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敌我识别系统的由来、应用、分类、与发展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9KB
约12页
文档ID:40841187
敌我识别系统的由来、应用、分类、与发展_第1页
1/12

敌我识别系统的由来、应用、分类、与发展敌我识别系统的由来、应用、分类、与发展一、概念敌我识别(IdentificationFriendorFoe,IFF),是指对战场上目标的敌我属性识别敌我识别是现代信息化战场军事对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大大增强作战指挥与控制的准确性和各作战单位间的协调性,显著地加快系统反应速度,降低误伤概率,特别适合于多兵种联合作战使用敌我识别系统,通常由地面询问系统和应答系统及其天馈线系统三部分组成敌我识别器的使用非常严格,必须特别小心,特别是密码绝不能被敌方破译,在战斗机发生坠毁时,安放在应答机密码晶体处的惯性引信炸药会自动炸毁密码晶体,以防落入敌手虽然敌我识别系统在战争中的威力,必须依靠其它武器装备才能最终形成杀伤力但是,如果没有准确的敌我识别系统来发挥作用,武器装备就会像没头的苍蝇那样---瞎碰乱撞二、意义战争与战场误伤历来是一对孪生兄弟,人们在古代用兵时就想出各种办法来分辨敌我兵书《尉缭子兵法》中就记载了大兵团作战中敌我识别的方法:左、中、右三军以不同颜色的旗帜、和帽沿上不同颜色的羽毛来加以区别,纵队之间以不同颜色的记章加以区别,列与列之间把记章佩戴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加以区分等。

然而,在现代化战争中,单靠人自身的感官和思维去判断敌我,已远不能满足作战需求于是,伴随科技进步便出现了用电子技术产生“电子口令“来实现远距离敌我识别的先进方法敌我识别系统在战场上如同“火眼金睛“,瞬间就能分辨出敌、我、友现代敌我识别系统大体上与雷达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1935 年英国空军司令部首次提出攻击飞机前要用无线电手段识别是“友“还是“敌“后来,在发展中,对敌我识别系统的重要性的认识,是通过 1973 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得以加深的,当时战争的第一天,埃及防空部队在击落以色列 89 架飞机的同时,也击落了自己的 69 架飞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敌我识别系统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在经历了上世纪 60 年代的越南(丛林)战争后,美国军方迫切地感到需要一种适合战区范围内能够协调各军兵种的通信、导航、识别的先进系统后来在 1991 年海湾战争中,美国的 F-15 战斗机击落伊军飞机的数量最多,被认为表现最好,其重要原因就是装备了现代化的敌我识别器三、如何发挥敌我识别器的威力?1.具有高识别概率敌我识别信号为武器系统发出打击命令所依靠,错误的识别信号会产生“助纣为虐“的效果因此,有人说在战争中有效地使用敌我识别系统,就如同有了力量倍增器。

2.具有高保密性、抗截获性、抗干扰性能3.具有战场再生能力当敌我识别信号被敌方破译后,能够很快生成新的密码4.能突破地区限制当敌我识别系统形成网络、形成体系后,只要有敌方力量渗透进入,均能够很快地识别其本来面目,不给敌方以可乘之机,且具有威慑作用四、敌我识别系统的发展趋势从战争对敌我识别系统的要求来看,其主要发展趋势是:一是宽工作频带,功率谱分散,使敌方截获概率和干扰的能力大大降低;二是密钥量大,密码随时隙自动变换,有效期短,安全性大为提高;三是强调快速、可靠识别,且有扩充能力;四是三军通用,军民兼顾,平战结合;五是工作稳定可靠,操作简便,维护性好,适应未来作战环境;六是设备组装灵活,交联接口通用,具有信息传输、及与航管兼容的扩展能力针对敌我识别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对抗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其重点一是破译敌方密码的结构、加密算法及所使用的密钥,有效实施欺骗干扰;二是瞄准扩频侦收;三是探索综合干扰同时,许多国家也在开发各种提高敌我识别效能的新技术,如激光雷达、毫米波传感器、无源探测系统、多传感器组合、红外激光信标等,涉及声、光、电各领域未来的敌我识别技术,将是各种体制、各种技术、各种设备的综合使用。

但由于这些系统仍然要靠人来操作,所以其可靠性也与人密切相关正像美国战争历史学家和军事战略家所指出的,“战场误击的风险依然存在,因为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能永远完全地消除战争风险“五、具体应用美军:美国 TRW/马格纳沃克斯研制成功一种“战场作战识别系统“(BCIS),该系统正确率为 99%,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并开始列装另外,海湾战争后美陆军已开始实施一项单兵敌我识别系统装备的研制计划,据悉,其“陆地勇士作战识别系统“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光电成像技术,使敌我识别能力大增法国:法国推出了一种新型毫米波敌我识别器系统,其应答器完全独立,带有定向天线和电瓶,能迅速装到装甲车上据称,美国和法国还研制出一种兼容波形,并采用猝然发射的方式,识别距离为6 千米,识别概率达 99%英国:据报道,英国国防研究局与 GEC-马可尼雷达和防务公司联合研制出一种通用识别设备,号称是成本最低的敌我识别系统,其接收机不会辐射信号,以便于隐蔽,大大提高了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德国:其 ZEFF 系统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研制,该系统由一个 D 波段应答机和一个激光询问器组成,有利于协同作战,特别是对于希望有空对空和空对地识别能力的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来说,可以用同一种设备来加以解决。

六、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的作用毫米波技术首次引入敌我识别系统是在 1991 年海湾战争之后当时,西方国家大都使用工作在 L 波段(即询问频率 1030 兆赫,应答频率1090 兆赫)的传统雷达敌我识别器这种敌我识别器存在着诸多缺陷:如难以穿透战场上的风雨、沙暴、硝烟;在战场态势快速变化的环境下,难以区分犬牙交错、相互逼近的陆战场目标(如坦克等);特别是在夜间,难以应付各种车辆混杂在一起的场面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海湾战争中,美、英联军的地对地、空对地误伤分别占了误伤总数的 61%和 36%之多,成为当时一个最严重的问题相比之下,毫米波(33~40 吉赫)的波束窄、角度分辨率高,穿透战场烟雾能力强,被敌方探测、截获的概率很低,隐蔽性较好,因此适用于在目标密集的陆战场环境中,完成对近程机动作战目标(坦克、装甲车、单兵等)的识别2003 年伊拉克战争后,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成为欧美强国的重点发展项目之一英、法、美等国采用统一的北约标准(STANAG4579),将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作为“联合战斗识别先期概念技术演示“(CCIDACTD)的测试和评估重点,并打算将其应用扩展到无人机、攻击直升机、反坦克制导武器上。

七、机载敌我识别系统辨别敌我飞机的机载电子系统它由询问器和应答器组成,询问器是发射询问信号和接收己方飞机应答信号并显示应答标志的设备;应答器是接收己方询问信号并发射应答信号的设备敌我识别系统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时飞机上只装应答器,飞行员依靠目视识别或借助通信系统从地面指挥所获知目标飞机的敌我属性询问器置于地面站,只能由地面雷达站完成识别飞机的任务现代多由空中交通管制雷达信标系统兼任地对空识别现代歼击机普遍装备了由询问器和应答器组成的机载敌我识别系统机载敌我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是:机载火力控制雷达发现目标后,询问器以预定的频率发射询问信号,目标飞机的应答器接收询问信号后,经解码、识别、放大、调制,以另一预定频率由其应答器自动发射应答信号询问器接收的应答信号经混频、放大、检波、解码后输入火力控制雷达显示器询问器与雷达同步工作,当雷达收到目标回波时,询问器也收到应答信号,在显示器上目标回波亮点旁边出现较强的应答标志,根据标志的有无可以辨明目标是我方还是敌方的飞机为防止敌方的欺骗干扰和提高敌我识别的可靠性,询问器和应答器信号都采用脉冲密码,因而应答器只对己方的询问予以应答机载敌我识别系统不仅能完成飞机之间的敌我识别,还可与地面武器系统、舰艇的敌我识别系统配合工作,以完成空对面、面对空的敌我识别。

八、雷达敌我识别系统用于识别被雷达发现的目标敌我属性的电子技术装备是现代战争中识别敌我的一种重要手段根据装载位置和识别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地面识别系统、机载识别系统(见飞机敌我识别器) 、舰载识别系统:①地面识别系统,用于对飞机、舰艇的识别和坦克之间的识别;②机载识别系统,用于飞机之间的识别和对地面、水面目标的识别;③舰载识别系统,用于舰艇之间的识别以及对空中目标的识别它们构成了地面、空中、水面统一的雷达敌我识别体系雷达敌我识别系统,是由询问机和应答机两部分组成,通过问与答的方式,获得识别信息当雷达发现目标后,即控制询问机向目标发出一组密码询问信号如属己方(或友方)目标,目标上的应答机对询问信号进行解码,然后自动发回密码应答信号询问机对应答信号进行解码后,输出一个识别标志给雷达显示器,与该目标回波一起显示出来,从而确认为己方目标如属敌方目标或非合作目标(指没有装本系统应答机的目标) ,则解不出密码,雷达显示器上只有目标回波而没有识别标志由于它采用有源问答的工作方式,能用较小的发射功率达到较远的作用距离,且不受目标反射面积大小的影响询问信号和应答信号一般采用两种不同的频率传输,避免了地物、海浪和云雨等杂波所产生的干扰。

它还能传输目标的呼救信号、编号和高度数据等其他信息,以及利用应答信号探测和跟踪己方目标,所以雷达敌我识别系统也称二次雷达或雷达信标但它不能探测非合作目标 对雷达敌我识别系统的主要要求是:①询问和应答信号的密码数量多,变换灵活,保密性强;②识别范围和对目标分辨能力要与所配雷达相适应;③识别的可靠性高,互相之间干扰小等雷达敌我识别系统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1939 年,英国研制成功了第一部敌我识别器,称 MKⅠ型随后,经过多次改进,又研制出 MKⅡ、MKⅢ、MKⅤ等型号,在战争中发挥了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 MKⅤ的基础上研制出了Ⅹ型这是一种军民兼容的体制,利用密码的区分,既能用于军事上识别敌我目标,又能用于民航的空中交通管制1954 年,被国际民航组织所采用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雷达敌我识别系统又有改进,较好地解决了天线副瓣干扰、以及系统内设备之间的窜扰、混扰等问题,在采用微处理机编码和控制后,提高了保密性能和自动化程度;有些国家还研制了通信、导航、识别综合系统,以提高识别可靠性和设备利用率;对于非合作式等其他识别体制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进一步提高抗破译、抗干扰能力、和在密集的多目标条件下识别敌我的能力,仍然是雷达敌我识别系统发展中要解决的重点课题。

九、美国:毫米波识别技术的先行者美国是最早采用毫米波敌我识别技术的国家之一海湾战争后,美陆军向国内工业界发出了“战场敌我识别器“招标书,从 48 个投标单位中选择了毫米波、激光,GPS 在内的 5 个方案进行原理样机研制,并最终选定了毫米波战场敌我识别方案1995 年,美国研制成功“战场战斗识别系统“(BCIS)与此同时,其它西方国家也各自研制了本国的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如法国的“战场敌我识别“(BIFF)系统、英国的“毫米波目标识别隐蔽发射源“(M-TICE)系统等美国陆军原计划先采购 1169 套 BCIS 系统,少量装备数字化第 4 步兵师,然后再陆续装备到所有陆军部队但由于毫米波设备价格昂贵,43762 套装备要花费 18 亿美元,因此 2002 年 5 月,在耗资1.7 亿美元后,五角大楼取消了 BCIS 项目尽管如此,美国仍然把毫米波技术作为陆战场敌我识别的依托,将其后续研制工作纳入“未来作战系统“(FCS)计划2000 年,美国与英、法、德 4 国同时启动新一代战场目标识别装置(BTID)的研制计划,各国分别开发设备,但都以毫米波为主要技术体制,且遵循统一的北约标准,以保证在未来联合作战中能够互联、互通。

美国的 BTID 系统使用由商用产品改进的低成本询问、应答天线,询问机与应答机分置以便简化安装该系统重 13 千克,由三部分组成:询问机分系统;应答机分系统,应答天线为遥控式全向天线;通信电子组件,如处理波形的可编程电路板、通信保密装置,以及 RS-232、RS-422、MIL-STD-1533B 总线接口等系统的数据交换模式与数字数据链模式支持“21 世纪旅及旅以下部队作战指挥系统/蓝军跟踪系统“(FBCB2/BFT)在数据交换模式下,系统可以把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