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木叶吹歌曲技巧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7KB
约4页
文档ID:40747455
木叶吹歌曲技巧_第1页
1/4

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吹奏乐器广泛流行于西南一带的农村中也称“吹叶”, 即吹树叶发声之意吹叶的传统由来已久,隋唐时代的九部乐、十部乐中就有 吹叶;从五代时期的古墓中发掘出来的石刻上也有吹叶的雕像可以吹奏的叶 子有十多种,如龙眼叶、竹叶、柳叶、桔树叶、冬青叶、杨树叶、桐叶等要 选择新鲜、柔软、厚薄均匀的叶子吹奏时,将叶子横放于唇下,用手指扯住 叶子的两端,开着上唇吹奏能发出清脆悦耳、优美动听的音调来用以伴奏 山歌或独奏各种乐曲电影《血与火的洗礼》插曲《苦歌》即以树叶为主奏乐 器 木叶,是苗、瑶、侗、彝、壮、布依、黎、土家、僳僳、阿昌、白、傣、 水、哈尼、仡佬、仫佬、毛南、满、蒙古、藏、汉等族单簧气鸣乐器苗语称 黑不龙、促戈脑侗语称巴眉、 嘎不洛彝语称斯切、斯切嫫壮语称拜美 广泛流行于黔、川、滇、湘、鄂、 桂、闽、海南、内蒙古和东北各地 在我国中南、西南清澈的江河两岸,在云、贵高原的山间小路上,经常可以 听到一阵阵高亢 、悠扬的乐声,这是聪颖的少数民族人民,利用一种叶面光滑、 具有韧性的椭圆形树叶,通 过各种吹奏技巧而发出的清脆、明亮的乐音,就像 是多才多艺的山歌手在欢乐地歌唱木叶 ,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乐器,深 受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人民的喜爱。

树叶虽小,音色优美 ,音乐动人,独具风采关于吹木叶的起源,在黔东南的苗家村寨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 有个苗族青年 小伙叫姜兄九,有个姑娘叫戛兄九,他们的家被一座高山阻隔着, 终年不得相见有一次, 他们“游方”(即男女青年用对歌来谈情说爱)时一见钟 情没过多久姑娘就到姜兄九家来了 ,可是小伙的母亲对姑娘不中意,总想叫 她走为了能挽留姑娘,姜兄九就装病卧床不起, 姑娘也就一直留在身边服侍 戛兄九不知是计,服侍三载不见病愈,便提起包袱怏怏离去 姜兄九紧追出门, 顺手摘下门前的花椒树叶,放在嘴边吹吐真情优美而恳切的木叶声飞过田野、 山岗,飘到半山坡上,姑娘闻声而返,小伙的母亲见姑娘这样一片深情,再也 不赶她 走了他们结成美满姻缘,从此,他们一家过上和睦幸福的生活 在布依族民间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情歌:高山木叶起堆堆,可惜阿哥不会吹, 哪时吹得木叶叫 ,只用木叶不用媒 传说孤儿丹叶,勤劳而纯朴,以打柴卖草为生,年到 25 岁还未娶妻一天, 他在打柴归 途上歇息,见到一种叫关门柴的叶子翻卷合拢起来,经微风一吹, 竟然发出悠扬的“呜呜” 音响,他随手摘下一片试着一吹,叶子也发出清脆的乐 声此后,他每天上山砍柴,都要摘 几片叶子吹,一连吹了三七二十一天,吹 奏技巧熟练了,他能把自己苦难的生活和悲欢的心情,用二十一种喜怒哀乐的 曲调表达出来。

谁知这优美动听的乐曲,竟拨动了天上七仙女的 心弦,她不顾 天上的清规戒律,毅然下凡来和丹叶“浪哨”(布依语为谈情说爱之意)丹叶 在南龙山上,七仙女在北凤坡上,互相用木叶声传送着一首首浪哨歌,你吹来一 首,我回答你一首,两个越吹往一起走得越近,当丹叶走到两山中间时,只见 七仙女像山茶花一样羞答 答地等在那里,手上还拿着一片不老不嫩的叶子他 们成了亲,过着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 从那时起,布依族就兴吹木叶,青年男 女就用木叶声传递爱慕之情,很早就产生了这 首“只 用木叶不用媒”的情歌 类似布依族这样的传说,在僳僳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中也很流行,直到今天,他 们仍有吹叶邀情的风俗 木叶,是最简单、最古老的乐器原始社会狩猎时代,曾用以拟声捕猎禽鸟, 后来逐渐转化为以声代乐、以音伴唱的乐器了几千年来,吹木叶盛传不衰, 但见于史籍较晚到了唐代, 吹木叶更为盛行,在皇室宫廷乐队中也占有一席 之地,正式用于“十部乐”的“清乐”中 《旧唐书•音乐志》称吹木叶为“啸叶” 并记述宫廷音乐“叶二歌二”表明在乐队中有 歌唱者二人、吹叶伴奏者二人 唐代历任岭南节度使的杜,精于研究吹叶,他在《通典》 (卷一一四)中说:“衔 叶而啸,其声清震,桔柚(叶)尤善;或云卷芦叶为之,如笳首也。

《 新唐书• 音乐志》更明确记载演奏宴会时有“吹叶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乐队在演奏像《 景云河清歌》和《霓裳羽衣曲》等重要乐曲 时,也一定要有吹叶这时的木叶,已身价倍增 ,受到隆重礼遇唐代大诗人 白居易,在《杨柳枝词八首》(六)中形象地写道:“苏家小女 (六朝歌妓苏小小) 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唐代诗 人郎 士元,在《闻吹杨叶者二首》诗中描绘得更加淋漓尽致:“妙吹杨叶动悲笳,胡 马迎风 起恨赊若是雁门寒月夜,此时应卷尽惊沙”天生一艺更无伦,寥亮 幽音妙入神吹向 别离攀折处,当应合有断肠人可见,那时人们就津津乐 道木叶吹奏技艺之高、音乐感人 魅力之大了晚唐之时,洛阳有位名叫柳枝的 歌女,年方 17 岁,就已擅长吹叶音乐,她在管弦的伴奏之下,可奏“天海风涛 之曲,幽忆怨断之音”,使听者无不荡气回肠,为之震憾 在唐代的文献中,也记载着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吹奏木叶的文字,在当时的南 诏地区(今云南大理),青年男女恋爱时就常以叶声表达爱慕之情唐代樊绰的 《蛮书》中有:“俗法,处子孀妇,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卢 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 呼召。

在四川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 建墓的二十四幅乐舞浮雕中,其中就有一幅是乐师口含 木叶吹奏的图像,他席 地盘脚,正襟端坐,右手两指岔开扶叶,左手中还持一串树叶备用, 表情逼真, 栩栩如生以上所述完全证明,早在 1000 多年前,木叶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 而且是唐代、前蜀宫廷乐队中的常用乐器 吹木叶,要选择优良的树种,通常采用桔、柚、杨、枫、冬青等无毒的树叶, 叶片的结构匀 称,正、背两面都应平整光滑,以柔韧适度、不老不嫩的叶子为 佳太嫩的叶子软,不易发音;老的叶子硬,音色不柔美叶子的大小对吹奏 也有很大关系,过大或太小的叶子既不便吹奏,发音也不集中一般使用的叶 片,以叶长 5.5 厘米、中间叶宽 2.2 厘米左右的 比较适宜(图)叶子不耐吹用,一片叶子吹几次就会发软破烂,不能再用,所以 吹奏时奏者需有多片树叶备用演奏时,要先把叶片上粘附的灰尘轻拭干净,将叶片正面横贴于嘴唇,用右 手(或左手)食指 、中指稍微岔开,轻轻贴住叶片背面,拇指反向托住叶片下缘, 使食指、中指按住的叶片上 缘稍稍高于下唇运用适当气流吹动叶边,使叶片 振动发音木叶就是簧片,口腔犹如共鸣 箱,双手也可帮助起共鸣作用,通过 嘴劲、口形、舌尖的控制,手指绷紧或放松叶片等各种 技巧,改变叶片的振动 频率,可吹奏出高低、强弱 不同的音响,音域达十一二度。

若要使它发出不同 的音色,就需要运用不同的吹奏方式, 通常是按住叶子的下半片,用气吹其上 半片,还有一手按住叶片,另一手轻轻拍打,像吹口 琴那样,发出来的音响既 有共鸣,又能产生波浪音;而技巧比较高的是将叶片夹于唇间,不 用手扶即能 吹奏,像吹竹笛那样,随着曲调的高低,送出急缓有别的气流,吹奏出优美动 听 的旋律;技巧特别高超的演奏者更使人叹服,能够一口同时吹响两片木叶, 不用手指帮助, 同样可以奏出动人的曲调木叶吹奏高低音时,需运用不同的 气量,唇部也随之忽松忽 紧,控制气流的送出吹木叶不能随意断气、断音, 特别讲究曲调圆滑流畅、婉转悠扬 木叶的音色和小唢呐相似,清脆明亮、悦耳动听、近似人声,俗话说:“丝不 如竹、竹不如 肉”,而这小小的一片树叶,却可与人声媲美,就像人声歌唱一 样,并且具有山乡风味它 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有着十分丰 富的表现力,演奏的乐曲大都选自人们所 喜闻乐唱的民歌曲调在湖南等地, 还用木叶为戏曲伴奏在白族、傣族,木叶还用 于白剧、傣剧音乐中 苗族的黑不龙,是黔、滇、湘、桂等省、区的苗族人民喜爱的吹奏乐器,多 使用桔叶、 柚叶和冬青叶吹奏靠近江河地区的苗家人,还有使用大鱼鳞片吹 奏的,既耐 用又发音响亮。

吹木叶特别受到苗族青年的青睐,它与爱情生活有 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常说 :吹木叶可以获得爱情,木叶声是幸福的先声有一 首苗族民歌这样唱道:“一首木叶一首 歌,两首木叶翻山坡,三首木叶翻岔口, 阿妹何时得见哥?”在苗族地区,每当月朗风清之 际,就会从寨边飘出娓娓动听 的木叶声,这是青年小伙子在邀请姑娘出来“游方”,姑娘也能根据木叶吹出的 曲调,辨别出自己的情侣所以在苗族的民歌中,有“吹木叶要趁叶子青 ,谈 恋爱要趁年纪轻”等诸如此类的词句 在苗家,老人和女性是不吹木叶的,只有年轻的小伙子才是吹木叶的能手 直到今天,每当青年男女举行“游方”、“摇马郎”、“采花山”等 社交、恋爱活动时, 悠扬的木叶声此起彼伏在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苗族小伙子用黑 不龙吹的 独奏曲《情调》,旋律柔美、明快,吐音纯净、清晰,滑音抒情、自然,具有 苗寨 独特风格 在广西瑶族爱用榕树叶、龙眼叶、橄榄叶和荔枝叶吹奏瑶族有着古老的风 俗,每年 春节至春耕前,家家备宴畅饮,串寨互贺,小伙子和姑娘则吹奏木叶、 翩翩起舞在一年一 度的“浪平”歌会上,到处响起悠扬委婉、优美动听的木叶 声 聚居在黔、桂、湘三省区的侗族人民,巴眉多用樟树、白腊树等质地稍硬、 韧性较好 的嫩叶子,发音明亮、悠扬。

一般多在白天于户外吹奏,如山上劳动、 路上行走时常常吹奏 自娱除独奏外,也常为侗歌伴奏侗族的青年,常用木 叶吹奏情歌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 自治州天柱县一带流行的《玩山歌》,唱时 就用木叶伴奏帮腔,它从“初相会”到“阿辛尝 ”,中间包括“相思”、“情深”、“白话” 、“分离”等歌调,是专门用以传情达意的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贵州省三穗 县一带聚居的黔、湘边境附近的侗族男女青年,都要到景 色秀丽的圣德山赶山、 对歌,县文化馆还组织吹木叶比赛,优胜者常常成为姑娘的意中人 彝族的斯切是川、滇、黔等省彝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一般选用万年青叶或梧桐 叶吹奏 四川省凉山彝族称木叶为叶笛,在大凉山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大雁 姑娘》,生动地叙 述了聪明伶俐的锅庄娃子,吹得一手好叶笛,引来了大雁姑 娘结成佳侣的故事云南省泸西 县的彝族青年,用斯切吹奏的《爬山调》格外 动听贵州省彝族地区常用木叶为民歌伴 奏,称伴奏的二声部民歌为“倒扣”, 伴奏的三声部民歌称作“三倒扣” 壮族的拜美,是壮家人最喜爱、流传最广的乐器,多选用榕树、龙眼、荔枝、 橄榄等较 为柔软、富有韧性的树叶吹 奏聚居于桂、滇等省、区的壮族人民, 常在劳动休息、赶集串寨和对歌赛会等场合中吹木 叶,是生活中离不开的乐器, 不论在山野林间,还是上、下工的路上,随时都可听到木叶吹 奏的《山歌调》, 正如一首山歌所唱:“太阳出来红彤彤,扛起锄头去做工,今年增产多几 成, 吹起木叶庆年丰。

云南省壮乡有首民歌这样唱道:“壮家本爱吹木叶,祖孙一 辈传一 辈,旧时一吹苦水流,如今一吹心头醉壮族青年小伙子到歌墟对歌 时,常用木叶向姑娘 倾吐衷肠云南省泸西县的壮家小伙子,特别爱吹《山歌 调》 布依族的青年也喜欢用木叶传情,姑娘们常在晚饭以后,穿戴整齐等待心上 人的到来,有一 首《浪哨歌》中这样唱道:“堂屋点灯屋角明,屋后传来木叶 声,木叶好比拨 灯棍,晚上来拨妹的心在湘西土家族流传着这样一首情歌: “吹声木叶唱声歌,木叶掉 下九江河,千里听见木叶叫,万里听见郎唱歌 吹木叶在白族中流传极为普遍,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的白族人民,常用竹叶、 柳叶、栗叶和梨 叶吹奏民间艺人技艺高超,吹奏方法多样,其中鹤庆县农民 盲艺人张树先,他一人常操梆 笛和木叶两件乐器吹奏,忽而笛声嘹亮,忽而叶 声悠扬,表现了青年男女欢乐对歌的情景, 乐曲有《梅花调》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