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看故乡] 赛岐:海上茶路的光辉起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6 01:56: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本帖最后由 吾土闽东 于 2015-2-6 02:00 编辑 历史上福建茶属“贡茶”,官府不颁发茶引(旧时茶商纳税后由官厅发给的运销执照) ,只由外地茶商到境购茶,经过关口输税,或略收些落地税等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之前鸦片战争以后,茶务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海上茶路的形成五口通商后,赛江的口岸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口岸经济中,最重要的当数茶叶根据《中英南京条约》的规定,福建省被迫开放的有福州、厦门两个商埠英国侵略 者提出开放福州的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了茶叶贸易当时华茶在英国的销路最大,而清政府严守闭关政策,禁止茶叶从海路出口,令闽茶从陆路运入江西,再翻山越 岭进入广东,由“ 粤之十三行逐春收贮,次第出洋,以此诸番皆缺,茶价常贵 ” 如果改由福州出口,英商才可以控制茶市,而且海运路程最短,可以大大减低英商贩茶的运费,以获取巨额的利润赛岐古码头是曾今繁忙海运的历史印证(郑祖辉/摄) 福州口岸开放之初,清政府仍坚持禁止闽茶从海路出口,直至咸丰三年(1853 年)太平军断了江西陆路,才不得不同意开放福州为茶叶出口码头,成了和各茶区维 持交通的唯一的口岸。
时正值闽红新秀福安坦洋工夫初创,由于红茶主要用于外销,坦洋工夫“因滨海交通便利之故,转占输出优越地位”光绪七年(1881 年) ,坦洋工夫茶总产量 5 万箱(每箱 75 斤,计 3.75 万担) ,产值100 万大洋,创下历史纪录非但坦洋,福安之东溪、西溪、穆阳 溪、茜洋溪沿岸的重要村镇也纷纷开设主营坦洋工夫红茶的茶行坦洋工夫红茶制品先用溪船运至赛岐,再从赛岐码头过驳大船,沿赛江出白马门,经三沙湾进入东 海,循岸线驶往福州口岸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三都福海关成立,闽东出口货物必须经由海关查验课税根据《三都澳海关十年报(1899— 1901 年) 》的统计,1901 年出口货物价值 145.3 万关两,比进口货物超出 142.4 万关两,而进口货物价值只占出口的 2%出口货物中茶叶是大宗,占全部货物的 99%以上 三都澳成为赛江航运业的转运口岸和以茶叶为主要出口商品的税收关卡长溪流域大部地区包括福安、柘荣、寿宁、周墩、政和,以及浙江泰顺等地出产的茶叶均船载肩挑,集中赛岐,然后出黄崎港,经三都澳运往福州以赛岐为起点的海上茶路形成按:闽东海上茶路的起点主要在赛岐,但不止是赛岐一处屏南、古田和宁德的虎贝、洋中、石后等地出产的茶叶集中宁德铁沙溪(今蕉城濂坑村) ,然后出西陂 塘,经三都澳运往福州;宁德县北部山区(不含周墩)部分茶叶沿霍童溪运至八都码头转宁波船出口;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后,清政府在沙埕开辟口岸,此后福鼎县的红、白、绿茶则集中沙埕港外运出口。
2.民国前期的海上茶路海上茶路的开通使坦洋工夫成为天之骄子,坦洋村也因“ 产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风,外邦称为‘小武夷 ’”坦洋工夫靠着长溪便捷的水运和赛岐码头的口岸优势,成为闽红的佼佼者经过清末短暂的休整,坦洋工夫红茶借助三都澳开埠东山再起民国 4 年(1915 年),坦洋工夫红茶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上,艳压群芳,获得金牌奖章,为华茶赢得了荣誉,从而奠定了作为中国名茶的历史地位民国 11 年(1922 年) ,闽红的国际贸易开始逐渐恢复,以坦洋工夫领军的闽红三大工夫茶在国际市场上势头强劲,以赛岐码头为出发点的海上茶路也风光无 限此后到全面抗战爆发前,是闽东茶业的黄金时期福安的坦洋、穆阳,福鼎的白琳,政和的铁山,寿宁的斜滩,周宁的东洋是当时闽东的重点茶区以上除了白 琳,其余茶区出产的茶品都经由赛岐码头过驳出口以寿宁为例,该县南部重镇斜滩上世纪 30 年代商号就达到百余家发源于福建政和和浙江庆元的几条小山溪汇集于斜滩斜滩溪即西溪,是长溪的上游,从斜滩到赛岐一路上都可行船斜滩艚顺流南下,一 日即可抵达福安、赛岐,寿宁及周边如政和、泰顺、庆元、景宁、周宁等县区的民生物资和土产山货都必须从斜滩进出集散。
从斜滩到赛岐码头的 120 华里水路,斜滩艚每船每次运茶 20 箱(每箱净重精制红茶 75 斤),合 1500 斤精制茶;民国 22 年到 23 年(1933—1934 年)该县年产精制茶叶 3 万担,共需船运 2000 船次这才只是斜滩一路当年以赛岐为起点的海上茶路之繁忙程度,可见一斑民国 16 年(1927 年) ,坦洋茶商胡修诚在赛岐创办“裕通轮船公司”和“ 裕泰来茶叶公司” ;几年以后(上世纪 30 年代前期) ,福安茶商合资成立了“福寿轮船公司” ,实现了用轮船将茶叶从赛岐直接运往福州口岸的愿望,使以赛岐为起点的海上茶路更加便捷从赛岐码头起运出口的北路茶与年俱增 “北路包括旧福宁府属之福鼎、霞浦、寿宁、福安、宁德、周墩、柘洋等县区及屏南一县……茶树之种植,产量之多,几占 全省总产量十分之七” “上自政和新村,下至宁德、霞浦,方圆几百里,周围六、七县,茶叶均为福安所购” “内地之运输,除一部分陆路用肩挑外,其余皆由 水路运输”;“ 寿宁之茶…… 经武曲、社口而往赛岐” ;周墩(即周宁)之茶则“直接由陆路挑运至福安之穆阳,经赛岐出口”赛岐有着如此巨大而且长盛不衰的茶叶运转业务,民国 23 年(1934 年)福建省政府在这里设立了“ 福建省建设厅茶叶局办事处”和“ 中国茶叶公司福建办事处赛岐包运管理栈”,加强这一方面的管理。
民国 23 年(1934 年) “福安茶地面积达 6 万亩,占全省茶地面积的 10.3%;茶叶产量达 5.1 万担,占全省茶叶产量的 21.7%,居于全省第一位茶 叶产值达大洋 178 万元其中有 4.2 万担销于福州 ”民国 24 年(1935 年)官方统计,福安全县共有茶庄 67 号,遍布县内各主要茶区其中赛岐本地有 4 号:高旭记、阮泉盛、合和春、协新春民国 11 年(1922 年)到民国 26 年(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 16 年,是以赛岐码头为起点的海上茶叶之路的辉煌时期3.抗战以后的海上茶路茶叶作为闽省的大宗特产,历来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重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争取经济战线上的胜利,广拓国际贸易,换取外汇,支持长期抗战,闽省当局按民国政府的既定政策,实行茶叶管控,推行茶政改革民国 27 年( 1938 年)5 月,厦门沦陷,福州局势空前紧张,当局奉令将全部闽茶运往香港进行贸易,以确保茶叶的外贸安全从赛岐码头起运的北路茶一律迳运香港这一年外销闽茶近 10 万箱(每箱 25 公斤,下同)2482.2 吨,其中福安茶(未含经赛岐外运的外县茶)45360 箱 1134 吨,占全部外销闽茶的 36.80%。
民国 28 年(1939 年) ,由于欧战的影响,国际商路阻滞为充分利用当时十分有限的运力,国民政府以“重质不重量”为外销统制策略,以期尽可能多生产优质茶品,各茶商茶行严 格按照省茶业管理局核定的茶类准制箱数产制茶叶由于政府当局的鼓励,民国28 年外销闽茶增加到 18.33 万箱,其中福安茶 5.1 万箱,占 27.78%是年外销闽茶除红白茶外,还有部分绿茶(花茶)和青茶(乌龙茶) ,后两种茶以往主要是内销和侨销,战时为增加经济力量,也加入外贸队伍 民国 29 年(1940 年)7 月,三都口岸遭敌轰炸,三都港成为死港;民国 30 年(1941 年)4 月,福州沦陷既而太平洋战争爆发,从亚太到欧陆,战云密布,商旅断绝尽管省政府公布了种种鼓励优质茶叶产制的政策,依然无法挽救茶业颓势就全国(大 陆)来说,茶叶出口量从民国 27 年(1938 年)的 4.27 万吨跌到民国 30 年(1941 年)的 0.91 万吨;此后不断递减,到民国 34 年(1945 年)仅余 0.05 万吨 北路茶也跌入绝境,海上茶路几乎无茶可运抗战胜利后,中国茶业开始逐步复苏到民国 37 年(1948 年) ,中国大陆出口红茶 0.582 万吨,超过战前( 1936 年)0.96 万吨的 60%。
北路茶也同步复苏由于笔者尚未查阅到有关的详细数字,读者可以通过上述数据,理解当时北路茶的外销情景,进而理解海上茶路的恢复程度民国 37 年( 1948 年)福安县统计,全县登记注册的茶厂茶号共计 82 家赛岐巨商高而山经营的高旭记茶厂,实力雄厚,长盛不衰,为当时福安的茶业巨头该厂年产茶叶 8000 担,其中红茶 4000 担,花茶(绿茶) 、乌龙茶各 2000 担;原料毛茶三分之二从福安南半县收购,其余来自宁德、霞浦两县由于高而山还兼营轮船公司,茶叶运输十分方便;高旭记茶厂的产品抵榕后进行再加工和包 装,红茶转运香港外销,花茶运往天津销售华北,乌龙茶则经由香港销售南洋据华东军政委员会土改委员会的调查统计,1950 年福安专区七县共产茶叶 50500 担(其中福安 16000 担、霞浦 200 担、福鼎 15000 担、宁德 10000 担、寿宁 5000 担、周宁 4000 担、柘荣 300 担) 这些茶叶基本上循着传统的海上茶叶之路,去往自己该去的地方,其中过半数从赛岐码头起航 (李健民)欢 迎光临荣膺“福建十大空中最美家园”的福安市, “她拥有一个吉祥的地名,更拥有一片山海相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神奇土地,从美丽的富春溪上空飞过,绵 延数十里的原始森林、世间罕见的白云山冰臼群,还有悠远神秘的廉村宋代古城堡,迷离的山水,悠久的人文,共同构筑起令人遐想的美丽时空。
她还是全国最大的 畲族人口聚居地,她为一个少数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广阔而美好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