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书法的虚实之美范文

明***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3.41KB
约4页
文档ID:104862438
书法的虚实之美范文_第1页
1/4

书法的虚实之美范文      书法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物与古代文化思想相映成趣了解这一点会使我们从另一个度品度书法加深对书法艺术的体悟      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它以线条为基本表现语言具有极强的概括性是虚的体现但同时它又以汉字为书写对象汉字的表意特征使它同时具有实指性是实的化身书法融虚实于一体兼收古代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学科的诸多因素表达物象更为独特、深邃更加博大精深      书法虚实的产生跟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不无关联这也正是书法生于中国而非别土的根本原因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滋养了书法的幼年产生于殷商时期的《易经》以乾坤为两极乾为天为阳为实坤为地为阴为虚由此演化而出的六十四卦象只有乾是实的其他皆虚它是一种哲学思想、认识也是一种文化态度、美学观念由此推演出的太极阴阳图一黑一白一实一虚无疑是一幅十分神奇美妙的书法精品老庄哲学的鼻祖老子在《道德经》中也十分详尽地阐释了无和有、虚和实的关系“少则得多则惑”“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等无不是书法中虚实美的极好注脚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它似乎强调的是实其实这只是入世进取思想的一面之词由孔孟奠基的儒学还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是与实相伴的虚境是构成生活美的必要补充      从“书画同源”的理论依然可以看出虚和实在书法中的地位中国画尤讲虚实实则厚重虚则空灵只实不虚则板只虚不实则福所谓“计白以当黑”“知黑而守白”书画皆宜山水画中的云水多为虚白而山石树木常常实写石涛的“一画”说强调的依然是以少胜多即便如近代张大千全景式的泼墨山水构图中仍有意到笔虚之处在实实在在的大片墨团中也留出层次透出气韵使流动、使呼应、使牵连中国画注重意境而境外生象、虚实并济更是千古不易的美学法则“赏花归来马蹄香”的蜜蜂“深山藏古寺”的旌幌以驱遣有限而达于无穷均是画龙点睛之笔“书画同源”不仅是用笔方法的相同更是虚实等审美观念的媾同“点如高山坠石勒如千里阵云”已颇入画理虚从中来虚实相生      “飞白”的存在是书法的虚又一具体体现“挂一漏万”更是对虚实美的高度概括书法线条自身的实(或黑)与线外的虚(或白)不是按比例配置的它们根据需要欲灵秀超脱则虚大于实欲浑然厚重则实大于虚但从整体篇章看白多于黑虚大于实以实重虚轻相互平衡所致      书法用笔也有虚实的美学原则藏锋和露锋就是它的一种基本表现藏锋?藏就是虚是声东击西是看不见的存在是刻意追求的一种境界露锋是藏锋的对立是坦坦白白的锋芒是的流露是对藏的颠覆是藏锋的补充所以篆书多不露锋以示浑穆隶书楷书藏多露少端严而不失活泼行草书藏露牵带、中侧并举故虚实蜂起意态万千      书法的结构同样具有虚实美的辩证关系结构中讲究呼应点画之间部分之间字与字行与行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正文与落款等呼应关系无处不在笔画与笔画、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在行草书中可以是牵丝上引下带是实的存在在正书中则是意向是虚的化身实的生动虚的蕴藉而篇章的呼应多靠气势贯穿是实际存在的线条充溢的是气韵精神可见书法中“虚”的境界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基于实又超然而出成了一种实体无法追踵的高妙去处是实的补充也是实的延伸      书法中的虚实美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技法操作上而且贯穿于书法实践的全过程唐人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可以看出平正是一种发端是实在的根基同时又是一种目的一种虚灵的终极境界险绝是一个过程是和平正纠缠在一起的必由之路沿着平正走下去就是匠气就是俗沿着险绝走下去就是怪异就是狂只是由平正而险绝再至平正的虚实转化才是实实在在之后的超拔才会臻于书法美的妙境      从书法欣赏的角度看传统意义上的书法最高境界是虚而非实是意而非形线条符号只是过程、手段和阶梯所谓“气韵生动”“遗貌取神”“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只有这样才有“癫张醉素”的狂放洒脱才有“二王”的清秀俊逸才有颜体书法的厚重宽博中国人欣赏书法无不以虚比实透过实在的点线折射出书法的美学精髓或仙风道骨或飘逸超迈或沉潜古雅或“舞女低腰含笑镜前”是风格特征的概括和凝聚也是从“虚”境中脱态而出的另一种美      可见书法虚实的美学原则贯彻于整体的书法活动当中是古代文化思想的一种反映在当代书法苦于无计脱颖而出的时候强调对“字外功”的重视决不是苛求或虚张声势艺术的最高境界当然是以技巧为基本前提的但是技巧是可望可及的实的东西当技巧不成为问题时修养、思想、品位等才是“秀出”的根本跨过技法的门槛平平而去是匠人超脱拔俗才是大师由此推及目前的书法实践当不无启迪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