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安师大《社会学》课件十

206****923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11KB
约22页
文档ID:50745365
安师大《社会学》课件十_第1页
1/22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本章学习要点:• 一、社会变迁的原因与类型• 二、社会变迁的相关理论• 三、现代化的内涵与相关理论• 四、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特点• 五、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及对策第一节 社会变迁概述• 一、社会变迁的概念和类型 • 1、什么是社会变迁 • (1)社会变迁是一切社会现象的突发的、急剧的变化, 或演进的、缓慢的变化; • (2)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任 何社会制度或人们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 (3)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 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 (4)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关系体系的变化,其中最根本的 、本质上的变迁,即人们经济关系的变化; • 所谓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过 程及结果 • 2、社会变迁的类型• 社会变迁依据其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 (1)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 • 这是依据社会变迁的规模而言的 • 整体变迁是指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变化,它是从社会结构 体系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的有机变迁的合力中演化出来的 • 局部变迁是指社会各个构成要素自身以及它们之间部分关 系的变化 • 局部变迁和整体变迁的方向和速度并非完全一致。

• (2)进步的变迁和倒退的变迁 • 这是就变迁的方向而言的 • (3)进化的变迁和革命的变迁 • 这是就变迁的性质而言的 • 进化的变迁是指社会系统、社会结构的内部关系以及与外 界环境的关系相对均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发生有秩序 的、缓慢而持续的变化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 复杂,由一种模式到另一种模式进化的变迁是表现为量 的变化或部分的质变 • 革命的变迁是指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的相对均衡遭到彻底 破坏,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对均衡遭到彻底破坏 ,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需要重组时,所发生的改造社会的 重大社会变迁 • • (4)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 这是从人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的角度来说的 • 二、社会变迁的原因 • 社会为什么会发生变迁?是哪些因素造成了社会的变迁? • 1、根本原因• 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运动• 2、环境的变化• 这里所讲的环境不是指一般的社会环境,而是指那些和人 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 会变迁的基本前提• 3、人口的变化• 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一定的人口状况是社会生存 和发展的必要基础。

• 4、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又给与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 • 5、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社会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体系 • 生活方式常指人们在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为满足需要而 在各种生活领域中进行活动的行为习惯 • 6、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指在社会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 • 7、经济•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最重要的因素和内容, 对社会变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变迁的理论• 一、社会进化论 • 社会进化论在其发展中有古典和现代之分 • 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德、斯宾塞、摩尔根、迪 尔凯姆、滕尼斯等人 • 古典进化论者关于社会变迁的基本观点是:进化既是自然 段定律,也是社会的定律;社会具有渐进的趋势,是一个 从最初的简单形式逐渐地向越来越复杂的形式演化的过程 ;社会沿着一定的进化阶梯前进,每一个阶梯比前一个阶 梯高级,最后达到完善,人类社会的进化就是一个从“原 始”到“现代”单线(即一种模式)发展的进步过程 • 现代进化论者认为,社会进化过程是多线(多种模式)的 ,不同社会有自己的进化阶梯,不一定是相同的进化模式 ;进化过程有进步,也有停滞、退步,还有跨越阶段的进 化。

• 二、历史循环论 • 与进化论不同,历史循环论强调的是社会现象的重复出现 ,它不认为社会和历史是沿着一条线发展的,而是在一个 循环始终的圆圈中运动这种观点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 都存在 • 1、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战国时代的邹衍将五行说延伸到社会历史变动和王朝的兴 替上,认为历史是按照“五行相胜”的循环顺序进行的,由 土德开始,木德继之,以后依次是金德、火德、水德,然 后再回到土德上,再循环下去 • 2、维科的历史三阶段说• 意大利历史学家维科认为历史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世界各 个民族都要经过三个历史阶段,即神的统治(神灵时代) 、贵族统治(英雄时代)、人民统治(凡人时代),社会 在经过这三个阶段后,又回到起点,循环不已 • 3、施本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的文化循 环论 • 德国历史学家施本格勒认为,历史是一个各自独立的文化 形态循环交替的过程任何文化都是一个相对自主和自名 的系统每一个文化都有它自己的形态,并有一个发展的 过程,就像生物有机体一样,都要经过青年期、壮年期, 以至衰老灭亡,文明是最后的阶段• 4、汤因比(Arnold Toynbee,1889-1975)的“社会和自 然环境压力说”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它受到 的压力很有关系。

文明的持续的动力,体现在对挑战和压 力的回应上环境(起初是自然的,后来也是社会的)不 停地挑战社会,社会通过创造、发明工具来回应挑战,一 旦挑战被回应,新的挑战就会接着而来,于是,新的回应 就会随之而生在文明成长的时期,这种回应是成功的, 人们用史无前例的努力来回应史无前例的挑战但是在崩 溃瓦解的时期,他们不再有创造性文明随着它对新挑战 的回应的日益增长的无能,就从内部衰落了• 5、索罗金(Pitirim Sorokin,1889-1968)的“新文 化循环论”• 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认为,文化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感官文化,另一种是理念的文化中间 类型的文化形态则代表了理念和感官因素平衡性 的混合 • 索罗金用循环的观点来看待历史变迁,认为文化 变迁的最主要的一般模式是不停息的变化的不同 的再现过程,这些过程经常翻转它们的方向和重 复它们自身,即理想型、理念型和感官型依次更 替和循环• 三、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系统地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变动关系 ,将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动归结为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生 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果适应, 则社会发展;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 桎梏时,生产力必会冲破这种生产关系,作 为生产关系的总和的经济基础就会发生变化 。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全部庞大的上层建 筑就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在探讨社会变 革中,马克思特别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的作用,强调人的实践能动性• 四、关于社会变迁的其他理论 • 1、社会均衡论• 社会均衡论把社会当作一个自给自足、自我调节的系统, 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总是趋向于均衡、稳定的,均衡是 社会体系运行的最终目标社会均衡论只承认相对均衡的 作用,看不到在社会形态、特别是在阶级对抗的社会形态 中,由于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而引起的不均衡状态,具有 保守的色彩 • 2、社会冲突论• 社会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冲突既是社会变迁的原因, 也是它的结果在分析社会冲突的实际作用时,形成了两 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冲突是导致社会变革的 直接动因,它既是旧的社会结构的破坏力,也是新的社会 结构的创造力;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冲突有两种功能,一 是造成社会分化,二是促进社会的群际整合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现代化的涵义与内容 • 1、社会现代化的涵义• 所谓社会现代化,是指一种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 特殊社会变迁过程,是以科学技术为进步为先导,以工业 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 过程。

• 2、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 (1)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2)经济发展的工业化 • (3)政治的民主化 (4)生活空间的城市化 • (5)社会组织的专门化 (6)文化价值观念的理性化 • (7)人的现代化 • 二、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相关理论 • 1、韦伯的新教伦理说• 韦伯认为,欧洲的资本主义之所以会获得 迅速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它们获得了一条 自我约束的戒律,即在增加生产的同时抑 制了自己的消费虽然世界上许多民族和 国家也是提倡抑制消费的,但这种对消费 的抑制是与生产的不发达和贫穷为伴的; 而欧洲人在控制自己消费的同时却在努力 生产韦伯认为,这一点得归功于欧洲的 新教改革新教教义促使人们既能最大程 度地生产财富,又能限制自己的消费,然 后将节省下来的财富再用于投资,这是一 条致富的捷径• 2、切罗特的现代化的国家理论• 以切罗特为代表的现代化国家理论认为,韦伯的观点有一 定的道理,但有局限性所以他们不同意韦伯的新教伦理 导致资本主义兴起的假说,认为其中必定有更深一层的原 因——国家力量的削弱 • 他们认为,在封建专制政府的统治下,即使最强有力的宗 教也不可能使资产阶级得以兴起。

所以,欧洲历史中的关 键事件,是政府的权力遭到削弱,这样人们才获得了追求 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才有了 可能• 3、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与前两种理论不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认为,欧洲 的现代化并不是出于其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国家之间的 关系发生了变化的缘故 • 沃勒斯坦在其《现代世界体系》一书中指出,西方国家工 业革命的原因不在这些国家的内部,而在于已经组成了单 一世界体系的各国之间的关系之中他认为,在这一世界 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着等级,少数国家成为核心国, 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附属国核心国可以从附属国那儿夺 取财富而不需要像过去的帝国那样诉诸武力,原因在于它 们主宰了世界贸易关系,使附属国的经济畸形发展,从而 不得不依赖核心国西欧国家就是靠这种不平等的国与国 之间的关系,从附属国那儿获取了巨额财富,才使它们的 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的第四节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程 • 我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从19世纪20年代开 始,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历史任务,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 ,即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但是,我们在转型过程中 一再错过机遇。

• 第一次机遇: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到太平天国战争爆发之前 ,即1842年至1850年; • 第二次机遇:从太平天国到甲午战争爆发,1865年至 1894年; • 第三次机遇,是以戊戌变法为标志,1894年至1899年; • 第四次机遇:20世纪头一个10年; • 第五次机遇:辛亥革命至大革命爆发,1911至1927年;• 第六次机遇:抗日战争前的10年; • 第七次机遇: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新中国建立前; • 第八次机遇:50年代朝鲜战争结束后; • 第九次机遇:20世纪60至70年代• 总之,鸦片战争后的150多年间,中国丧失了九次实现向 现代社会转型的机会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 党工作的重心开始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此后,中 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九死一生”• 二、中国现代化的特征• 1、模仿性 • 2、长期性 • 3、不平衡性 • 4、二元结构的超稳定性 • 5、政府干预的重要性 • 6、迟发展效应• 三、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及对策 • 1、全球化的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企业利用最有利的地点和资源从 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

• 其次,全球化有利于我国民主法治政治的形成 • 最后,全球化还有利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全球化在给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带 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同时伴随着发达国家的经济利 益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成本增加的过程特别是经济全 球化可能会危及。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