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苏教版选修《学以致其道》原文和译文

j****s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7KB
约8页
文档ID:49452965
苏教版选修《学以致其道》原文和译文_第1页
1/8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语文版《论语》选读电子课文10《论语》选读《学以致其道》注译评【原文】 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19•7) 【注释】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肆,古代社会制作物品的作坊 【译文】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4•24)【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原文】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2)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 贫15•32) 【注释】 (1)馁:音něi,饥饿 (2)禄:做官的俸禄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 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原文】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敢不用情(2)。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3•4)【注释】 (1)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 “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 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 ,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 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评析】 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他 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 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在孔子时代,接受教 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 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原文】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6•13)【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 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 ,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也已1•14)【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 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 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 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原文】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 44 岁,生于公元前 507 年孔子死后 ,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 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 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 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 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 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 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 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 短命死矣(3)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 (6•3)【注释】 (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 31 岁 (4)亡:同“无”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 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 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评析】 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 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 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原文】 子曰:“攻(1)乎异端(2),斯(3)害也已(4)2•16) 【注释】 (1)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2)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3)斯:代词,这 (4)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 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 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 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原文】 卫公孙朝(1)问于子贡曰:“仲尼(2)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 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 9•22)【注释】 (1)卫公孙朝:卫国的大夫公孙朝 (2)仲尼:孔子的字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 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 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评析】 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

子贡说,孔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 有固定的老师给他传授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 扬光大的责任,这不需要什么人讲授给孔子表明了孔子“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 学习过程 【原文】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 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1•10)【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 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 31 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 52 0 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 ,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 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 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 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 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 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 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 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 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 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 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 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

前者可以导人 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原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1),切问(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9•6)【注释】 (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 (2)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译文】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 仁就在其中了 【评析】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再一次谈到它的重 要性的问题原文】 子入太庙(1),每事问或曰:“孰谓鄹(2)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 曰:“是礼也 (3•15)【注释】 (1)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2)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 孔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