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世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 17 世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的绝代双雄-古斯塔夫?阿道夫和华伦施坦因第一部: 大时代,欧洲历史的传奇三十年战争(1618-1648 年),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全欧大战,单单从欧洲历史的角度 看来,可以跟二十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不仅德意志诸侯,而且欧洲各个主要强 国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这是欧洲几百年来宗教和国际政治各种矛盾的总爆发 正如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本人在给他的首相的信中所说:“各个小型的战争,在这里都汇集成 一个全面的欧洲战争” 要解释清楚古斯塔夫和华伦施坦因成为主角的这场战争,读者非得 有一个对欧洲古代和近代历史的全景式了解不行在此,笔者不揣浅漏,从一个业余爱好者 的角度,分几条线索概略地叙述这个大时代,以期给大家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了增加趣味起 见,也会引用一些野史和文学、影视、艺术作品,水平不到的地方,还请专精历史的方家不 要见笑1.宗教背景自从公元 330 年古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并定基督教为国教以后,基督教 就成为欧洲占统治地位的信仰尤其是欧洲分裂成各个王国以后,在欧洲大地上唯一超越国 家之上的跨国权力,就是罗马天主教会了。
罗马天主教有一个严格完善的等级制度,教皇通 过各国的主教和各级教士来保证人民的信仰纯正,并执行一些今天一般认为是世俗国家的职 能,例如收税,有些地区的大主教本来就是诸侯教皇和各个世俗诸侯不可避免地具有矛盾, 整部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史,充满了诸侯、皇帝和教皇的矛盾和斗争大家都从中学历史课本里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那是 16 世纪上半叶的事情了(马丁 路德死于 1546 年)其实一些新教异端思想的发端,比那更早两三百年,在十字军东征的时 代就开始了所以传统的天主教称为旧教,而异端的各派统称为新教新教有很多派系和学 说,比马丁路德更早的新教是胡斯的思想胡斯的学说在波希米亚(今天的捷克)境内广为 流传,而波希米亚是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一个王国为了维护教会的利益和信仰的纯洁性, 教会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康斯坦斯城召开了宗教大会,7 万 5 千人参加,从 1414 年直开 到 1418 年,竟开了 4 年之久这次宗教大会结束了当时天主教世界三个教皇并立的荒唐现 象,选出新的教皇,并且用火刑烧死了胡斯但是波希米亚信仰新教的民众和贵族不答应, 举行大起义反抗教皇和皇帝,这就是著名的“胡斯战争” 战争的结果,胡斯教徒在切斯卡 (ZISKA)的领导下成功地保卫了捷克,切斯卡死后胡斯派和皇帝达成妥协,皇帝继续兼任波 希米亚国王,但是波希米亚有自己的教会和主教,也就是取得了宗教信仰自由。
此后,新教的思想在欧洲更广泛传播开来,尤其是德意志地区马丁路德的路德派,加尔 文派,英国的清教徒,法国的胡格诺教徒基本上来说,各国的宗教问题都曾经引起旧教和 新教的大规模内战和杀戮,到 1618 年三十年战争爆发之前,大体上新教和旧教的版图是这 样的:英国已经成了新教国家,法国天主教占上风,但是也已经实现了宗教和解,天主教徒 和胡格诺派可以和平共处,西班牙从来就是一个天主教国家,没有这个问题,北方强国瑞典 和丹麦是新教国家俄罗斯当时还刚刚形成,伊凡雷帝(伊凡四世,1533-1584 年在位)刚刚称沙皇,仅比三十年战争的时代略早几十年,还不是欧洲事务中的一个因素德意志境内,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是旧教的,诸侯之中,势力最大的是七大选帝侯七大选 帝侯有三个是天主教徒,三个是新教徒,还有一个是波希米亚国王,而这个位置由波希米亚 王国国内选举产生,后来这个王位就成为爆发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其他诸侯,有不少信仰 新教,新教诸侯大多数处於德意志北部,旧教诸侯大多数在德意志南部在三十年战争爆发 以前,其实德意志境内经过长期斗争,实现了旧教和新教路德派的和解,新教诸侯可以自行 制订自己国度内的信仰,也可以不归还所没收的教会财产。
但是这个和解(1555 年的奥格斯 堡条约)不包括更为激烈的新教加尔文派在内,而且新教在德意志的传播也更形广泛,宗教 矛盾又一次激烈起来值得注意的是,三十年战争之前,德意志诸侯已经分裂成了新教旧教两大阵营新教联盟 的首领,是七大选帝侯中的帕拉亭(Paratine, )中文历史著作中更多译为普法尔茨)选侯菲 德列,旧教联盟的首领是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请读者记住这两个名字,在下文的三 十年战争中,他们将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巴伐利亚公爵德意志帝国皇帝本人是站在旧教 联盟一边的各国具体的情况,在下会在下文分国的线索里作纵向的概括2. 国际政治背景 德意志三十年战争这场大戏,委实是以整个欧洲作为背景的,为了脉络清楚起见,在下分国 一一交代有关的线索2.1 神圣罗马帝国的线索也许是古罗马帝国的文治武功太过伟大和荣耀了吧,自从 478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欧 洲的君主和人民都梦想再出现一个强大、统一、以罗马为中心的帝国这个梦一直做了一千 五百年,做到 20 世纪意大利一个叫墨索里尼的独裁者那里还没有停止谁知道呢,也许在 今天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背后,也有着这个伟大梦想的影子呢?761-814 年,经过三百年的混乱,欧洲才出现了第一个有点象古代伟人亚历山大和凯撒的 天才君主,查里曼大帝。
查里曼统一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是今天法国、德国、意大利历史 的共同源头,据说扑克牌上的老 K,原形就是查里曼大帝呢传说中查里曼大帝活了八百岁 有一本中世纪骑士史诗的名著,叫罗兰之歌,讲述的就是查里曼的骑士英雄罗兰在对巴斯克 人的征服战争中殉难的故事当然,以上种种都是浪漫的虚构了真正要命的是,按照法兰克人的习惯做法,查里曼死后,他的大一统王国又一次分裂,由 他的三个孙子平分为东、西、中三个法兰克王国,这就是现代德国、法国、意大利的最初由 来又过了一百多年,东法兰克王国的奥托一世征服意大利北部,于 962 年由罗马教皇加冕, 称“神圣罗马皇帝” ,既然自称是所有罗马人的皇帝,就隐隐有传承古罗马帝国正统的意思, 但是这个神圣罗马帝国跟古代的罗马帝国大不相同,内部是由德意志和意大利各处的几百个 王国、公国、侯国、伯国组成的松散联盟,皇帝要受诸侯和教皇两方面的掣肘,根本谈不上 什么绝对的皇权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在历经了几个王朝的更替以后,在 1220 年前后,渐渐形成一种选举制度,由最有势力的几大诸侯会同,从强大的德意志诸侯里选举出皇帝 这几大诸侯称为选帝侯,有七位,三僧四俗,分别是莱茵地区的帕拉亭伯爵(Palatine,更 多译为普法尔茨),勃兰登堡侯爵,萨克森公爵,波希米亚国王,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 教,和特里尔大主教。
这个选帝侯制度,在 1356 年“黄金诏书”中以类似于现代宪法的形 式固定下来后来各位选帝侯出於自身的利益考虑,都故意地不选实力强大的诸侯当皇帝, 这样皇帝没有自家势力做后盾,就更没有权威了此后又经过了几百年,一般来说,这几百年间的皇帝,大多数本身兼任奥地利王国国王和 波希米亚国王、匈牙利国王著名的霍亨施陶芬家族,哈布斯堡家族,都作过许多代皇帝 五百多年间,帝国经历了历次十字军东征、皇帝和教皇的冲突,宗教改革、胡斯战争,瑞士 自由城市联盟从奥地利王国统治下独立等等事件,到 15、16 世纪,有两件事和三十年战争 的爆发直接有关第一件,是 1493 年到 1519 年在位的皇帝兼奥地利国王,哈布斯堡家族的马克西米利安一 世,有一个儿子娶了西班牙第一位统一国王菲迪南和依莎贝拉女王夫妇的女儿为妻(见下文 西班牙线索部分)这样他的外孙,查理五世,就继承了爷爷和外公的两份遗产,身兼神圣 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国王)和西班牙国王两大欧洲强权的君主查理五世本人更愿意以西班 牙为中心,就把皇帝的帝位交给自己的亲弟弟菲迪南一世菲迪南同时已经担任了波希米亚 和匈牙利两国的共同国王虽然从此以后兄弟两家的后代分别传承皇帝和西班牙国王两个王 位,但是毕竟一笔写不出两家姓,在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西班牙和帝国联成一气,显然是 欧洲另一个强权法国所不能容忍的。
所以此后两百年间,法国的外交政策就是不惜一切代价 削弱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和西班牙的势力这成为三十年战争期间,法国作为天主教国家, 却加入新教一边作战的根本原因(见下文法国线索)另一件事情,是波希米亚王国的王位问题上文提到,波希米亚在经过 15 世纪的胡斯战 争以后,已经争取到了宗教自由,但是国王却常常是由天主教的帝国皇帝兼任到 1612- 1619 年在位的马西亚斯(Matthias)皇帝时期,仍然是皇帝兼任波希米亚国王上文提到, 查理五世皇帝(1519-1556)是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帝国和西班牙王国的共主,但是查理五世情 愿把皇帝的位子让给自己的弟弟,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菲迪南一世这个马西亚斯皇帝, 就是当年菲迪南一世的孙子马西亚斯是个狂热的天主教徒,矢志扼制帝国境内新教的扩张 他看到德意志境内的七大选帝侯中,三个大主教当然是旧教的同道,但是帕拉亭(普法尔茨)、 勃兰登堡选帝侯成了加尔文派、萨克森选侯已经皈依路德派现在关键的一票就是波希米亚 国王了目前波希米亚国王是自己兼任,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但是自己百年以后呢?他没有 儿子,将来皇帝和波希米亚国王两个位子都要选举,万一波希米亚选出的国王是个新教徒, 那么七大选帝侯的力量平衡一定会倒向新教一边,很可能会所选出一位新教徒皇帝。
这是马 西亚斯所绝对不能容忍的马西亚斯皇帝的解决办法,就是一定要争取在自己生前,就让自 己的表弟菲迪南,也是马西亚斯皇帝祖父菲迪南一世皇帝的另一个孙子,先接替自己出任波 希米亚国王表弟菲迪南是个和马西亚斯一样狂热的天主教徒这样,将来菲迪南可以先掌 握波希米亚王位,再进一步接替马西亚斯的皇帝位为了实现这个如意算盘,马西亚斯双管齐下,一面加紧在捷克境内迫害新教徒,一面让保 皇派的捷克议员开国会选举表弟菲迪南为新的波希米亚国王但是波希米亚的新教徒不答应, 和两百年前胡斯战争一样,他们决定起来反抗,1618 年 5 月 21 日,经过国会一番激烈的辩 论,国王最宠信的几位近臣,被从王宫的窗口扔了出来这就是历史上颇有名气的“扔出窗外事件” 这个事件成了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扔出窗外事件”之后,新教徒组织临时政府,并组建一支军队和皇帝公然对抗马西亚 斯皇帝在第二年 1619 年驾崩,表弟菲迪南正式当选皇帝,是为菲迪南二世波希米亚反政 府的新教徒拒绝承认皇帝菲迪南二世兼任国王,把捷克的王冠献给了新教的帕拉亭选帝侯菲 德列德意志新教诸侯大多数站在捷克一边,以帕拉亭选帝侯菲德列为首而皇帝菲迪南获 得天主教诸侯联盟的支持,以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为首。
三十年战争正式爆发 三十年战争是一场欧洲国际矛盾的总爆发,战争中支持帝国最力的,大概要数皇帝的表亲西 班牙王室2.2 西班牙的线索:重新征服与腓力二世回过头来再看西班牙和德意志的历史渊源三十年战争之前 100 年的西班牙,正处於鼎盛 时期,是欧洲大陆第一大军事强国,西班牙步兵方阵体制打遍欧洲无敌手历史上,西班牙 所在的比利牛斯半岛曾经是古罗马帝国的重要行省,后来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比利牛斯也处 於混乱之中到了公元 7 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穆斯林圣战者们一手高举弯刀,一手捧着 古兰经,从阿拉伯半岛出发,如水银泄地般先后征服了中东、北非,又通过北非越过直布罗 陀海峡,征服了整个西班牙全境,甚至越过比利牛斯山脉入侵法国,最终在 732 年法国南部 的普瓦提挨附近一次决定性会战中,被法兰克王国的首相查理马特击败(查理马特也译为铁 锤查理,是查理曼大帝的亲祖父)这大概是西方文明史上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会战之一,标 志着阿拉伯扩张的最远点穆斯林虽然从此退出法国,但是西班牙却仍然在信仰伊斯兰教的 摩尔人手中数百年这也是今天西班牙文化和西欧、南欧其他国家文化相比,独具特色的渊 源此后的几百年,基督教渐渐地收复失地,这个再征服的过程非常缓慢,但是仍在稳步地进 展,一直到 1469 年,西班牙半岛上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