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词典的另类思考——《传世汉英辞库》所给的启示曾泰元刘云适先生独立研编的《传世汉英辞库》(以下简称《辞库》)跳出传统汉英辞典的思考 模式,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辞书,值得双语辞典界注意本文针对《辞库》的优缺点作一评 价,并且指出它们对汉英辞典乃至于双语辞典的重要启示J、《辞库》简介《辞库》含序言、日录的68页和查字表的32页共计 2122 页,原以二册平装16开 的《中英译写词库》出版于1996年,1997年以原开数合订为精装一大册,1999年修正错误 后改以25开的《传世汉英辞库》重印发行乍看之下,其规模似乎胜于外研社的《汉英词典》 (1995年修订版),直逼吴光华先生主编的《汉英大辞典》(1993年初版,1999年修订版) 然而仔细一翻,才发现《词库》正文只有885页,尚不到全书的一半(41.7%),剩下的一千多 页绝大部分都是索引,其中细日索引有18页,中文索引有520页,英文索引有593页《辞库》的编排方式乃是汉英辞典编纂上的一大创新由于汉字的特殊性,传统编法上 汉英辞典都是以字领词,少数的例外都源自美国1945年美国的作战部(War Department)出 版了以词为本位的汉英辞典 Dictionary of Spoken Chinese ,不再以字领词,打破字词 界线,甚至不收汉字,完全以汉语里自由语素的耶鲁方案(Yale Romanization)之拼音顺序为 词目编排的根据。
其后耶鲁大学1966年修订的同名辞典,除了在耶鲁方案的汉语词目后附上 汉字以为辅助之外,其余均同而Fred Fangyu Wang 1967年所编的 Mandarin Chinese Dictionary ,以及 30 年后 DeFrancis 主编的 ABC 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 (1996),除罗马拼音弃耶鲁方案采汉语拼音方案之外,宏观结构都是如此不管是传统的以 字领词,还是创新的以词为本位打破字词界线,都是以汉语的字词带出英文的对应说法,这 不仅早已为汉英辞典固定的做法,世界上其他语言的双语辞典也是如此,少有人去认真思考 其他编排方式的可能性然而《辞库》却勇敢地挑战了大家习焉不察的做法,开启了汉英辞 典编纂上的另外一种可能性,也为其他语言的双语辞典编纂带来一种新的刺激《辞库》正文的宏观结构参考了罗热首创的分类辞典之编排方式,分六大类:“抽象关 系"、“空间"、"物质"、“智能”、“意志"、“情气每一大类再分若干中类,每一中类再分若干 小类,而每一小类再分若干细目全书共有1 281个细目,如“纸”、“书法”、“印刷”、 “文书”、“书籍”、“献书”、“书名”、“百科全书”、“经典”、“史籍”等。
虽然二者的宏观结 构类似,但是彼此的微观结构并不相同《辞库》每个细Id底下所条列的并不是罗热分类辞典 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而是内容与该细目相并的,注明作者姓名、来源出处、年代日期的书证 每条细目的书证数量不一,少则一条,多则数十条;书证的长度也并不一致,短则一句,长 则数句而自成一个完整的段落;同一•细日下书证的排列并无规则可循,不按年代,不按长短, 也不按任何其他有系统的方法《辞库》在书证里用粗体标出关键的表达方式,随后立即附上 中文对应的说法整体而言,《辞库》书证的微观结构是十分松散的另外,所谓用粗体标示的关键表达方式,大部分在广义上都是与细日直接或间接相关的 o譬如说在“纸"的这个细目中,我们可以找到slip "纸条”,bamboo slips "竹简",the virgin paper “白纸”, cloth matrix "蜡纸”,可是我们竟也意外地发现了 facsimile u传 真”,stationery of the President s Office "总统府用签”,jade lion paper weights “纸镇玉狮子”,pulled out a scrap of paper “拿出一片纸”,甚至是一,些风马牛不相及 的表达方式,in less time than it would take to eat a meal "没有顿饭功夫”,register "登记”,work unit "工作单位”,expensive silk cloth "昂贵的丝织品这些紊乱的 编排违反了一•本辞书该有的系统性,显然《辞库》的编者对于语义场(semantic field)、上 义关系(hypernymy)、卜义关系(hyponymy)的知识是有明显缺陷的。
因为《辞库》1 281个细目下词语的编排是如此无法预测,我们只能依赖书后的索 引事实上,为了既坚持罗热式分类法乂照顾读者查阅的方便性,厚厚的索引似乎是妥协之 I、•必然的产物例如由 Chapman 主编,1992 年出版的 Koget s International Thesaurus 全书近1200页,索引就占了近1/3如此看来,兼具中英文索引的《辞库》,索引占 了近3/5就不足为奇了《辞库》的细目索引把1 281个细日按照第一个字的笔画数加以排列,对于不清楚 哪些是可能细目的读者而言,并无实质作用英文索引可帮助外国汉学家找到对应的中文说 法,像是一本英汉辞典;而以汉语为母语的我们着眼于如何把中文译成英文,所以用到英文 索引的机会非常小中文索引的查阅是颇费周章的,像迷宫-•样的复杂读者要先从中文索 引前的杏字表着手,先依总笔画数或汉语拼音杏到字,然后再依杏字表里该字的页码栏位, 翻到这个字在中文索引的位置,才可以找到若干以此字为首的词日这个中文索引就像是传 统以字领词的汉英辞典,只不过只有词目的空架子,而无英文对应的说法和其他微观结构的 成分(如发音、词类、标笺、例证)找到要杏的词日之后,再依其所标示的页栏位叵【翻至《辞 库》正文,才能找到读者想要查阅的英文对应说法。
相对于-•般汉英辞典一•次到位的查阅方 式,《辞库》要查三次才会到位,既耗时乂费力二、《辞库》的优缺点《辞库》最大的成就,就是首创以丰富的书证,弥补了传统汉英辞典脱离上卜文、只提 供孤立的词汇对应之不足给华人用的汉英辞典应该是积极型的、产出型的辞典,帮助读者 找到英文里对应的说法,并能用正确、地道的英文说出、写出脑子里而的想法传统的汉英 辞典提供了中文词日、其合成词、和其词组在英文里的对应词或解释,但这不仅不够,而且 危险,因为跨语言的词汇对应关系是流动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语境里,同样的中文词目 会有不同的英文对应说法Hartmann早在1980年就说过,在积极型的双语辞典里,词对词 的对应是无法取代语篇比较(textual confrontation)的他认为外语学习者所需要的是真正 的(而不是刻意的、表而的)对应词,以及这些对应词于不同情境之下在搭配上的限制,而惟 有使用对应的话语类型(discourse types)的平行语篇(parallel texts)才有可能确保行文等 值(textual equivalence) (Hartmann, 1980: 89一90)传统的汉英辞典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即使提供了例句,也多半是脱离上下文,刻意造出来的没有语料库基础的单句。
《辞库》在这点上,避开了一•般汉英辞典孤立的语际词汇对应,是符合辞典学的学理的 而其采取罗热分类辞典的概念分类作为其宏观结构,结合《牛津英语辞典》发扬光大的丰富 书证作为其微观结构,也是具有独创性的另外,编者认为台湾的英文教育过度重视引介西 方的事物思想,反而忽略了该如何用英文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文化,所以《辞库》书证的来源, 大都是关于中华文化事物及风土民情的书报杂志,像是英文《中国邮报》(The China Post )、英文《中国日报》(The China Daily )、英文《亚洲杂志》(Asia Magazine )、 《亚洲华尔街日报》(The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英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四 书》、《金瓶梅》、《红楼梦》、《聊斋志异》、《三国志演义》、《镜花缘》)、著名汉学家的英文作 品编者强调这些书证的英文流畅、自然、优美、巧妙,是翻译工作者及英文学习者不可或 缺的好伙伴不妨举个例子来说明《辞库》使用方法之独特及内容上的优点缘”、“缘分”这个概念 原由佛教传入,经过千百年来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茁壮,现在已成为一个不折不扣, 具有强烈中华文化色彩的词了。
传统的汉英辞典,如以吴光华先生所编的《汉英大辞典》为 例,读者按照“缘”的汉语拼音KWTX13 yudn找到了该字,并在第二个义项里找到了该字英 文对应的说法predestined relationship,以及常见的单词、复合词、词组或例句,如“人 缘儿” relations with people; popularity,"姻缘”predestined marriage,"有--面之缘” happen to have met once再往下看,在多字词目里找到了 "缘分” 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以及两条例句(1) “咱俩乂在一起了,真是缘分 So wez re together again. It must be fate. (2) “烟、酒跟我没有缘分 Smoking and drinking don t appeal to me.然而《辞库》的做法却是完全不同的虽然事后才发现原来“缘”是一 个《辞库》分类系统下的概念,一个独立的细Id ,可以从最前面的分类Id录表杏起,不过谁 也无法确定它是属于哪一大类中的哪-中类的哪一小类,因此绝大多数的读者都应该会从中 文索引开始着手。
在查中文索引之前,读者得先从总笔画或拼音杏字表杏到“缘”在索引里 的页码栏位,然后就可以在中文索引的“缘”字底卜找到若干个以此字为核心(用粗体字标出) 的表达方式,如“天缘”、"化斋/缘”、“井缘”、“外缘”、“情缘”、“诸事只要随缘”、“何缘下 凡一走”、“缘分”、“有缘分”、“缘木求鱼”、“缘法儿”、“我有我的缘故”、“缘起”以及“缘 看…前进”确定了 “缘分”及“有缘分”后面的页码栏位,翻问前面的《辞库》正文,便得 到了以下完整的书证:I must be bound to her by some karma 缘分 from a past life. John Minford, tr by, The Story of the Stone, 1982, Vol 4, p. 179Its our fate, you see. People and places have an affinity 有缘分.Their karma 缘分; 因缘 brings them together. John Minford, tr by, The Story of the Stone, 1982, Vol 4, p. 162The Chinese like to talk about ^predestination 缘分;宿命”,and although Keng Erh was no longer a believer, he had not doubted it at all when he first met Hsiao Ching. How else could he explain his finding her in a city as big as Peking? Nancy Ing & Howard Goldblatt: The Execution of Mayor Yin and Other Stories from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 1978《辞库》就是以这种注明来源出处的英文原典,用粗体字标出关键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