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1 / 6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一、考点明晰通过写景或状物来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寓意、借物言志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分析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3、紧扣语境,品味词句,赏析语言 4 、把握形象,赏析手法5、探究感悟,把握文章内涵二、授之以渔游司马祠行走在韩城,庙宇楼阁,行宫故居,历史古迹迹众多,苍松古柏也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耐人寻味, 而我总以为它的厚重,源于司马迁 但凡来韩城的人,是绝不会错过游司马祠的从韩城芝川镇向东,沿着一条宽阔明亮的柏油大道向前走,越过两边民居,眼界豁然一亮,放眼南望, 一座高山巍峨耸立,上面翠柏茂松、郁郁葱葱,假如隐假如伏的祠宇躺在翠柏的环抱之中走过芝秀古桥, 一座高大的砖木牌坊映现眼前,遒劲有力的 “汉太史司马祠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踩着青石铺砌的进山之路,踏上十几个台阶,便是正门,门匾一行隶书“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字体风格清雅,气息高华进入大门,青石铺砌的小径,迤逦蛇行,直通山顶道旁青松挺拔,耸入苍穹,松间的山雀清脆的鸣叫给山上带来一片静谧登上小坡,眼前顿然开阔,一座宏大的祠堂横亘眼前,走近细瞧,上有“汉草书司马迁格言警句展室的门匾,房檐周围红漆驳落,参差不齐,显示出风雨沧桑,进入宽敞的展厅内,一座座散发着笔墨清香的石碑赫然入目。
环视碑石,兀然林立,但见书体或雄浑奔放,气吞万里,或风行雨散,润色生花,或大鹏抟风,长鲸喷浪;或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行迹,留下了那一份对史圣的留恋和敬仰回想细构 “网罗天下放佚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哪里会想到身后的荣耀和高贵苍苍莽莽的梁山啊!滔滔不息的黄河啊!孕育了这样一位惊世奇才!走过“高山仰止的砖木牌坊,极目仰望,巍峨庄严的司马祠卓然屹立于韩奕坡上,松柏环抱,一片苍翠,踩上凹凸不平的石道,沿着千百年来仰慕者攀登的足迹,经“朝神道踏上word 2 / 6 攀登祠墓的石级,石级共九十九级,犹如一条长龙,蜿蜒伸入山顶拾级而上;但觉山势峭拔,眼界开阔,回望身后,但见黄河远去,川源如画这超越了人世万物,独居一山的巍峨祠堂啊!伫立在时间的年轮里,默默地向人们倾诉着什么?饱经风雨剥蚀的“河山之阳巍然耸立,过此,再上九个台阶,便是被韩城人民誉为“太史高坟的司马祠走进祠堂,但见“祠宇堂堂,坊榜将将,院中古柏参天,花木竞秀,松间鸟鸣啾啾,一片幽静史圣千秋四个大字赫然入目,两旁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史记照尘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殿中司马迁坐像,长须飘拂, 双目炯炯,刚毅凛然,显示出不凡的抱负和胸怀,殿中碑石林立,多是后人对他的缅怀和评价,其中尤以郭沫假如的诗评最最优。
诗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首诗高度评价了司马迁一生的功绩,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墓由青砖镶砌,上嵌有八卦砖雕,据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建造墓顶有一株千年古柏,苍劲盘桓如巨掌撑天,柏上鸣雀跳跃,叫声凄凉,似在叹惋那一段凄美的历史,墓旁也是古柏环绕,浓荫蔽空,在千年古柏的近旁,卓然玉立着、一株青翠的柏树,与这株千年古柏相映成趣随后,我有幸看到了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撰写的梦碑一文其文如下:永徽二年九月,余刺同州,夜静坐于西厅假如有假如无,犹梦犹醒,见一女子高髫盛妆,泣渭余曰: “妾汉太史司马迁之侍妾也,赵之平原人,姓随名清娱年十七事迁,因迁周游名山,携妾至此会迁有事去京,妾缟居于同,后迁故,妾亦忧伤寻故,葬于长乐亭之西天帝悯妾未尽天年,遂司此土 代异时移,谁为我知?血食何所?君亦将主其地不揣人神之隔,乞一言铭墓,以垂不朽余感悟铭之铭曰:“嗟尔淑女,不世之姿事彼君子,弗终厥志 百千亿年, 血食于斯 可惜, 如此珍贵的碑拓却没有流传,这段凄美的 梦碑故事却把人们的神思带到了那悠远的时空,让人们为那位矢志不渝的女子洒一掬同情之泪,更为史公那牺牲许多的悲剧人生而叹惋怜惜。
我不由得把那株奇异的柏树与梦碑 故事联系起来,莫非是随清娱精诚所至,感而有灵吧?鉴于此,故随行赋诗一首以示纪念:苍苍梁山,郁郁翠柏史公之祠,高兮传兮悠悠居水,凄凄嘤鸣清娱之志,感而有灵我们一行下山,已是夕阳西下,眺望身后,已是一片苍翠和辉煌word 3 / 6 1、根据作者的游踪,请在空格处填上主要景点的名称正门“高山仰止“河山之阳对应考点:理清文章思路答题思路:通读全文,注意文章各段领起句、关键句中的地点名词,边读边勾勒作者的游踪2、文中描写墓顶的千年古柏有什么作用?对应考点:分析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 :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最根本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社戏 中的景物描写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精神 白杨礼赞 推动情节的开展海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 答题思路:筛选景物描写的语句, 结合结合景物特点、 作者写景的目的和情感态度等内容分析其作用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两句诗的理解4、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请赏析它的语言表达效果5、有人说“厚重一词是本文本文眼,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对应考点: 3、紧扣语境,品味词句 4、把握形象,赏析手法。
5、探究感悟,把握文章内涵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须遵循“句不离篇段的原如此所谓“句不离篇段,一是指不离文体,二是指不离上下文特定的语境,三是指不离文章主旨三、临渊垂钓郁孤台笑了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某某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 它,默默无语, 似蹙眉凝神, 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 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 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某某与某某交界处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 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 ! word 4 / 6 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跨进门厅, 辛弃疾的 菩萨蛮 书某某造口壁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突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竞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
他,一定就是辛弃疾! 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 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于胯部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 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 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 江水、泪水,就这样融而为一了我步出郁孤台, 踱步在与台相连、 沿江而伸的古城墙上城墙很宽, 俨然是一位经风历雨、昂首挺胸的壮汉! 它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胸脯,挡住滚滚的江浪,抵御敌寇的刀箭火炮古城墙,它曾经的斑斑驳驳,它满身的伤痕累累,天地可鉴! 然而,它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 ! 辛公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
此情此景,城墙能够作证,城墙得以共鸣! 我侧过身子,回眸郁孤台的侧影,想起先前楼内的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是的,楼台、城墙都在警示我们:莫忘历史它们也在教诲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 如今的郁孤台, 修葺一新, 绝无当年的伤痕;如今的古城墙, 也无历史的霉点,然而, 民族之魂犹在! 眼下,我没有听到当年凄凄楚楚的鹧鸪声,也没有见到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景,倒是辛公在这里留下的名句激发起我情思连绵,剪之难断如今我们生逢盛世,不乏莺歌燕舞,面对郁孤台的沉吟,清江水的抽泣,焉能置假如罔闻 ?此时, 我的身边不乏热情的游者,但其中无视楹联的却非个别,楼内文人墨客的诗作,吸引不了他们; 脚踩历史足印, 心念古今人事, 显然不是他们的热衷他们登临楼台的脚步,轻快迅疾,徜徉城墙的心情,轻松愉悦,而“楼以诗显,诗以楼传的道理,他们丝毫不想深究我默然了默诵着八百年前辛公以刀剑刻成、蘸血泪写就的名诗,我决心把它谱曲吟唱, 自己吟, 教我的学生吟, 让这首“横绝六合, 扫空万古的词,融入我们师生的心中,融入更多后人的心中! 如今, 我如愿了, 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 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word 5 / 6 注 造口、郁孤台、清江都在某某赣江流域。
淳熙二、三年(1175 1176) ,辛弃疾任某某提刑 (掌管刑法狱讼的官) ,官署在某某,这首词当作于这一二年间龙泉:剑名,这里指宝剑金瓯:黄金做的盆类器皿,比喻完整的疆土,泛指国土1、这是一篇以游踪为线索的游记散文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明确线索的主要语言标志,加以概括,填在横线上 每空限 5字 )(3 分) 仰望郁孤台_ _ _ 2、结合语境,解释第段中加点词语“历史的霉点的含义2 分) 3、说说第段开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两句诗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3 分) 4、阅读文中第段和第11 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说说自己的理解4 分) (1) 古城墙为什么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2 分) (2) 郁孤台为什么“笑了?(2 分) 参考答案一、授之以渔1、展室、司马祠、司马迁墓2、渲染了司马庄严、静谧,肃穆的气氛象征着司马迁迁刚毅凛然、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3、司马迁的丰功伟绩可以和孔子子相提并论,千秋万代、名垂青史这两句诗是对司马迁的高度评价与赞美,他刚正不阿、忍辱含羞,发愤著书- 他的史记逋古今之变,文史兼美,流传千古!4、用词形象新颖,化抽象为具体,极富表现力。
运用了排比、比喻、夸X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 - 节奏感强,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生动表现了书体形态多变,风格各异的特点5、【示例一】我认为“厚重是文眼,是因为文章主要写了司马迁的人品和作品对人们的深厚影响,同时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笔墨又丰厚了这里的文化积淀示例二】我认为“厚重不是文眼,因为这篇游记重在写游览过程,表现作者对司马迁的敬仰赞美之情,而不是韩城的“厚重二、临渊垂钓word 6 / 6 1、登临郁孤台、步出郁孤台( 踱步古城墙 ) 、回眸郁孤台3 分, l 空 1 分 ) 2、历史的霉点:既指敌寇入侵留下的斑驳伤痕,更指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留下的耻辱印记2 分, l 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3、第段开头引用“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两句诗,承上启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一句,承上所写眼前所望之景中间多少行人泪一句,引出对南宋屈辱历史的回顾,点明辛弃疾作词的背景3 分,答出承上启下l 分;答出“引出所望之景,l 分;答出“引出历史回顾或“点出背景,l 分意思对即可) 4、(1) 南宋王朝苟且偷安,辛弃疾 力主抗金,却只能空怀报国志,唏嘘、长叹; 古城墙 甘愿御敌,同样遭遇冷落,只能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
2 分,答出“唏嘘、 长叹的原因, l 分;答出“一样的原因即“南宋王朝苟且偷安,1 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