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秭归:三峡最大的悬棺群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38KB
约4页
文档ID:510929573
秭归:三峡最大的悬棺群_第1页
1/4

秭归:三峡最大的悬棺群长江三峡地区多悬棺在上起重庆奉节夔门,下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约190千 米的三峡峡谷区域,先后发现了悬棺遗址十余处,集中分布 在峡区及长江支流两岸的悬崖峭壁上,构成了长江三峡一道 独特的风景具体到湖北,境内巴东县、秭归县、宜昌夷陵 区都发现有悬棺尤以秭归县磨坪乡杨林发现的悬棺墓葬群 为最大悬棺是中国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 入棺,高悬棺尸于悬崖峭壁之上悬棺”一词最早来源于南朝梁顾野王(519-581) “地仙之 宅,半崖有悬棺数千”(见北宋李昉《太平御览•武夷山》 卷47弓I)之语而三峡悬棺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据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载:“江水历峡,东径宜昌县之插灶下, 江之左岸,绝崖壁立数百丈,飞鸟所不能栖有一火烬,插 在崖间,远见可长数尺父老传言,昔洪水之时,人蒲(泊) 舟崖侧,以余烬插之岩侧,至今犹存,故先后相承,谓之插 灶也这里所言“插灶”指的就是悬棺,北宋邵伯温《闻 见后录》亦载有:“三峡中石壁千万仞,飞鸟悬猿不可及之 处,有洞穴,累棺椁,或大或小,历历可数,峡中人谓之仙 人棺椁云杨林悬棺群位于秭归磨坪乡杨林村升坪河(青干河支流)岸, 坐北面南,呈近S状分布在长20米高100米的峭壁上52个 岩洞中,洞穴口呈长圆方扁不规则状,直径约2.5米,高1.5 米,原有悬棺131具,后由于风化及河床抬高被埋(升坪河 电站泄洪时冲刷下来的泥沙堆积被掩埋河底),损毁严重, 现在仅能看到五六十具悬棺。

据湖北省文物考古所认定,为 古僰人(巴人的分支)的丧葬之处,最早可追溯至唐朝,距 今约1000多年,极具研究价值悬棺葬是巴族的独特风俗,其目的是古人选择高不可攀的悬 崖峭壁作为葬身之处以示趋吉和尽孝之意其一:借音“高 棺”(高官)以保佑子孙后代富贵;其二.为了保护先人的尸 体,不让人兽侵犯;其三:濮人子孙为了尽孝,(在父母亡 故后)“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 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至于悬棺是如何安放在峭壁上,揣测不外乎如下几种途径: 一是古时河道水位比现在高,用船装运;二是自崖顶用绳索 或滑轮将棺木下吊入洞(磨坪悬棺洞穴中遗存有一捆绳索);三是沿岩壁打栈道抬送;四是搭云梯和木架运上去秭归除磨坪杨林悬棺群外,最著名当属境内西陵峡兵书宝剑 峡悬棺据清嘉庆《归州志》载:“兵书峡,州东二十里, 一名铁棺,灵迹在白狗峡东清王世正《蜀道驿程记》载 云:“过兵书峡,峡半石壁有洞,中有石,形如卷,俗谓武 候(诸葛亮)兵书事实上所谓“兵书”实则为棺木2003 年随着三峡库区蓄水被移至今秭归县城凤凰山江渎庙中内 有3副悬棺,均系整木掏空内核制作而成棺内发现了青铜 巴式矛、巴式戈、巴式柳叶剑、青铜刻刀、青铜凿子、青铜 洗盘、古剑饰、玉珏、花布衣带、布块、箭菔、箭弓等数珍 贵文物。

其中1号悬棺的内外棺有序排列于玻璃“棺”中, 棺中只有头骨一个棺内巴式矛上有虎面纹、回形纹,图似 老虎奔跑状2号棺内主人盆骨已失,性别不详发掘的巴 式矛一面是虎面纹,另一面则是螳螂纹3号棺内主人尸骨 完好,清晰可见尸骨置于两层竹席之上,竹席质地细密,做 工考究发掘的巴式柳叶剑则是素面剑,可能就是相传的“兵书宝剑”,约有四五十公分长悬棺的内外棺均有红、黑漆彩绘纹3号内外棺还有雕刻的棱形纹外棺均有多个穿绳 孔,从而证实悬棺系从上而下悬吊至绝壁岩缝中的此外, 境内九畹溪镇棺木岩亦有悬棺,悬棺地处九畹溪峡谷中,距 地面高50米,有7具悬棺,棺木已损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