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短篇原文和翻译 【篇一】文言文短篇原文和翻译 诫子书 【】诸葛亮【朝代】三国时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宁静来修养身心,以简朴节省财物来培育自己高尚的品德不舒适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解外来干扰无法到达远大目标学习必需静心专一,而才能来自勤奋学习假如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能,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纵、消极怠慢就不能鼓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担心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间而疾驰,意志随岁月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懊悔又怎么来得及? 【篇二】文言文短篇原文和翻译 与朱元思书 【】吴均【朝代】南北朝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漂浮,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相互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一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便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水都是青白色的,清亮的水千丈也可以观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观察,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狠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绿的透出寒意的树,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很多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泠泠的响声;漂亮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悦耳蝉儿长期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狠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竭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赶名利的心就会安静下来那些成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挡着,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篇三】文言文短篇原文和翻译 湖心亭看雪 【】张岱【朝代】明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逝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充满,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观察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观察我,特别快乐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篇四】文言文短篇原文和翻译 读书要三到 朱熹〔宋代〕 凡读书......必要读得字字洪亮,不行误一字,不行少一字,不行多一字,不行倒一字,不行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长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讲解,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认真,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翻译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行以读错一个字,不行以少读一个字,不行以多读一个字,不行以读颠倒一个字,不行以牵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遗忘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认真看,心和眼既然不用心致志,却只是随任凭便地读,就肯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期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莫非会不到吗? 【篇五】文言文短篇原文和翻译 陋室铭 刘禹锡〔唐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出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学问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篇六】文言文短篇原文和翻译 孟母三迁 刘向〔两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时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嬉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始终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最终成为出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擅长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