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建设规划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自1999年开始,面向江苏全省招生,为 中学培养地理师资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建设,本专业已初步形 成较为厚实的基础,通过输送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为江苏省地方经 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目前,本 专业以合理的定位、科学的管理、雄厚的师资、优良的学风,在课程 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人才培养质量、教 学科研水平等方面稳步提升为顺利完成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的建设任务,进一步发挥本专业的特色和潜力,提高办学层次和教学 质量,促进专业发展跃新台阶,特制订本规划—、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专 业建设要适应江苏省社会发展与经济改革的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冃标,加快学 科专业建设步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把地理科学专业建设成为立足 苏北、面向江苏的具有i定特色和水平的专业,逐步提高本专业在国 内影响立足师范专业教育基础,以人文地理学科建设为重点,形成 以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相互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努力培养基础 扎实、适应面广、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强、能适应基础教育及江苏省 经济社会发展需耍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培养 优秀本科生同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横向联合研究, 突出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特色与功能二、指导原则1、 夯实基础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的原则继续巩固和强化地理科 学专业而向中学师资目标的基础,彰显地理科学文理兼跨,自然与人 文结合的基础,丰富内涵,提高实力着力以周恩来精神育人的理念, 突出“1年基础、2年专业、1年实践”的“121”人才培养模式,提 升学生面向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开展科学研究、教学研究的能力2、 挖掘潜力与优化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发挥专业师资特色及潜 力,既注重专业对口,又兼顾研究领域,进一步完善优秀教师资源与 专业授课的实施途径,充分挖掘师资能力与潜力实施优势师资集中 的专业授课模式,实现优化发展的目标3、 立足苏北与面向江苏相结合的原则继续坚持人才培养立足 服务苏北的指导思想,考虑人才培养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加 强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力度,充分考虑社会需求, 保证毕业生有良好的就业门路在稳步求进的基础上,积极适应江苏 省经济发展的布局与趋势,既注重传统又凸显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为 广阔的发展空间,适应新时期我省中学地理师资需求的新目标。
4、 强化技能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 型人才的要求,积极推进技能训练的理念,强化人才技能培养目标的 要求,探讨由教学“新手”向教学“专家”转变的模式改革同吋又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着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逐步培养学生 的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能力,为学生多口径就业与进一步深造建立平 台5、近期发展与长期规划相结合的原则立足我院实际师资水平 与办学条件,处理好长远目标与近期发展的关系,结合学校总体发展 规划,分段实施,稳步推进在突出近期发展特色与长远全面发展结 合的原则上,寻求专业建设的重点突破口三、建设目标地理科学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力图把本专业建设成为立足师 资教育的省级特色专业,形成在省内重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师资 培养专业1、 完善师资队伍,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化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提升师资职称结构与学缘结构, 打造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教学科研团队2、 专注本科教育,着力技能培养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和主题, 加强本科生基础专业知识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拓宽视野,加强基本 设施建设与实践基地发展,着力学生技能培养与实践能力的创新构 建,力争多口径就业目标,突出本科教育的新发展。
3、 深挖优势资源,驱动专业潜力在师资队伍综合发展的基础 上,积极开展院、系、教研室活动,探索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和教材 建设新途径集中师资力量与基础设施的优势资源,力图构建卓越教 师发展平台,努力驱动专业潜力转换,形成在校内、省内有影响、有 特色的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努力构建卓越教师发展平台4、注重以人为本,健全管理制度以人文关怀为主,注重师资 全面发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突出以人为本,为师生发展构建和谐 环境在此基础上,以人文和谐与制度监督为目标,建立健全系统的 教学管理制度,做到教学环节有章可依、管理有度的科学体系,促使 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四、建设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由学院主要领导、专业系负 责人、学科骨干组成专业建设队伍,统领专业建设,凝练专业特色 根据师资特长及专业建设需要,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实行责任分解, 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和全身心参与发挥集体智慧,实现 冃标明确,责任到位,科学管理2、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师资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 高教师职业素养加大专业教师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博士或具有影响 力的学科带头人有计划选派教师参加专业课程的培训进修,以及出 国访学与深造,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并着力引进和培养学科学术 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新秀采取为青年教师配备指导老师、集体 备课、听课等手段,通过“传帮带”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本专业教师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有计划的扩大对外交流范围 和次数,针对学科点建设有计划的组织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同时在 校内,院内也以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的形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建立 教师科研课题成果汇报机制从而促进专业教师队伍科学研究水平的 提高,力争取得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实现国家级项目 的突破,使专业建设和学科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社会反响大幅度提 高3、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实践实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 构体系,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为适应社会需求,继续深入调研,重点 到各用人单位就人才需求、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征求意见史 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及时将与课程有关的前 沿问题引入教学,使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等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 起来教师耍将科研成果合理、及时地融入课堂教学,转化为教学内 容把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等作 为改进教学方法的出发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逐渐从传统 型教学向探索型教学转变,实验教学逐渐由验证性实验向学生口主设 计课题的创新性实验转变,毕业论文从模仿性训练向研究性训练转 变。
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要强化理论联 系实际,体现地方区域的特点结合对运河、洪泽湖自然环境、人文 环境、黄河故道的河流地貌、洪泽湖的湖荡湿地等的野外考察,逐步 建立起具有乡土特色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中国地理》 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教师、学生参加国内地理科学等专业赛事,通过大赛增强学生专 业技能和社会认知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申办本专业的省内 技能大赛,提高专业影响力加强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扩大现有实验室面积,增加设 备,逐步改善实验条件,改善实验室结构与质量建立稳定的校企关 系,服务专业实践教学配合专业教学改革方案,调整和完善实践教 学基地,为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打下基础同吋,强化大一年级宁・ 镇地质实习、大二年级庐山自然地理实习、大三年级区域地理实习, 大四年级结合毕业论文写作进行地理综合实习通过开设专题讲座、 地貌调查、社会经济调查、环境调查、水源监测、小城镇建设调查、 中学地理教育现状调查、小区域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等实践活 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突出教育实习、实训,进行《地理教学论》课程改革,实行“2 + 1+2-的教学模式地理学科教学论课程作为教育类课程重要组成 部分,耍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践性、示范性 和启发性对现有的课程内容和授课体系进行整合、删减与教育类其 它课程中相互重复的理论部分内容把地理学科教学论课程和模拟实 习教学进行整合,在课时安排上取消原有的、独立的模拟实习教学环 节,把课时直接纳入到学科教学论课程中,使原有的模拟实习直接成 为学科教学论的实践环节,使实践教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4、引入优质教材,加强教材建设结合课程建设和现有教材建 设的基础,加快专业教材建设步伐依据学校教材建设规划,积极采 用优秀教材、经典教材,专业主干课穆的教材主要选用教育部推荐的 教材鼓励教师为学生多提供专业参考书,要综合教学实践效果和对 国内外优秀教材进行解析,选定适合地理专业特色的优质教材在现有校级精品课程、校重点建设优秀课程和校重点建设合格 课程(群)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 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编写、出版专业必修、选修课程教材 根据专业实习实践、教育实习,组织编写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实习资 料和教材,供学生实习时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