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出師表常考重點作者:諸葛亮,字孔明,躬耕於南陽自比古代的管仲、樂毅,常常詠誦梁父吟,以表明自己的志向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諮亮以天下大勢,亮提出有名的「隆中對」 後劉備病逝,輔佐後主不遺餘力,受封為武鄉侯,多次領兵伐魏,壯士未酬便病死於軍中其文章真摯樸實,論理精切尤其出師表受後人稱「讀出師表不落淚者,其人必不忠」 ,其感人程度可見一斑出處:出自昭明文選,並據三國志諸葛亮傳等加以校改題解:乃諸葛亮首次出兵伐曹魏,行前向後主劉禪辭別所上之表,力勸後主親賢臣、遠小人,並「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內容:諸葛亮在表中誠懇地勸諫後主尊賢納諫,並推薦朝中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將,同時說明北伐的目的和任務,表明自己圖報先帝,效忠蜀漢的心志特色:文中稱「先帝」者十三次,蓋以老臣之口吻勸勉後主,情意真摯全文意暢辭達,說理與陳情緊密結合,故能不朽於後世第壹單元 國學概要一、昭明文選作者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 )編選別稱文選範圍選錄先秦至南朝齊的各體詩文,分三十八類卷數原三十卷,唐.李善析為六十卷選文以「事出於沉思,義歸於翰藻」為選文基準特色六經及子書不選,史書只選「論、贊」 ;駢文特多注疏唐.李善注,最有價值地位為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二、奏議類文體釋名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
屬(應用)文兼論說文異稱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 ,兩漢分為(章)、(奏 )、(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分類章以(謝恩 )、奏以( 按劾 )、表以(陳請)、議以(執異)策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進策教戰守策(蘇軾)例作表陳情表(李密)、出師表(諸葛亮)疏諫太宗十思疏(魏徵)書諫逐客書(李斯)三、文體略說文 體 說 明 例 記為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一種文體;為臣下向皇帝陳述蘇軾.教戰守策策 謀略的一種文體 應詔陳事 )稱為對策;( 探賈誼.治安策事獻說 )叫做進策序跋用以說明著作的旨趣及經過,略分為(書序)、 陶淵明.桃花源記( 詩序)兩類連橫.臺灣通史序贈序贈人以言,以表敬愛,或陳忠告之誼者韓愈.送董邵南序又作「志」,為記載事物的文體,通常可分為(臺 范仲淹.岳陽樓記雜記閣名勝記)、(山水遊記)、(書畫雜物歸有光.項脊軒志記 )、(人事雜記)曾鞏.墨池記說解釋義理,申述己見的文體韓愈.師說行樂府詩體的一種飲馬長城窟行李白.長干行論論述某一事件或道理之文體歐陽脩.縱囚論書親朋間往來的私人信件白居易.與元微之書李白.與韓荊州書逸事史傳上沒有記載,又不為人所知的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四、四史正 史史記(太史公書)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記 載黃帝~漢武帝漢高祖~王莽後漢魏、蜀、吳作 者西漢.司馬遷東漢.班固、班劉宋.范曄晉.陳壽彪、班昭本紀、世家、列傳、帝紀、年表、志、篇 卷 表、書,計一百三本紀、志、列傳蜀書、魏志、吳志。
唯魏志有紀列傳,凡百卷十卷正史第一部志由梁.劉昭取司特 色 通史創例斷代史之祖馬彪的續漢書所以魏為正統紀傳體首例補劉宋.裴駰集解唐.顏師古注唐.章懷太子李賢注注 疏 唐.張守節正義劉宋.裴松之注清.王先謙補注清.王先謙集解唐.司馬貞索隱1.四史皆為私修史書,其中最後成書者為(後漢書 )其 他2.七國亂平,漢朝無諸侯,故漢書無「世家」,又漢書以「志」代「書」3. 三國志無志無表,後漢書承之五、三國志作 者 ( 晉.陳壽 )撰地 位 紀傳體之( 斷代 )史;( 二十五史 )之一;( 四史 )之一批 評 以( 魏 )為正統,後世詬病卷 數 魏志三十;蜀志十五;吳志二十,共六十五卷特 色 善敘事,剪裁斟酌注 疏 ( 劉宋.裴松之 )注:價值比陳志價高※注本價值高於原著者: ( 裴松之 )注三國志、( 李善 )注昭明文選、( 劉孝標 )注世說新語、( 酈道元 )注水經六、後漢書作 者 ( 劉宋.范曄 )撰卷 數 本紀十,志二十,列傳八十地 位 紀傳體之( 斷代 )史;( 二十五史 )之一;( 四史 )之一特 色 因襲史記、漢書體例,獨創「黨錮、獨行、逸民、列女」等傳,為後代紀傳體史書用注 疏 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注、清代王先謙集解其 他 「志」為( 梁.劉昭 )取( 司馬彪 )( 續漢書 )補成※四史:( 史記 )、( 漢書 )、( 後漢書 )、( 三國志 )。
※正史:歷代史書中,( 紀傳體 )成書者稱為「正史」,「四庫全書」收入二十四史※二十五史:自「四史」始,不含清史;另於民國納入( 新元史 ),並為二十五史 ―― 柯劭忞著新元史;二十五史由徐世昌命名第貳單元 題解與作者一、題解本文選自昭明文選,所依據的版本為華正書局根據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珍藏的宋刊本影印出版的增補六臣注文選並以鼎文書局出版的新校本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董允傳相互參校出師表最初被收錄於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原本只是一篇奏疏,並無篇名,後來昭明文選選錄,始題作出師表諸葛亮上此奏疏時,後主 劉禪年僅二十一歲,少不更事,資質平庸,又寵信宦官黃皓諸葛亮恐怕於北伐期間,後主怠忽國政,朝事為小人把持,於是在出師前,向後主上此奏章他在表中誠懇勸諫後主親賢納諫,修明法度,並推薦朝內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將,同時說明北伐的目的和任務,表白自己對蜀漢堅貞不移的心志文中稱先帝者凡十三次,蓋出諸老臣口吻,既用以顯示先帝對自身特殊的寵遇,又藉引述先帝遺訓,期使嗣君益增警惕忠摯之情,深切之語,隨處可見宋 謝枋得 文章軌範嘗引安子順(生平不詳)曰:「讀諸葛亮 出師表不墮淚者不忠,讀李密 陳情表不墮淚者不孝,讀韓愈 祭十二郎文不墮淚者不慈。
」此三文因而被並稱為抒情文的佳構,而傳誦於世二、作者姓名籍貫關於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瑯琊(ㄌㄤˊ1 身世與少年時代ㄧㄝ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南沂,音ㄧˊ)人諡曰忠武侯諸葛亮,父親諸葛珪,曾官泰山郡丞,母親早逝,父親續絃後不久也去世了,他只好和弟弟諸葛均投靠叔父諸葛玄漢獻帝初平四年,曹操攻陷徐州,在彭城等五縣屠殺數十萬人次年又一度占領了琅邪郡,幸而這時諸葛玄出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把諸葛亮和諸葛均兄弟一起帶去上任,才避免了兵燹之禍諸葛亮十七歲時,叔父就病逝了;既失去了依靠,便和弟弟在襄陽西二十里的隆中築了一間草廬居住下來2 隱居以待明主諸葛亮住在隆中的這段時間,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為了生活,不能不耕種;又心懷大志,所以不能不讀書,不能不留心天下大事諸葛亮隱居隆中臥龍崗,並不是悲守窮廬,而是懷才以待明主,一如姜子牙垂釣渭水之濱以待文王當時建安末年,群雄混戰,相互吞食,已形成了幾個強大的軍事集團,劉備的兵力雖然最薄弱,但他有與曹操爭天下的雄心,於是在新野這個地方整頓軍隊,另方面則注意搜羅人才來幫助自己爭天下習鑿齒在《襄陽耆舊記》裡面說:把諸葛亮介紹給劉備的是司馬徽有一天,劉備專誠到司馬徽家拜訪,向司馬徽請教當時局勢,徽說:「我不過是一個儒生俗士,根本不識時務,識得時務的,這裡有臥龍與鳳雛二人。
」劉備忙問道:「誰是臥龍?誰是鳳雛?」徽告訴他說:「臥龍姓諸葛,名亮;鳳雛姓龐,名統」《三國志.諸葛亮傳》則以為是諸葛亮的另一好友徐庶所推舉的當時徐庶做了劉備的謀士,他向劉備極力推薦諸葛亮說:「有一位諸葛亮,是睡在家裡的一條龍,將軍想不想見他?」劉備說:「你就帶他來見我吧」徐庶說:「這個人你必須屈尊去拜訪他,無法讓他來見你」於是劉備便親自前去拜訪,前後拜訪了三次才得見面諸葛亮見劉備是一個抱有大志的英雄,又非常敬重他,才答應了他的請求,離開了隆中時年二十七歲3 初出草廬劉備在隆中見到諸葛亮時,便向他詢問天下大勢諸葛亮有條不紊地分析了一番,還建議劉備攻下荊州、益州,南撫夷、越,結好孫權,與曹操成鼎足三分之勢,以待天下有變,再進兵中原,恢復漢室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諸葛亮雖然志大多謀,但當時劉備仍託庇在荊州劉表的防地裡,新野又小,兵力有限,一時自然無法強大起來到了第二年(建安十三年),曹軍大舉南侵,劉表病逝,劉琮(劉表少子)繼任了荊州牧劉備受到曹軍的壓力,放棄了新野,全軍駐紮到樊城不料曹軍進入新野時,劉琮卻暗中投降了曹操這一來,劉備完全陷於孤立,又再拋棄樊城,帶著萬餘舊部向江陵逃走曹軍席捲荊州的消息,使得東吳為之震驚,孫權因此派了魯肅到劉備這邊察看劉備的動靜。
劉備至夏口時,諸葛亮便藉機請命去求救於孫權這時孫權在柴桑(九江西南)觀望局勢,諸葛亮既見孫權,對孫權道:「這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時候,將軍占據江東,劉豫州也在漢水一帶收編軍隊,和曹操爭奪天下現在曹操攻破了荊州,將軍已面臨參戰的時候了如果將軍認為東吳的兵力足以與曹操對抗,就與之周旋到底;如果沒有這個膽量,為什麼不按兵解甲,降了曹操呢?現在將軍猶疑不決,恐怕禍患就要到來了」孫權道:「照你這樣說,劉豫州為什麼不投降呢?」諸葛亮故意激他道:「劉豫州是舉世聞名的英傑,仰慕他的人就像江水流向海洋一樣,他是絕不投降的」孫權十分激動,決然道:「我不能將東吳土地和十萬多的軍隊送給敵人,受敵人控制;我決定了,我要聯合劉豫州共同抵抗曹賊!」孫權派大將周瑜率水軍三萬和諸葛亮一同西上這時劉備新敗,但和劉琦(劉表長子)的軍隊合起來還有二萬多人劉備派兵與周瑜的三萬水軍在長江南岸集結,曹軍則在江北建立水寨,雙方隔江對壘曹軍不習水戰,兩軍一經接觸,曹軍就敗退了曹軍後來想用連環船來擊敗聯軍東吳的戰將黃蓋看到連環船有很大的弱點,建議火攻聯軍於是順風放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