人的创造力,很多有创造才能的人不仅 没有因卓越的发明受到尊重,反而遭受迫害,甚至罹杀身之祸意大利许多城 市就明确规定:凡擅自创造发明的人,须受严惩,其中包括罚款、驱逐甚至处 死在英国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例子是威廉·李的发明李 在1598年发明织袜机,结果被看成是危害社会的恶作剧,于是受到残酷的迫害, 在英国无法生存,不得不迁居法国,最终在贫困中死去可见社会阻止创造, 维护现存的秩序,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共同特征 动力的使用也是这样,关于蒸汽的力量,人类早有所知,蒸汽可以转动轮盘, 这在亚历山大大帝时就知道了但蒸汽用于实际生产,却只有在18世纪的英国 才有可能水力、风力也是这样,风车、水磨甚至已经为人类服务了上千年, 然而也只有在18世纪的英国,水力才成为大生产的最初动力 事实上,英国这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是在新科学新知识触 发下发生的技术大改造,而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用于生产,使生产突然间发生 飞跃这使人们感到,工业革命在这时发生,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过去缺乏应 有的知识,也不是由于生产没有发展的潜力,而是由于社会故意压制生产,不 让它得到应有的发展。
因此,生产发生飞跃的关键不在于生产本身,而在于社会和政治的因素; 不在于人有没有创造能力和必要的知识,而在于社会能不能创造条件,使人的 才能得以发挥,知识得以应用换句话说,社会的潜在结构能否容忍变革,适 应变革,这成了工业化能否发生的关键 18世纪的英国恰好就具有适应变革发生的机制,这时的社会不压制变革, 相反在某种意义上它还鼓励人的创造力在经济上,它已经开始“农业革命”, 陈旧的耕作方法废弃了,新技术新品种不断引进圈地运动打破了中世纪农业 的传统格局,同耕共作式的敞田制度被废除贵族和乡绅摆脱了村社痕迹的最 后束缚,现在他们腾出手来,为追逐利润而拼命奋斗这种资本主义式的经营 意识正是后来实行工业化所需要的,尤为重要的是,它首先产生在地主乡绅— —这个传统社会的支柱中间,这就为适应后来整个社会的更大变动打下了基础 在政治方面,18世纪英国有一个较宽松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由“光荣革命” 所造成,它虽然不是民主的,却也不是专制的它允许不同的利益在议会中表 达出来,多元的政治结构已经形成国家对个人的控制已经放松,社会对人的 价值已经承认,“自由”这个词已不是空谈,它具有实际的社会意义最重要 的是,中世纪的宗教狂热已经淡化,信仰虽还不完全是个人的事,不服从国教仍受到歧视;但理性主义已明显取得了胜利,对上帝可以有多种解释,宽容已 成为信仰领域的准则。
这样一个社会鼓励人的自由精神,因而随时准备去适应 自由所创造的任何变动由此可见,18世纪英国具有最灵活的社会结构和最宽 松的适应机制,由这个社会去触发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当然不是出乎意料的 事很难想象在一个严格控制的社会里, 会允许自由的人以自由的意志去自由地选择任何变动 (二) 工业革命是一次社会大变动,但它也带来许多新问题 首先,工业化使人变成机器的奴隶,造成劳动者的社会价值大贬低人支 配自己劳动的时代过去了,工厂制定统一的作息时间和规章制度,机器则强迫 人按照机械的节拍从事劳动劳动被剥去一切“创造”的伪装,变成赤裸裸的 谋生手段,因而变得枯燥无味如果说在工业革命前一切能工巧匠都能和诗人 一样争夺“艺术家”的桂冠,因为他们的产品都是“创造”的成果;那么现在, “劳动”意味着机器操纵的体力劳动;诗,则是悠闲的标志,是智慧的结晶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尖锐对立,而以体力劳动者的被牺牲为代价 城市化使城市人口膨胀,住房紧缺,环境污染,卫生设备差,犯罪率高, 道德水平降低,人际关系冷漠,两性关系随便,贫民窟的居住条件难以忍 受……所有这些弊病使人们回想起田园诗般的“快乐的英格兰”,尽管这“快 乐的英格兰”从来只存在于人的幻想之中。
于是,人们对城市化的指责接踵而 来,城市被说成是万恶之源虽说对城市的这种指责是不公正的,在诸多的城 市弊病中,有些是属于新文明诞生时的阵痛,如住房问题;有些则属于初次推 行工业化因没有经验而造成的差错,如城市缺乏卫生设备等但无疑地,社会 下层是承担这些灾难的受害人,城市化至少在形成初期降低了劳动人民的生活 质量和道德水平,它当然也是以劳动者的被牺牲为代价 更严重的是,工业化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却扩大了财富分配中的不合理, 使贫富不均极为严重这种情况是由英国的工业化道路所造成的在英国工业 革命中,“自由放任”是基本的国策,根据这种方针,政府只负责处理政治事 务,经济问题则应当尽量不去干预,任其自由发展当一个国家以家长制方式 进行管理,政府事事插手时,提倡“自由放任”无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给经济 松绑,让工业得到自由发展但英国人把这种政策实行得太彻底了,结果,国 家对一切经济问题袖手旁观,而不认为应该对社会每一个人的生存负责任于 是,生存被看作是纯个人的事,是每个人自己的经济活动,它既不需要别人干 涉,也不允许别人干涉富人的财富是不可侵犯的,穷人的贫穷也同样不可侵 犯;富人的富裕是合理的,穷人的贫穷也同样合理。
国家对一切都听之任之, 一切都在自由竞争中自生自灭社会就好象大自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英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很深刻的首先,国家完全不参与经济活动,让经 济在“自然状态”中自生自灭,结果加重了经济领域中的无政府状态当经济 繁荣时,没有某种机制可以阻止其过快的发展;当危机发生时,又没有某种调 节的力量可以缓解它的危害,以致造成巨大损失危机与繁荣的周期震荡是自 由资本主义的特征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国家放弃执行经济职能的必然 结果 其次,国家放弃对分配的监督保护作用,促成少数人暴富,多数人赤贫 工业革命必然造成某些阶层(或集团)地位上升,某些阶层(或集团)地位下降,某些阶层(或集团)甚至受排挤,生活来源受到威胁,这在任何一个国家实行工 业化时,都是可能发生的事;即使在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由于技术进步和 经济结构变化,也还会碰到类似问题如果国家能作为一种超社会的力量对分 配加以调节,本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但工业革命时的英国政府恰恰不愿意 这样做英国本来有国家干预分配的传统,教区负责救济贫民就是这种情况 然而当工业革命企图用“自由放任”打破传统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束缚时,它将 国家的积极作用也一同否定了。
其结果,就是听任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悬殊过大, 贫富不均过于严重,甚至产生严重的贫穷现象当然,这又是以劳动者的被牺 牲为代价 工业革命中产生的种种弊病,归结起来都造成同样后果,即拉大了社会上 层和下层间的贫富差距,使许多人享受不到工业革命的成果,在财富极大丰富 的条件下,却出现难以置信的贫穷问题社会必须对此找出补救的方法,否则 将影响到工业社会本身的合理性可见,面对工业化的巨大变革,社会能否有 某种调节机制,自我适应,自我完善,去伪存真,弃恶扬善,这不仅关系到千 百万人的生存问题,而且决定着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 所幸的是,英国社会表现出极大的适应性,它不仅能调节自身的结构,使 之适应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变动;它甚至能促成新的变动,成功地解决了劳动者 被牺牲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它改造了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蕴育出一种 新的社会形态——福利国家 但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国家从不干预到干预再到承担责任几乎是质的转 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前面已经说过,“自由放任”是对传统社会束缚 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否定,社会若没有这一进步,便不可能容忍对传统经济结构 的任何突破但新的社会问题表明工业革命中产生的一切弊端正是出于“自由 放任”,因此不进而再否定这个原则,新社会本身就难以维持。
起初,“自由放任”是资本主义的金科玉律,它伴随英国渡过了自由资本 主义的黄金时代在这段时期,谁反对“自由放任”谁就会被视为异端,为社 会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