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邯郸民间工艺调查报告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0.70KB
约3页
文档ID:420533077
邯郸民间工艺调查报告_第1页
1/3

邯郸民间工艺调查报告邯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民间工艺品更 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经过一假期的走访调查,使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邯郸 的民间工艺说道陶瓷制品,我们不得不想起磁县的磁州窑文化它位于河北省南端, 邯郸市西部,东经114°3'—114°16',北 纬3620'—36属暖湿带半湿润大 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14.4°C距 矿区政府驻地新市区0.5公里总面积32.6 平方公里镇辖17个行政村,33个城市居民 委员会,总人口 6.8万人磁州窑系是我国 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彭城作为磁州窑 的中心,到明代达到鼎盛,成为北方瓷都 古磁州窑陶瓷装饰艺术主要分为:化妆白瓷、 黑釉瓷和低温彩釉瓷三大系列一、化妆白 瓷;二、白釉刻划花三、珍珠地刻花四、黑釉 刻划花;五、宋三彩;六、红绿彩;七、白 地黑花;八、清代褐彩;九、民国蓝花;十、 现代磁州窑图案原料技艺磁州窑的传统生产原料为本地生产,主要有 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 紫木节、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长石等 窑工对瓷土的应用有一套千变万化的技艺使 用,窑变产品五彩缤纷在产品生产中,制 坯应用雕塑、拉坏、盘条、印坯是古代磁州 窑的传统制坯方法。

在原料加工中,窑工因 地制宜创造了一套瓷原料加工技艺磁州窑其美学特征基本为:一、狂放中展示生的渴望二、浑厚中展示福的 期盼三、流畅中展示自由的表达磁州窑陶瓷追求洁白,但磁州当地缺乏优质高岭土,用作坯料的主要是大青土、缸土、三节土等由于原料中含铁、钛较高,在氧化焰烧成后呈灰白或 灰黄色,为了使陶瓷呈洁白,远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烧制就开始出现了白 色化妆技法,北朝烧制的青瓷也都采用过白化妆技法,但是用化妆技法生产 化妆白瓷,并在化妆白瓷上再施以各种纹检疫站装饰,这是宋代磁州窑陶工的伟大发明创造这种独特的装饰法与其它名窑如钧、汝、官、哥等窑以色釉装饰大不相同 也有别定窑的白瓷印花及陕西耀州窑的青瓷刻花这种化妆瓷生产遍布中国 北方许多地区随之磁州窑产生了白釉刻划花、剔花、白釉黑花、绿釉等数 十种装饰技法,产生出一大批艺术很高的精品另外磁州绒画也值得一提,"磁州绒画〃就是以布为纸,以绒为笔的一种 民间工艺这种被称为“东方一绝,现代绒绣〃的“磁州绒画〃,在近期举办的 第四届旅游博览会上获得铜奖据磁县绒画工艺美术厂艺术顾问严树清介 绍,“磁州绒画〃素与铁画、帛画、漆画、芦苇画、麦秆画齐名,古时为地方 特色贡品,史称白叠子,是一种具有浓郁民间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品。

相比磁州窑,馆陶黑陶也是独具特色黑陶即黑色的陶器,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310—1810年,距今已有4000 多年的历史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出土大量黑陶, 从而掀开了中国“龙山文化”光彩的一页,即“黑陶文化”地处黄河中下游的馆陶县,是“龙山文化”的重要脉系,古黄河的恩赐,大量 优质黏土的沉积,为这里古陶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馆陶黑陶选用得天独 厚的黄河古道河床下纯净而细腻的红胶土为原料,经手工淘洗、拉坯、晾晒、 修整、压光、绘画、雕刻等工艺,最后采用独特的“封窑熏烟渗碳”方法烧制 馆陶黑陶经历了岁月与呵护,其愈黑、 愈亮愈显珍贵黑色使人感觉稳重、神 秘、高贵、大方、典雅、内涵深沉,陶 体黑如漆、亮如镜,高雅、有神秘感 黑陶的壮美与崇高让人们感觉到心灵震 撼,宁静而致远如是构成了馆陶陶艺 其工艺的复杂性、风采的多样性、效果 的特殊性和神秘性等几大特点馆陶黑陶文化可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渊源 流畅的文化长河中,孕育的一颗璀璨明 珠人类历史发展中最辉煌的篇章被 馆陶县当今黑陶各界人士誉为“土与火 的艺术,力与美的结品”!被各地美学家 称为“原始文化的瑰宝”大名草编手工艺是我县卫河以东地区传统家庭手工艺制品,妇孺皆能, 多以麦杆制作草帽提篮等物品。

在此基础上,经过民间艺人的研究,又增加 了提袋、茶垫、坐垫、地席、门帘、果盒、纸篓、拖鞋以及用麦草制作的贴 画、贴盒等,麦草贴画集油画、工笔画等艺术于一身,多表现花鸟虫鱼,虎 啸深山,鹿鸣翠谷,悬流飞瀑等题材,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草辫手工艺品在我县及周边有一定的影响,由于经 济落后等原因,所制产品大部分自家使用,部分产品如手工草帽在市场上销 售,在大名县建草辫厂后,我县开始从事草编手工艺深加工,所开发的草编 产品约有千种,产品至欧亚等国家,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曾经起到 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草编手工艺品制作费时、费力,没有可观的经济价值,销路渠道少,一些从事此行业的人员逐步 改行从事其它行业从事此项手工艺的人员越来越少魏县的土纺织历史悠久,上朔到原始 社会晚期进入封建社会后,由编织业进 入纺织业,并逐渐广泛用于民间形成了 “男耕女织”的风俗习惯广大农村中十有 七、八家备有织布机,其土布花样多达200 余种,在市场上广泛销售,并赖以为生 用三页缯和四页缯织出来的花纹布,称之 为土布中的上品,是农户出嫁闺女陪送礼品到了二十世纪60年代,由于纺织业的迅速 发展,人们穿戴已被机织布代替,大量的机 织布用品流入市场,土织布在市场中被挤掉, 织布机也逐年锐减。

到了二十世纪末,魏县 的土纺土织处于萧条冷落状态,大部分农户 的土织布机都闲置起来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工纺织品产生 了新的理念,土纺织又派上用场据目前统计,全县近百个村庄已有3000 多户重操织布机,开始生产各种各色的土布,土布产品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 圈其中沙口集乡大斜街村400户就有100余户又用上了自己纺织的土布产 品以上就是邯郸各地的民间工艺,它们都是这片燕赵大地上的宝贵财富, 值得人们去珍惜传承。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