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定良的黄杨木雕情缘天然去雕饰 /2/view-13086913.htm乐清黄杨木雕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青田石雕、东阳木雕齐名为举世闻名的“浙江三雕”作为唯一的一对兄弟档国家级木雕大师,虞氏兄弟的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并双双入选北京奥运村,亮相上海世博会虞定良说,看黄杨木雕,要感受作品天然去雕饰的韵味木雕的基础在于木,有些作品用木去衬托型,但真正好的作品,在于用型来展现木的风采所谓“型”,是的造型和构想,而“木”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是黄杨的天然身姿在虞定良看来,好的是能根据大自然的赋予进行造型的,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展现黄杨木的纹理、构造,甚至看似杂乱无章的根须也能通过好的造型,变成艺术品的点睛之作有一块木料,我藏了整整12年,直到真正思考出如何展现它精神的造型后,才开始动刀正因为此,虞定良建议大家在欣赏黄杨木雕的时候,不仅要看整体造型、局部刀工,更不能忘记体会木材本身与创作间的联系,只有做到“天人合一”,才是真正成功的作品也正因为实现了天然去雕饰,虞氏兄弟的作品屡屡出现在重大场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虞氏兄弟的作品再次向世人展现了黄杨木雕的魅力他们提供的作品有的以单一的人物造型为主,用群雕或拼雕技艺的传统类作品;有的以天然黄杨木根块为材料,利用树根造型的噼雕类作品;也有的以取木噼裂之后的自然纹理来立意雕刻的噼雕类作品。
题材形式上,作品多用现代艺术的手法,来表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可谓中国的元素、乐清的技法、民俗的内容、时尚的表现,得到参观者一致好评无声胜有声看虞定良的黄杨木雕作品,有三件不可错过不仅仅因为刀法,更因为作品中包含的艺术家的心路历程虞定良推荐的第一件,名为《角斗》:旷野荒坡,两头剽悍的野牛抵角相搏居上坡的倚地势之利,锐不可挡-处下坡的拼勇猛之躯,力挽劣势头拱角顶之间,力量的拼搏、意志的抗衡都在刹那间定格他说,自己比较喜欢雕刻动物,早期擅长雕马、鹿,曾有一件名为《奔马》的作品赴京展出,很受欢迎但是受感于牛身上的各种品质,此后他开始专攻牛1984年,经过几个月废寝忘食的雕琢,《角斗》诞生这件作品一改黄杨木雕精巧柔美的传统风格,以硕大的造型、粗犷的刀法、豪放的气势,展现了惊心动魄的角斗场面,给人以全新的审美体验爱牛的虞定良在5年后再次以牛为主题,开始新的创作年,他创作了黄杨木动物雕《大地》,再次获第八届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又一次捧回希望杯不过,《大地》中的牛与《角斗》中的牛大致相同,利用娴熟的圆雕技艺,虞定良刻画了一头奋进不已而又脚踏实地的犍牛形象,展现了牛不畏艰难一步一个脚印的坚韧精神。
注意看牛的眼睛,不是通常的怒目圆睁,而是朦胧一线因为我想表现牛不论何时都在脚踏实地地奋斗,哪怕雨雾遮迷了双眼更重要的是,这件作品的刀法有所创新,通过借鉴国画的表现手法,融凌厉与圆润于一体,被国画大师吴冠中称赞为:“有中国山水画的线条”两次雕牛都大获成功,不少人以为虞定良雕牛雕到如此极致的程度,以后不会再涉足了,没想到他在1999年呈现了又一件以牛为造型的作品《珠穆朗玛》这件作品,以夸张的手法,雕塑西藏特有的牦牛伟岸的身躯高耸如珠峰之巅,流畅柔和的线条恰似雪域的纯洁牛与山浑然一体,体现了天地造化的伟大《珠穆朗玛》诞生后,在杭州西湖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上获得金奖,被征集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但面对成绩,虞定良更加在乎作品体现的主题:“牛的脊梁化作珠穆朗玛的高峰,代表了我对‘脊梁’的思考何谓脊梁?是一种精神在他看来,《珠穆朗玛》与早年的《角斗》相比,虽然刀法和牛的造型都不那么凌厉,可圆润中包含了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精神的追求,可谓无声胜有声,拥有比《角斗》更强大的气场百花齐争艳虞定良表示,自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杨木雕这一民间艺术品种得到挖掘和传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黄杨木雕迅速发展,空前繁荣,并涌现出一批工艺美术大师。
用“百花争艳”来形容黄杨木雕,一点都不夸张而且,伴随着创的探索和发扬,黄杨木雕的作品也呈现出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场面,为收藏者、爱好者提供了广泛的选择虞定良说,哥哥虞金顺与共和国同龄,从事黄杨木雕、根雕、牙雕46年,擅长人物雕刻,继承了黄杨木雕传统的理念刀法圆润、纯熟,造型生动,善于把握人物的喜怒哀乐,变化中夸张,达到形神、气势相通,意趣横生,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乐》、《思念》、《罗汉》等多件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大山情》是虞定良在新世纪创作的大型黄杨动物雕刻,历时半年,完成于2005年12月,反映的是保护环境、注重人与大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荡跳着时代的主旋律大山一角,山崖陡峭,古藤缠绕,洞壑剔透,水流淙淙一群梅花鹿在其间追逐嬉戏在这里,寂美的境地和灵动的生命是那样和谐,虞定良用雕刀,回应着保护地球――人类家园的时代强音虞定良介绍说,《大山情》的用材,取自一根特大的黄杨树木,毛胚就重达260多斤构思时,他特意保留树的原始状态,树皮、根须,甚至连风化了的枝蔓,都巧妙地利用:有的设计成山坡的表层,有的雕琢为历经风霜的岩石,有的细镂成花草树叶,自然美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然后,再发挥自己掌握石雕根雕象牙雕不同技法的优势,综合运用浮雕、圆雕、镂雕等多种技艺,使作品既具沧桑感,又显得玲珑剔透,有别于他以往以势取胜的作品,艺术上更臻成熟。
这件作品,在2006年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