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论京剧改革的弊端学院:音乐学院年级:03级专业:音乐表演(声乐)姓名:王清涛指导教师:谭俊英摘 要本文的写作目的是针对如今京剧的改革出现的弊端,主要论述了京剧改革偏向话剧的现象,使京剧变的面目全非,国粹不象国粹,本文列举了一些京剧名家对改革的看法,如当今梅坛掌门梅葆玖先生的观点,得出振兴京剧不可以使京剧变成另外一种剧种的结论京剧的改革应该有20年了,但总的来说是失败的!没有摸索出一套可行的方案!真正的新编剧目并不太受欢迎!真正受欢迎的是那些古典剧目,优美的唱段是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一种真正的文化沉淀,是精髓,是不可能取代的……关键词:京剧;改革;弊端;国粹;振兴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writing was aimed at the reform of Beijing now some of the drawbacks, mainly discusses the Beijing reform bias drama phenomenon, make Beijing change beyond recognition, unlike scale scale, the paper cited a number of famous Beijing Opera reform views If today's forum Mei Mei Baojiu head of the views of Mr. come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Beijing must not allow Beijing has become another drama conclusions. Beijing's reform should be 20 years, but on the whole is a failure! Not found a viable option. New real drama is not welcome! Real popular are those classical repertoire, beautiful aria through generations of the results of the joint efforts! Is a real culture precipitation, is the essence, it is impossible to replace ... Key words : Beijing; Reform; Defects; Scale; Revitalization I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II一、京剧的低潮 1二、改革的误区 1三、改革与借鉴 3四、老外比我们喜欢京剧 4五、振兴国粹 5结 论 7致 谢 8参考文献 9附录一 10附录二 12如今,京剧改革已是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对现在的京剧改革我已不报任何希望了,甚至到了反对的地步,我之所以有这样的观念是一步步被逼出来的,在京剧改革之初,我是很乐观的,但随着一次次的希望变为一次次失望,望眼欲穿看到的是京剧的更加衰弱,我信心也随之动摇了,至到现在京剧改的快日落西山,摇摇欲坠时,使我对京剧改革彻底绝望?我认为京剧如果再用这种方式继续创新下去,京剧就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了,如果有人还不死心继续改革,就只能把整个京剧搬进博物馆,以供研究之用了。
一、京剧的低潮一直被称为国粹的京剧,现有人说它是处于一种“衰落”的状态,我个人认为“衰落”一词不能说明此艺术如今的处境,我喜欢把此现状叫做“低潮”其实处于低潮的又何止京剧,大部分传统的东西传到如今处境都不是很乐观,如戏曲,书法等,要怎样才能振兴这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东西呢?前辈艺术大师就是在不断改革中才使得京剧逐渐壮大辉煌,但 这些改革都是很必要的,也是在合理之中,比如说吧,现在要是拿出最老版本的《贵妃醉酒》来演出,有谁会看?背离了梅先生已经定格的路数,就会有许多人出来反对,梅兰芳把这出戏合情合理地改革了,让人们接受了,当今的艺术家们,还可以进一步改革,但不要失去原有的意义,可以在突出醉上下功夫也可以从审美观点出发去合情合理地改革,但千万不要乱改,改的面目全非二、改革的误区想让京剧振兴,从低潮中走出,很多人已经想到了改革,他们认为改革是原动力,不改革京剧会失去青年人,不改革京剧的节奏太慢,不改革京剧就太陈旧了有的改变以往灯光布景,台上搭台,写意变写实,虚拟变实物,以“大胆打破程式框框”为时髦,以话剧改造京剧为原则,虽然不可否认有成功的地方,但是一时间话剧导演成了京剧的“祖师爷”,“救世主”,可是这是我们的国粹吗?梅兰芳先生半个世纪就提出了“移步不换形”的原则,如果任由这种改革泛滥舞台,恐怕天不灭京剧自己也要消亡。
要捍卫国粹的发展方向的确要有所行动,但绝对不是这种面目全非的改这种变化的好坏我们姑且不论,但我们必须看到,现在京剧改革者中的大多数编导根本不懂京剧,我怀疑他们都是搞话剧出身的.不然为什么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都像话剧呢?用这些“刘项原来不读书”的人士改革京剧,不失败才奇怪呢,他们改革的作品,话剧表演手法已取代京剧表演固有程式,湖广音、中州韵等代表京剧的特征的东西都不再出现了,他们现在做的就是一切按话剧形式来改造京剧,比如念白按普通话,考证服装年代,使用实景等,把京剧原有的程式性和虚拟性几乎全扔到一边,幸好还使用京胡锣鼓,有几句唱还带些京剧味,因此以我说他们革新的作品称为加入京剧韵味的话剧最恰当了样板戏”虽然也是话剧模式,但有些唱腔还是创造的不错的,应该说还是京剧唱腔,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一提我们现在的京剧音乐工作者,看来他们对歌剧的研究比对京剧深,不然谱出来的唱腔怎么都歌剧化了呢?我想新编戏(包括一些传统戏)文武场里面加入西洋乐,也是他们的杰作吧,搞的京剧唱腔不伦不类,实在有伤大雅,我觉得他们既使把西洋乐器全加在京剧伴奏里面,也比不上梅兰芳先生改革文场时加的一把京二胡意义大样板戏”有它的时代政治背景,可以理解,但我们现在创作环境很宽松,为什么仍出现类似“样板戏”的作品,从现在情况看,这些京剧改革的编导和搞音乐创作的都应是失败者,因为他们共同编演的新戏,好像还没有一出能立住的,而且京剧观众绝大部分都不喜欢这一类的新戏,也没吸引来新观众,演出普遍有“演完就完”的现象,这种改革的成功与否,从以上实际情况看应该是最说明问题了。
京剧走进大剧场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适应现代审美的同时如何保留传统神韵是个大问题当今梅坛掌门梅葆玖先生说:“我们经常听人发问:今天排演的一些剧目为什么就没有我们的前辈排演的新戏那么富有生命力?我说,京剧是演员的艺术,而不是笔墨艺术,也不是装饰艺术,只有按京剧的艺术规律,像我们的前辈那样,在表演上推陈出新,在唱做上下功夫,才能常演常新,百看不厌京剧改革,必须心中装着观众在父亲梅兰芳的心里,第一是观众,是不了解京剧的观众;第二是观众,是心甘情愿来买票的观众;第三还是观众,是看了还想看的所谓回头客的观众我们的精力、财力要用在演员的表演上,而不要看低了观众的审美水平,过多地在外包装上花钱费力,这不仅给国家造成浪费,还破坏了京剧在观众中的影响力,使之久振不兴周少麟认为,演员的崇高任务就是把“戏”演出来,把人物演活学习麒派,首先要学会提炼生活和分析剧情,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如果你学了许多麒派特征,却没塑好人物,没把戏演出来,那就不是麒派的真精神他说,家父从没说过自己创造的是麒派,所谓麒派是后人封的一些权威把周信芳捧成了神,要求模仿得惟妙惟肖,往往毛病就出在这里现在的一些学麒者,专去模仿家父的沙哑,甚至蹬台板拍大腿洒狗血。
少麟老师批评这是误入歧途,东施效颦他指出,流派创始者都带有本人的条件特征,没有必要去生搬死学家父的那些表演技艺,实际上不过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这些技艺只有在它确切地表达了人物思想感情的时候,才能在观众的感情上起作用,否则就是取貌遗神现在的京剧改革实际已进入了恶性循环,无论编导、音乐工作者、演员都达不到改革最起码的素质和条件,仍屡败屡战地进行着不屈不挠的京剧改革斗争,精神固然可嘉,但实际却是在浪费国家人力、物力、财力在京剧改革中我们有自己的梅兰芳体系,为什么非用写实性的斯坦尼体系,这不是舍近求远吗?而且还是舍本逐末前几天我看到一个很权威的戏曲理论家居然提出:“京剧连他的父母都不姓京,为什么京剧非要永远姓京呢?拘泥固守,不思变革,只会让戏曲观众丧失殆尽我实在不明白,他的话是想振兴京剧还是想创新剧种,我一个外行,都看出当前这种京剧改革已没有出路,他这种资深的戏曲理论家居然会看不出来,仍嫌当前改革是保守和不思进取,他居然让改革开放到可以把京剧改得不姓京了,不过这一点他看得很准,再这样改下去,京剧确实就不姓京了,观众也真丧失殆尽了现在的编剧似乎放弃了对于老戏的改编,对此本人更觉遗憾,其实有很多老戏有改编的价值,曾记得翁先生在写响马传的时候有一段见母被少老板删去,为什么不能以此为基础重新编一出戏呢?现在似乎有人热中于京剧唱腔的改革,结果把以前好唱的改难了,看看那段伍员在头上换儒巾,现在可比以前难唱了,这样知会更加远离戏迷,在听完那一大段一轮明月以后,总要留点空间给跑堂的学学吧,可现在呢,要么叫一般人没法学,要么简单得叫人不爱学,这样下去,只怕京剧真的要没人唱了。
盲目追求场面布景豪华,这其实根本没有必要,京戏看的是玩意,不是布景,要看布景还不如去野外兜风呢,京戏就是要在方寸之间把千军万马表现出来,追求场面还叫京戏吗三、改革与借鉴作为硕果仅存的言派传人,言兴朋已有4年未在申城登台他认为,今天的生活内容在变,所以京剧的旋律也必须随之改变在美国学声乐的他感触颇多,他说过去演员学戏仅靠口传心授,那是历史的局限,这使不少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老戏一代代重复,都被套路给框住了现在京剧板式很少,也很单调,很少有四分之三拍的现在的交响京剧又有点像拼凑起来的自行车所以,他希望京剧演员学会借鉴,学会外国科学的声、耳、音的训练,去主动了解世界各个门类的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他说他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三高”的音乐可以在全世界传播,包括意大利民谣,意大利语也不是谁一听就能懂的,但却能传播到全世界他说:“如能找到答案,那对京剧的发展太有帮助了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少春之子李宝春近年来演的戏新编剧和传统戏各占一半,不过他把自己演的老戏都称为“新老戏”,每个老戏他都会进行一些改动,使之与现在的观众更加贴近他强调京剧应该离现代生活近一点,特别是新编节目,应该用传统戏曲的手法来表现一个让现代观众能够接受的故事。
在台北,他把说唱乐、魔术、迈克·杰克逊的舞蹈都搬上了京剧舞台,受到了青年观众的喜爱这次的《巴山秀才》,他在整体编排上尽量发挥京剧的风格特长,同时又大胆拿去了水袖、玉带等装束,在音乐舞蹈上也做了新尝试,使表演更多了点生活化的东西他认为,先要继承传统然后才能发扬光大,只有对传统有了足够多的了解,才能明白哪些是好的,是应该继承的诸如上述京剧泰山北斗所说,京剧永远都不能忘了自己姓“京”事实胜于雄辩,我们且不谈京剧最繁盛的年代,就是文革过后刚开禁传统戏时,京剧状况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仅短短二十多年时间,京剧己是满目疮夷,虽然这个帐不能完全算到那些改革者身上,还有社会大环境等因素,但在错误思想指导下的京剧改革无疑对加快京剧的衰改起了很大负面作用,京剧要进行改革,是需要探索一条路子,但用话剧改造京剧这条路已走了很长时间,实践证明已行不通了为什么那些改革者们到现在仍在走这条死路,话剧是写实的艺术,京剧是写意。