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资源环境经济学_案例_第一章绪论案例与分析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6KB
约24页
文档ID:476270028
资源环境经济学_案例_第一章绪论案例与分析_第1页
1/24

第一章 绪 论本章关键词资源;环境;生态;可持续开展;资源与环境经济思想;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1 资源与环境经济思想的开展资源与环境经济思想的演变按照开展脉络可以大致分为5个阶段:早期、古典、新古典〔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资源观〕、现代〔包括新制度经济学的资源环境经济思想〕和当代不同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重要流派的观点阐述如下:一、早期的资源经济思想萌芽罗马帝国和中世纪时期,根植于自给自足的小型农业和奴隶制度下,帝国的扩展城市和贸易的开展,苛捐杂税的重赋,滥用资源现象开始出现,例如,从乡村抽取过多的水源建设城市供水渠道,不加处理的废水,排入台伯河、污染土地;被征服的利比亚河、北非、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广阔地区因为木材贸易和农业生产而成为沙漠;罗马覆灭后不断增加的土地,使教会成为中世纪最大的土地拥有者16-17世纪中期的重商主义时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确立时期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曼〔Thomas Mun,1571~1641〕等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商业才是生产,利润来自流通过程为了把金银财宝赚进自己的国家,应鼓励贸易顺差和人口最大化增长晚期重商主义认为:应重视商贸和新幅员的开发,以土地和自然资源为根底的商品看起来好似永无枯竭。

重商主义者认为随着国家的人口增加,国家征收的贡税也增多;人口多,国内生产的商品多,用于出口的商品也就多,因而能换回外国货币,即金银也多;人口多,兵源丰富,可以用武力去占领殖民地,从殖民地获得更多金银,掠夺更多的财富这个时期,因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使农业极其衰落18世纪的法国出现了重农主义,他们认为:只有农业劳动才能创造剩余产品,土地和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其代表人物是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他强调人口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人口是国力和财富的象征,主张采取稳定和鼓励农村人口增长的政策,这一观点构成其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局部无论是罗马时期、中世纪,还是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都是早期经济学开展的萌芽,没有形成经济学体系,而资源经济的朦胧思想只是零散分布于经济学思想中间二、古典时期的资源经济思想从17 世纪到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形成时期17世纪和18世纪初的自由主义者时期,资源价值论的最早思想萌芽起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和休谟〔David Hume,1711~1776〕随后18世纪到20世纪初,亚当·斯密、杰文斯、李嘉图、马歇尔等经济学家,他们从自由市场的“稀缺〞层面研究了经济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并得到了较一致的结论:自然资源的稀缺可以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得到解决。

由资源的稀缺性产生的环境资源的分配和利用问题是环境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并影响了古典经济学以后的经济学研究,使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逐渐开展占据了主流地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在其?税赋论?〔1662〕中提出著名的论断:“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为财富之父〞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生产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如果人口数量过少或缺乏,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不利的,劳动创造财富的能力要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劳动和土地(这里土地是全部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代名词)是价值的两个并列的源泉他奠定的劳动价值论根底,也成为资源经济学最早的思想萌芽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Adam Smith, 1723~1790〕在?国富论?(1776)中最早论述了经济增长问题,从自由市场的稀缺层面研究了经济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提出了国民经济增长的根本概念他认为:财富是物质产品,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是通过增加资本的积累和分工来开展生产除了提出看不见的手原理、价风格节机制以及自由放任的经济学核心思想外,还认为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在商品市场价格中得到反映,经济开展停滞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对稀缺资源的分配而非经济开展对自然资源的依靠,最多产和本钱最低的资源开发可以调控价格。

农业具有超过其投入的产出,制约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不是土地稀缺,而是资本积累规模和劳动投入量斯密不曾对矿藏的本钱和可得性给予足够的关注,而对矿藏的可得性抱着完全乐观的态度他认为:因为像煤等自然资源储藏总会存在木材等替代物,所以价格水平总会由于替代性影响而存在限度;至于金银等贵金属和钻石,因其缺乏替代品,所以他们的价格不存在有影响力的约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是边际主义理论的先驱者,是相对稀缺论的代表人物,他在?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1817)中提出了报酬递减规律李嘉图认为: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表现在资源市场上价格的上升,相对稀缺来自于自然有限的再生能力,收益递减原那么只适用于农产品和鱼类供给,不适用于储存有限的矿物产品,但是耗竭性资源的相对稀缺却仍然能通过较高的市场价格得到反映,在出现市场失效、生产外部性和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就难以反映耗竭性资源的相对稀缺他相信自由经济导致的资本积累是经济开展的主要源泉,通过其论证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即在土地上增加投资,得到的回报会不断减少在报酬递减规律的支配下,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与资本积累和市场扩大之间的竞争,最终将使资本积累停止,人口保持稳定,经济进入稳定状态,最终会停止,尽管对外贸易会暂时延缓这一过程。

在资源的产出问题上,他看到了技术进步在促进生产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出了技术与资源稀缺间可以进行一定的替代,技术是解决人与环境冲突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但是他没有认识到技术往往是环境破坏的原因,也没有认识到技术进步会把越来越差的资源纳入开发利用的范围,也没有强调出不是资源的有限而是资源的质量导致的地租的差异英国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是绝对稀缺论的代表人物在其?人口原理?中说明了关于人口增长与资源产出增长比例关系的著名观点:即人口增长呈现几何级数增长,而土地等资源产出的增长却呈算术级数增长,如果对人口增长不加限制,那么,抑制人口的增长就只能是依靠战争、瘟疫、饥荒等手段构成对经济增长约束的原因是人口和劳动力而非环境质量下降增长的人口是经济繁荣的一种表现或结果,也是经济开展的重大约束条件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农业生产会因报酬递减以及消费缺乏而引起增长停止现代经济学将这种仅能维持生存的收入水平制约人口数量的思想命名为“低水平均衡人口陷阱〞,简称人口陷阱论虽然马尔萨斯无视了技术进步在提高资源生产力,收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会使人口增产趋缓,以及政府对人口能有效控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他所揭示的要处理好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开展之间的关系,否那么人类将面临自我设置的“生存困境〞的思想,对以后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提出了静态经济论与自然和谐论思想他在?政治经济学原理?〔1862〕中对于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的资源稀缺观点全部进行了吸收,并从技术进步上加以开展和给出了更合理的解释他认为:劳动、资本以及自然是任何社会生产必备的三种要素土地生产的根本规律是土地报酬递减律矿物燃料的开发利用突破了报酬递减法那么的限制在长时期内,经济增长必然受到农业收益递减的影响,并引起利润下降、地租上升以及工资上升,最终将不可防止地进入停滞状态关于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的界限问题,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人口和财富均应保持在一个静止稳定的水平,而且要远离自然资源的极限水平,以防止出现食物缺乏和自然美景的大量消失穆勒的结论是:“生产的限制是两重的,即资本缺乏和土地缺乏〞 虽然穆勒的理论没有明确稳态存在的条件,但却第一次提出了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问题,并揭示了如果人类社会的产出超过自然所允许的限度,那么社会就会出现失衡从这以后,环境问题就被正式纳入到了经济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中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1882)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创立人。

代表作有?煤炭问题?〔1885〕等他认为:稀有物品的价格将是昂贵的,顾客争相获得额外单位,将会使物品如钻石和银子,产生出高额的市场价格不可再生资源构成对经济增长的绝对稀缺性约束,是制约工业化国家〔如英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威胁他警告说英国最有价值的煤层的急速消耗,煤炭储量不久将被耗尽,开采本钱会增加到工业不再能够正常运转的极限点三、马克思的资源环境观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 对资源与环境的思想表达在?资本论?〔尤其是第三卷〕和?剩余价值论?中,其理论核心是劳动价值论它包括两个局部,一是与商品的物质属性相关的使用价值,二是与生产劳动相关的交换价值他提出:“劳动力和土地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关于财富,他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源泉由于劳动强度不同,自然资源提取部门可以创造最高的剩余价值关于资源价值,他认为:资源可以源源不竭地得到,因此用户本钱是零或接近零并认为当前的提取削弱了拥有者延期提取的未来利润在以自然资源为根底的生产部门,不存在收益按比例递减的情况因为科技的进步、交通的改善和制度的变革会使未来的富足可能比稀缺更真实关于地租,他认为:地租不高是自然资源提取部门的总特点。

土地等自然资源是大自然的馈赠,即使没有任何人力劳动本钱,它也具有重要的交换价值地租是和土地私有制相联系的剩余利润的一种形态,地租不会使劳动价值论失效随着社会进步如果低劣的土地被投入垦殖,地租将会在旧有的肥沃土地的地租根底上上升积累是剩余价值向资本的转化,在资本的积累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劳动被要求与越来越多的以自然资源为根底的商品生产并行开展关于制度,他认为:基于多种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会使土质恶化,当土壤被以最疯狂的方式使用情况下,制度将不可持续,危机是工业进程中固有的马克思对从资本主义废墟中崛起的新阶级社会下未来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充裕状态持乐观的态度四、新古典时期的资源与环境经济思想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 年代之前是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在延续了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的思想下,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法开创了经济学的新时期新古典经济学家明确了资源最优化配置是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并从只重视生产研究转向消费和需求方面研究,从全社会角度研究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性问题,其研究成果主要包含在福利经济学中在资源价值方面,更强调用由需求决定的边际效用概念取代由供给决定的价值理论,侧重于分析资源在市场配置中的边际本钱与边际收益水平。

为解决环境问题,多实行以市场为依托的政策刺激手段,比方税收制度等;为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多采用制度学派的分析方法,从产权制度和政府行为等方面来完善环境管理等;在经济增长与资源变量关系的分析方面,更加重视可更新资源、可改造资源,如人力资源等与绝对资源极限的互补或替代上1.庞巴维克和索利的边际效用价值思想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Eugen von Bohm-Bawerk,1851~1914〕在1884-1887年在其?利息理论的历史与批判?和?资本与利息?的著作中提出:市场价格本身就是边际价格土地地租与矿藏地税在理论上应当以同样的方式对待,矿藏的回报率一局部是由价值下降、一局部是由它们的资本化价值的利润决定的前者反映了提取进程而带来的矿藏价值的下跌,后者本质上和从土地上得到的净回报相同索利〔Sorley〕在1889年用边际效用原那么探讨了采掘业的价值问题他分析了税费对煤炭和钢铁业的影响后指出:固定地租、单位矿区地税和通行费对土地拥有者能够提供保护作用次级矿藏不能无限的持续下去,而次级土地是可以持续的最终的矿产资源耗竭证明,即使最坏的矿产一旦涉及价格,对其征收矿产税就是正当的,而最坏的农业用地,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