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解读,第三讲 论政之臣与治国之道,第三节,《任贤》中的贤臣及其与贞观国是之关系,本节要点,《任贤》篇中诸臣的历史形象 诸臣在贞观时期的政治地位及作用 贞观国是与贞观贤臣,《任贤》篇中诸贤臣的历史形象 (一) 房玄龄,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隋时任羽骑尉李渊起兵后,玄龄投入李世民帐下,任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在唐朝官职: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秦王府文学馆学士,太子右庶子、中书令,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司空、太子太傅 其他:李世民心腹,太宗与其联姻 主要功绩:开国战争中,帮助李世民招纳人才;武德中期,帮助李世民谋划争夺储位;玄武门之变后,主持行政机构十余年《任贤》篇中诸贤臣的历史形象 (二) 杜如晦,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隋时任滏阳县尉李渊入长安,如晦在李世民帐下任职 在唐朝官职:秦王府兵曹参军、陕州总管府长史、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秦王府文学馆学士、天策上将府从事中郎、太子左庶子、兵部尚书、检校侍中、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 其他:太宗与其联姻 主要功绩:开国战争中,协助李世民裁决事务;储位之争中,帮助李世民筹划对策;玄武门之变后,主持兵部,对军官、物资等军事重要内容进行管理,主持吏部,负责官员选拔与考核,确立了六部中最重要两部的工作规则。
《任贤》篇中诸贤臣的历史形象 (三) 魏徵,魏徵字玄成,钜鹿曲城人,隋末投入李密帐下 在唐朝官职:秘书丞、直太子洗马,谏议大夫、尚书左丞、给事中、秘书监、侍中、太子太师 主要功绩:李密败后,魏徵劝降李勣;窦建德部将刘黑闼再起后,魏徵领命招抚山东;李世民初为太子,魏徵安抚山东;为李世民定下贞观前期总路线“帝道”“王道”;屡次上书进谏,为李世民广开言路创造心理条件;维护大臣尊严,屡次在太宗面前申明臣子对君主的重要辅助作用;坚决反战,试图践行“非攻”“德教”的政治理想《任贤》篇中诸贤臣的历史形象 (四) 王珪,王珪字叔玠,太原祁人,隋文帝时任奉礼郎,后亡命终南山十余年李渊入长安,派其辅佐李建成,后任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 在唐朝官职: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礼部尚书、兼魏王师 其他:太宗与其联姻 主要功绩:劝太宗广开言路,常劝谏太宗;强调君臣之间互信、互敬《任贤》篇中诸贤臣的历史形象 (五) 李靖,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隋时任长安县功曹、驾部员外郎、马邑郡丞李渊起兵,李靖欲赴江都告发,因滞留长安被李渊所擒,后跟随李世民征讨 在唐朝官职:开府、行军总管、上柱国、检校荆州刺史、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东南道行台兵部尚书、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灵州道行军总管,刑部尚书、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代州道行军总管、定襄道行军总管、左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畿内道大使。
主要功绩:开国战争中征讨四方,在重建江南基层政权方面有所建树;贞观年间,率军征讨突厥、吐谷浑,为唐朝肃清边患《任贤》篇中诸贤臣的历史形象 (六) 虞世南,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隋时任起居舍人隋炀帝被杀后,世南辗转于宇文化及、窦建德军中,后被李世民收入秦王府 在唐朝官职:秦王府参军、记室、弘文馆学士,太子中舍人、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太子右庶子、秘书少监、秘书监 主要功绩:对李世民进行文化教育;犯言直谏,匡正太宗过失《任贤》篇中诸贤臣的历史形象 (七) 李勣,李勣,曹州离狐人,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隋末,随同郡翟让聚众为盗后迎李密为谋主李密败于王世充,降唐,李勣跟随,李渊为之赐姓李 在唐朝官职:黎阳总管、上柱国、右武候大将军、左监门大将军、河南大总管,并州都督、通漠道行军总管、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朔州行军总管、兵部尚书、太子詹事兼左卫率、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太常卿,尚书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司空 主要功绩:开国战争中,将李密控制的地盘、人口献给唐朝,避免了地方混乱;征讨山东,与窦建德周旋;贞观年间率军征讨突厥、高句丽,长期驻守北边,捍卫北疆《任贤》篇中诸贤臣的历史形象 (八) 马周,马周,字宾王,清河茌平人,高祖时为博州助教,太宗即位,马周为中郎将常何门客,代笔上书言得失,为太宗所重用。
在唐朝官职:博州助教、直门下省、监察御史、侍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治书侍御史、检校晋王府长史,中书侍郎、兼太子右庶子、中书令、摄吏部尚书 主要功绩:劝谏太宗,匡正过失《任贤》篇中诸贤臣的历史形象:总论,《任贤》篇所载八贤臣,除按政治关系分为四类外,还可依照其出身,分为以下几类: 1.关中士族/贵戚:李靖、杜如晦 2.江南士族:虞世南、王珪 3.山东大族:房玄龄 2.山东平民:魏徵、李勣、马周,诸臣在贞观时期的政治地位及作用:房杜,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资治通鉴》卷199) 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人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焉《旧唐书·杜如晦传》) 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诸臣在贞观时期的政治地位及作用:其他,“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
《旧唐书·魏徵传》) 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旧唐书·李勣传》) “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行,朕比任使,多所称意《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诸臣在贞观时期的政治地位及作用:总论,诸贤臣就其任职系统,可分为四类: 行政系统:房玄龄、杜如晦、 行政审核系统:魏徵、王珪、马周 秘书系统:虞世南 军事系统:李靖、李勣就诸贤臣在贞观各时期的影响而言,可分为三类: 前期重臣: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王珪、魏徵 中期重臣:房玄龄、魏徵、马周 后期重臣:房玄龄、马周 政治边缘:李靖、李勣,贞观国是与贞观贤臣 总论,《任贤》篇主旨为太宗识才、任贤,所举八人,皆宰相且得善终者,未必皆“论政”名臣 在贞观政局中,李靖、李勣长期处于决策核心之外,未有论政之举;房玄龄、杜如晦为太宗亲信,但并不经常发表明确的政治言论;“论政”较多者,为魏徵、马周,对太宗规劝、引导较成功者,有王珪、虞世南 对于贞观国是的贡献,从现象上来说,魏徵参与了前期、中期大政方针的讨论,而多为思路性、方向性的贡献;王珪、虞世南、马周善于视微知著,从小处发现执政问题,并提出匡正的办法。
真正的制度建设、政策制定,远比《贞观政要》展现的内容复杂得多贞观国是与贞观贤臣 贞观前期总路线,贞观七年,太宗与秘书监魏徵从容论自古理政得失,因曰:“当今大乱之后,造次不可致化 徵曰:“不然,凡人在危困,则忧死亡忧死亡,则思化思化,则易教然则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 太宗曰:“善人为邦百年,然后胜残去杀大乱之后,将求致化,宁可造次而望乎?” 徵曰:“此据常人,不在圣哲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难,三年成功,犹谓其晚太宗以为然 封德彝等对曰:“三代以后,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理而不能,岂能化而不欲?若信魏徵所说,恐败乱国家贞观国是与贞观贤臣 贞观前期总路线,徵曰:“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在于当时所理,化之而已考之载籍,可得而知昔黄帝与蚩尤七十余战,其乱甚矣,既胜之后,便致太平九黎乱德,颛顼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化桀为乱虐,而汤放之,在汤之代,即致太平纣为无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太平若言人渐浇讹,不及纯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耶?”德彝等无以难之,然咸以为不可 太宗每力行不倦,数年间,海内康宁,突厥破灭。
因谓群臣曰:“贞观初,人皆异论,云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徵劝我既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使我遂至于此,皆魏徵之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